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篤行三“不”人生觀 尋突圍創新路 專訪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王真

來源浙醫二院官微

姚克教授人生奉行三個“不”:不做曇花一現的人、不做保守的人、不做孤軍奮戰的人。

風度翩翩,玉樹臨風,是初見面姚克給人的第一印象。

篤行三“不”人生觀 尋突圍創新路 專訪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溫文爾雅,笑意盈盈,是交談中姚克給人的第二印象。

篤行三“不”人生觀 尋突圍創新路 專訪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夏意正濃,健康界為挖掘醫生創新轉化實踐案例,走入科研創新聲名遠播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下稱浙醫二院),在一個午後,見到浙醫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世界眼科最高榮譽

姚克教授身上光環眾多,最新的一個要屬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

篤行三“不”人生觀 尋突圍創新路 專訪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以“世界眼科最高榮譽”著稱的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選拔極其嚴格:在全球24萬名眼科醫生之中僅限定70人;且只有當席位空缺時,才能進行提名和選舉;而誰獲提名事先並不廣而告之,只在正式選舉當日,所有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同時擔任提名人和選舉人落座之後,名單才被公佈;跟隨名單出現的,是提名者的推薦理由。

2018年6月16日,在11:3的競爭之下,姚克高票當選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其當選理由如下:

發表學術論文364篇,其中SCI收錄165篇,領跑所有候選人;

從醫超過40年,主刀手術達4萬多例,數量最多;

幹細胞誘導的人類晶狀體、飛秒激光白內障,目前兩大熱點研究,成果斐然;

建立中國第一家汽車眼科流動醫院,開展免費白內障手術11415例,在中西部地區建立9所復明中心,令人欽佩。

四行小字,背後基於長期積累。

歷時16年,姚克團隊開展《白內障發病的相關機制與防治研究》課題研究,首次從多種途徑闡明白內障發病機理,為白內障臨床防治奠定理論基礎,相關成果使百萬眼科醫生及醫學生受益;

過去30年,姚克主力推動國內白內障手術的五次革新,實現白內障手術從12毫米大切口,進入如今的飛秒激光“無刀時代”。

說起飛秒激光,姚克頗為興奮。

“飛秒激光白內障手術是極大的技術革新,2010年首先在美國批准上市,自2013年開始在國內上市。”為將技術更好地推廣到臨床應用,姚克帶領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其所在科室在開展該類手術的數量和質量方面遙居全國首位。“只要是對患者好的,我們就要去研究。”

勤奮的堅持,再加上豐富的臨床病例資源,雖然該技術由美國學者發明,但姚克團隊已經穩穩站在了該項技術的塔尖。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手術設備引自美國,國內尚無研發該類大型眼科設備的能力。

篤行三“不”人生觀 尋突圍創新路 專訪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選擇性突圍

作為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委,這正是姚克心裡的痛處:眼科幾乎所有設備都是進口的。

“我們做手術能比國外醫生好,但機器還是國外的。”

究其原因,姚克認為有兩個方面。

其一,從經濟角度考慮,眼科設備相對小眾,很可能研發投入較多,卻難賣上價錢。例如,國產人工晶體售價約2000元,進口人工晶體售價約4000元,與其他科室的進口產品與國產產品動輒差價過萬來比,無論是患者購買需求,抑或是企業研發慾望,都不那麼強烈。

其二,從技術角度考慮,大型設備技術複雜度高,且進口設備已較成熟,國產企業由於種種原因,還難以實現技術實力抗衡。“我們也有企業想研發近視眼激光手術設備,但做出來後卻不好賣,因為技術達不到進口水平,患者寧可多花錢。”

因此,眼科現有設備裡,唯一受三甲醫院市場認可的國產產品即超聲波診斷儀,但其中個別零件仍是進口。

但是,坐擁全球最豐富的臨床病例資源,我國眼科如何另闢蹊徑尋找創新出路?

