08.15 龍捲風過後 靜海區西五里村搶險仍繼續

龙卷风过后 静海区西五里村抢险仍继续

玉米地裡成片的玉米被龍捲風颳倒

龙卷风过后 静海区西五里村抢险仍继续

龍捲風中受傷的村民季大娘 講述經歷

龙卷风过后 静海区西五里村抢险仍继续

電力工人進行搶修

龙卷风过后 静海区西五里村抢险仍继续

村民領取防雨布

龙卷风过后 静海区西五里村抢险仍继续

龍捲風後的四五里村一片狼藉

一場突如其來的龍捲風過後,西五里村的受災情況牽動著大家的心。昨天一大早,記者在這裡看到,村民正自發冒雨互相幫忙,多部門聯合搶險救災正在進行。

房頂受損嚴重 屋內多處滲雨

從靜海環線右拐獨靜線便是西五里村,進村是一條不寬敞的小馬路。村口栽種著一大片茂密、高大的樹林,其中有五六十棵比碗口還要粗的樹,要麼攔腰折斷,要麼連根拔起。不遠處地裡的玉米也沒能逃過這場龍捲風的襲擊,近百平方米的玉米稈朝一個方向集體“臥倒”。沿著那條小路繼續前行,不久便來到了這場龍捲風襲擊過後受損最為嚴重的地方。這裡一戶村舍倒塌,四周多戶人家房頂瓦片幾乎被席捲一空。

“幸虧當時屋裡沒有人。”孟大姐是倒塌村舍的戶主,她站在衚衕口一動不動,瞅著眼前的房子,嘴裡不停地念叨著這句話。其實孟大姐並不住這,是自己的親戚在這住,倒塌的屋子裡鍋碗瓢盆、電視、冰箱等這些過日子的東西都有。因為這場龍捲風事發突然,孟大姐和家人一時間都不知道該從哪開始收拾。村民拿著鐵鍁幫忙歸置眼前的受損牆壁,以免屋頂有碎瓦脫落傷人。而昨夜,孟大姐的親戚先去親朋家睡了一宿,接下來將另尋他處暫住。

記者發現龍捲風過後,村舍房頂是受損較為嚴重的部位,因為瓦片遭到席捲,一些村民家中出現漏雨的情況。與孟大姐家一路之隔的王大哥家裡受災也比較嚴重,他專門請了假,又叫來家裡親戚,先自行收拾從房頂掉落的瓦片。記者走進王大哥家的院子,顯然這裡已經被簡單清掃過,但還是能看到龍捲風留下的印記,鎖大門用的金屬門栓被吹斷了,廂房門上的玻璃被吹了個洞,支在院子上方的遮陽塑料板不翼而飛,就連固定遮陽板用的金屬鋼筋也多處“骨折”。

此時,幾名青壯年正在房頂協力鋪設塑料苫布,記者也順著梯子爬上去,只見房頂瓦片所剩無幾,露出了內部的泥土。而兩個太陽能裝置均被風吹得移了位,還有一個狠狠地砸漏了房頂。再加上淅淅瀝瀝下了一整夜的雨,王大哥家中出現多處漏雨,雨水慢慢滲進來,在牆上留下了長長的痕跡。回憶起龍捲風到來時的情況,王大哥說:“門窗被風吹得吱哇亂響,嚇得孩子們直哭。”

受傷老人:風來得太急 毫無防備

記者採訪到了在這場龍捲風襲擊中唯一受傷的村民——季大娘,老人今年67歲。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走進季大娘家時,院子裡還是一片狼藉,滿院的盆栽植物東倒西歪,固定遮陽板的金屬鋼筋也散了架,成片耷拉下來。

季大娘正在臥床休息,精神狀態看上去還可以,她說:“平躺沒嘛事兒,就是翻身費點兒勁。”當老人女兒為她冰敷時,記者看到對方傷在背部,腰部上方有兩道明顯的紅色長痕,仔細看還有點兒淤青,還有右耳後側破皮已結痂。據老人介紹,龍捲風來之前毫無預兆,剛起風她就跑去院子收拾雜物,緊接著一股強風突然來襲,自己根本站不穩,也不知道被什麼砸中了頭和背。幸好,經及時送醫檢查,季大娘只是受了些輕傷。而直到事後,老人才知道自己是被龍捲風吹斷了家裡的遮陽板所砸傷,“我活這麼大歲數了,還真是第一次經歷龍捲風,沒想到它威力這麼大。”

採訪中,據大多數村民描述,這場龍捲風來去匆匆,伴隨著特別大的聲響,只見一個高大的風旋從村子裡斜著穿過,然後就開始下雨。“能看到風眼裡卷著磚瓦、碎石,還有樹葉、樹幹。”村民小劉說,當時門窗被風吹得直晃,他和愛人關緊窗戶,倆人彎著腰使勁用手頂著門。龍捲風大概持續了10來分鐘,當風走了以後,村民出門看時,但凡風途經的房屋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受損,家門口樹折了、電線杆也斷了,地上全是樹葉、碎磚和瓦片。

搶險救災:多部門聯合 全村已通電

雖然村莊上空始終淅淅瀝瀝飄著細雨,但還是自發集聚了很多村民,還有鄰村趕過來幫忙的,大家用鐵鍁清理碎磚、碎瓦。村委會也統一購置了塑料苫布,村民紛紛來免費認領,然後按需苫蓋在房頂上。電力人員持續在村裡搶修,一名電工師傅告訴記者,他們幹了一夜,已經重新立上了三根新的電線杆,爭取儘快通電。搶修高壓線纜的同時,電力人員對全村進行了排查,挨家挨戶詢問是否有電線故障。昨天下午1點多,全村已恢復正常供電。

在村子裡,記者還碰到了靜海區政府、鎮政府和村委會,以及民政局、氣象局、農業辦等多部門來此巡查的工作人員,大家各有分工。相關人員分別一一登記村民的受災情況,包括房屋和農作物,摸排村舍受災隱患。另據靜海鎮政府黨委副書記常子貴介紹,排查中發現有30多間村舍不同程度損壞,多為房頂受損,並不影響村民回家休息,還有就是村舍附近線纜被刮斷,均已及時聯繫相應部門和組織村民搶修,以確保大家安全和正常生活。截至發稿時,搶險救災工作和入戶登記工作還在繼續。(記者 段毅剛 吳迪 郝穎 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