姚克的答案是錯位發展。

進口大型設備做得精,國產小型便攜設備是否有市場?姚克介紹道,其團隊曾在承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期間,參與指導過國內企業生產的超聲乳化儀等便攜式設備。

常用耗材需求廣,跨學科進行創新研發能否出奇制勝?姚克表示,基於浙江大學的多學科人才優勢,其團隊現有多個跨學科創新項目正在著手。以人工晶體為例,姚克團隊試圖通過開展塗層研究以減少術後併發症和炎症,目前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正在洽談對接廠家。“在材料方面,我們最早有所突破的可能不是光學方面,而是材料改性包括抗炎症反應和抗感染方面。”在姚克看來,國內眼科領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領先國外,因此需要依據自身優勢進行有力突圍。

最後一公里

但論及突圍,姚克認為目前仍存瓶頸。

身為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姚克深知一線醫生對於科研創新環境的真實感受。

他認為,國家政策鼓勵之下,醫學創新所遇的一部分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科研人員關心最多的焦點在於界限問題。亦即,由於政策明確鼓勵科技成果持有者通過自行投資、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進行成果轉化,同時又規定領導不能持股,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參加人可享一定比例轉化權益。那麼,一來,非領導轉變為領導職務後持股的界限如何明確?二來,職務發明若轉化成功收益巨大時會否出現非議?

細則不能釐清,便存在成果轉化風險,尤其在當前“唯論文論”的指揮棒之下,醫生髮表論文收益更加明確和可控,這就容易導致科研人員投身創新轉化的動力不足,鼓勵創新轉化的政策導向不能很好落實。“而且,進行產品創新過程漫長,不確定性高。”

綜觀國內各大型研究型醫院,各學科的理論和技術水平不斷突破,發表文章的影響因子逐漸提升,但真正能實現臨床轉化的藥品、耗材、設備仍然較少。尤其在中興事件爆發之後,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匱乏的危機更加凸顯。

為此,姚克表示,雖然“科技三會”以後,政策鼓勵和宣傳力度都在加強。但是,許多細則仍需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才能給科技人員吃個“定心丸”。

所謂“定心丸”,包含兩層意思:第一,解開制度束縛,讓科研人員安心、放手進行成果轉化;第二,落實政策鼓勵,讓科研人員有信心、有希望去推動成果轉化。

說到這裡,姚克提起近日頗為轟動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他說,從電影可以反思出原研藥、原研設備的發明非常不易,艱辛倍出;而且醫療產品關乎老百姓生命安全,所以國家把控也比較嚴格。“至於嚴格到哪種程度,是像美國一樣,還是像歐洲一樣,還需繼續摸索。”

篤行三“不”人生觀 尋突圍創新路 專訪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說點喜事。

姚克所在的浙醫二院眼科中心,正迎來另一番變化——由浙醫二院與浙江大學聯合推動,建成浙江大學眼科醫院,這將會是國內最大的眼科專科醫院之一。

說起建立眼科醫院的初衷,姚克臉上的笑意更濃。

“病人天天排隊也要堅持在我們這裡看病,就是因為對我們無比信任。”他細心計算著數字,“我們一天平均接待2500個患者,其中以小孩、老人患者居多,因此每個患者還要帶1~3個家屬,也就是說,我們窄小的眼科中心門診部,每天要接待五六千人。”

篤行三“不”人生觀 尋突圍創新路 專訪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2007年,浙醫二院眼科中心按日均門診量300~500人次的規模建成並投入使用,眼下已遠遠不能滿足日常所需,且就診人數每年呈10%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亟需擴大診療空間,優化就診流程,改善患者就診體驗。

“醫生的工作環境也不好。”姚克補充道,讓醫生365天都坐在狹小的門診房間裡,不利於醫生身心健康。

新院將有多大規模?眼科醫院僅科研區域的面積就超4000平米。

據悉,該醫院的建設採取全新的合作模式,由浙醫二院提供全部醫生資源,由浙江大學和通策醫療合作。“專科醫院要充分發揮浙醫二院和浙江大學的優勢,實現三方共贏。”

而浙江大學為新建眼科醫院提出的目標是世界一流,姚克對此頗有信心。

為達到這一目標,姚克準備全球廣招英才,首批吸納12個PI,以打造頂級科研團隊;同時,為推動技術創新的臨床轉化,還將招聘一批交叉多學科研究人才。

“我希望今年底眼科醫院可以投入使用。”姚克無時無刻不在掛念患者。“因為每年寒暑假都是就診高峰期,就醫環境更顯不足,一到這時候我就覺得愧對患者。”

說罷,他又笑道:“患者如此信任我們,作為醫生,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

篤行三“不”人生觀 尋突圍創新路 專訪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兩萬瑞士法郎

其實,建設眼科專科醫院,正是姚克在30年前回國時許下的第3個願望。

前兩個願望分別是擁有先進的眼科設備和儀器;建立流動的汽車眼科醫院,為貧困患者免費手術。

上世紀80年代,辭別一再挽留的瑞士恩師,姚克帶著獲獎的1萬瑞士法郎獎學金回國,目睹國內醫院設備短缺的落後景象,當即決定以獎金購買眼科設備並捐給浙江大學。導師聽聞大為感動,設備錢不夠又自己補上1萬瑞士法郎。

這2萬瑞士法郎,在姚克的堅持下,為國內引入了第一臺青光眼檢查自動視野儀。隨後,在醫院支持之下,眼科設備儀器不斷完善,達到了最先進水平,姚克的第一個願望順利實現。

但姚克表示“很害怕採訪時拔高自己”,說話時候依然帶笑,那種“抱歉”的笑。

比如在回國問題上。他表示最怕別人讚揚他選擇回國就是愛國,他認為愛不愛國不能在這一問題上找答案。“我覺得國外不缺醫生,但中國缺。”他極其實在地解釋回國緣由:“所以我選擇回國。我的前途在這裡,我的掛念也在這裡。”姚克表示,他想讓國內的眼疾患者正常生活,這亦是他的第二個願望——建立汽車眼科醫院的初衷。

還未回國,姚克便開始為汽車醫院進行籌備。1996年,他終於創建全國首家流動眼科醫院。自那時起,汽車眼科醫院20年來從未間斷過在全國各地的送光明行動,行程不僅遍及浙江省的30多個貧困山區和偏遠海島,還開到了祖國的西北地區,為全國患者免費開展白內障手術11415例,所到之處灑下一路光明,留下醫者大愛。

篤行三“不”人生觀 尋突圍創新路 專訪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讓醫生靜下心來

回國之初的三個心願逐一達成,姚克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在臨床科研方面步入全球一流,在基礎研究方面達到世界先進,並持續探索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其實,姚克團隊有多個即將引發新技術革新的創新項目,如基於前文提到的“幹細胞引導的晶狀體”進行藥物研發。“合作研發者是清華大學的科研人員,我們已將其博士後先引進到團隊裡。”姚克說,目標非常明確,眼下需要的就是一步步實現。

但是他也有擔憂。

“中國醫生的臨床工作太重了。”他說,醫生忙活完一天的門診和手術工作之後,很難再抽出精力進行科研創新。

為此,姚克一方面希望招入更多醫生,一方面期待加快推進政策亦正提倡的“分級診療”,讓常見病患者留在基層醫院。在這方面,姚克團隊承擔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已在全國建立一套規範的適合基層醫療單位的白內障復明手術技術及完善的質量標準,並在浙江率先基本實現,縣級醫院即可完成“超乳白內障手術”的計劃。

“同時,我們臨床科研的優勢也正在於患者多,所以還需要尋找平衡。”姚克對此非常期待。“新院建成後,我們將所有患者數據存儲入新設計的系統,那就極大促進我們的科研進程。”

不做曇花一現的人

姚克受父親影響較深。

其父姚錫琥,系杭州市三醫院的前眼科主任,早年留學日本,學成後歸國。“我父親很喜歡動手,我也很喜歡動手。”說到這裡,姚克比劃起來,“小時候,我父親做動物實驗的時候,我就會湊上去遞器械,我那時候就學做助手,還在一旁負責擦血。”

在眼科領域,姚克其父還曾發明了中國最早的隱形眼鏡,“他很有興趣,就自己做光學儀器,還把光學磨鏡工人招到醫院裡一起研究。”

耳濡目染之間,鑽研和創新精神實現了代際傳承。

姚克本人亦十分注重培養眼科新生力量。

他的人生奉行三個“不”:不做曇花一現的人、不做保守的人、不做孤軍奮戰的人。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獨創的手術“絕活”傳給年輕醫生,手把手親自教學生做實驗和指導手術。

採訪最後,健康界特意邀請姚克,為青年一代提出些許叮囑。

分享在此,以饗讀者。

“要取得科研成功,首先是要有興趣,當然興趣既可以先天具有,也可以後天培養;有了興趣以後,就需要專注,要從想做的很多件事情中找到一個方向專注下來,潛心研究;另外,有些當時看起來很優秀的成果,五年以後可能就變得不值一提,所以一定要瞄準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領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創造機會,靜下心來,勇敢鑽研。”

篤行三“不”人生觀 尋突圍創新路 專訪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返回稿件列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