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笃行三“不”人生观 寻突围创新路 专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王真

来源浙医二院官微

姚克教授人生奉行三个“不”:不做昙花一现的人、不做保守的人、不做孤军奋战的人。

风度翩翩,玉树临风,是初见面姚克给人的第一印象。

笃行三“不”人生观 寻突围创新路 专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温文尔雅,笑意盈盈,是交谈中姚克给人的第二印象。

笃行三“不”人生观 寻突围创新路 专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夏意正浓,健康界为挖掘医生创新转化实践案例,走入科研创新声名远播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医二院),在一个午后,见到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世界眼科最高荣誉

姚克教授身上光环众多,最新的一个要属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

笃行三“不”人生观 寻突围创新路 专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以“世界眼科最高荣誉”著称的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选拔极其严格:在全球24万名眼科医生之中仅限定70人;且只有当席位空缺时,才能进行提名和选举;而谁获提名事先并不广而告之,只在正式选举当日,所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同时担任提名人和选举人落座之后,名单才被公布;跟随名单出现的,是提名者的推荐理由。

2018年6月16日,在11:3的竞争之下,姚克高票当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其当选理由如下:

发表学术论文364篇,其中SCI收录165篇,领跑所有候选人;

从医超过40年,主刀手术达4万多例,数量最多;

干细胞诱导的人类晶状体、飞秒激光白内障,目前两大热点研究,成果斐然;

建立中国第一家汽车眼科流动医院,开展免费白内障手术11415例,在中西部地区建立9所复明中心,令人钦佩。

四行小字,背后基于长期积累。

历时16年,姚克团队开展《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课题研究,首次从多种途径阐明白内障发病机理,为白内障临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相关成果使百万眼科医生及医学生受益;

过去30年,姚克主力推动国内白内障手术的五次革新,实现白内障手术从12毫米大切口,进入如今的飞秒激光“无刀时代”。

说起飞秒激光,姚克颇为兴奋。

“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是极大的技术革新,2010年首先在美国批准上市,自2013年开始在国内上市。”为将技术更好地推广到临床应用,姚克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其所在科室在开展该类手术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遥居全国首位。“只要是对患者好的,我们就要去研究。”

勤奋的坚持,再加上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虽然该技术由美国学者发明,但姚克团队已经稳稳站在了该项技术的塔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手术设备引自美国,国内尚无研发该类大型眼科设备的能力。

笃行三“不”人生观 寻突围创新路 专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选择性突围

作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委,这正是姚克心里的痛处:眼科几乎所有设备都是进口的。

“我们做手术能比国外医生好,但机器还是国外的。”

究其原因,姚克认为有两个方面。

其一,从经济角度考虑,眼科设备相对小众,很可能研发投入较多,却难卖上价钱。例如,国产人工晶体售价约2000元,进口人工晶体售价约4000元,与其他科室的进口产品与国产产品动辄差价过万来比,无论是患者购买需求,抑或是企业研发欲望,都不那么强烈。

其二,从技术角度考虑,大型设备技术复杂度高,且进口设备已较成熟,国产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还难以实现技术实力抗衡。“我们也有企业想研发近视眼激光手术设备,但做出来后却不好卖,因为技术达不到进口水平,患者宁可多花钱。”

因此,眼科现有设备里,唯一受三甲医院市场认可的国产产品即超声波诊断仪,但其中个别零件仍是进口。

但是,坐拥全球最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我国眼科如何另辟蹊径寻找创新出路?

姚克的答案是错位发展。

进口大型设备做得精,国产小型便携设备是否有市场?姚克介绍道,其团队曾在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期间,参与指导过国内企业生产的超声乳化仪等便携式设备。

常用耗材需求广,跨学科进行创新研发能否出奇制胜?姚克表示,基于浙江大学的多学科人才优势,其团队现有多个跨学科创新项目正在着手。以人工晶体为例,姚克团队试图通过开展涂层研究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炎症,目前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正在洽谈对接厂家。“在材料方面,我们最早有所突破的可能不是光学方面,而是材料改性包括抗炎症反应和抗感染方面。”在姚克看来,国内眼科领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领先国外,因此需要依据自身优势进行有力突围。

最后一公里

但论及突围,姚克认为目前仍存瓶颈。

身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姚克深知一线医生对于科研创新环境的真实感受。

他认为,国家政策鼓励之下,医学创新所遇的一部分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科研人员关心最多的焦点在于界限问题。亦即,由于政策明确鼓励科技成果持有者通过自行投资、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进行成果转化,同时又规定领导不能持股,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可享一定比例转化权益。那么,一来,非领导转变为领导职务后持股的界限如何明确?二来,职务发明若转化成功收益巨大时会否出现非议?

细则不能厘清,便存在成果转化风险,尤其在当前“唯论文论”的指挥棒之下,医生发表论文收益更加明确和可控,这就容易导致科研人员投身创新转化的动力不足,鼓励创新转化的政策导向不能很好落实。“而且,进行产品创新过程漫长,不确定性高。”

综观国内各大型研究型医院,各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不断突破,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逐渐提升,但真正能实现临床转化的药品、耗材、设备仍然较少。尤其在中兴事件爆发之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匮乏的危机更加凸显。

为此,姚克表示,虽然“科技三会”以后,政策鼓励和宣传力度都在加强。但是,许多细则仍需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才能给科技人员吃个“定心丸”。

所谓“定心丸”,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解开制度束缚,让科研人员安心、放手进行成果转化;第二,落实政策鼓励,让科研人员有信心、有希望去推动成果转化。

说到这里,姚克提起近日颇为轰动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他说,从电影可以反思出原研药、原研设备的发明非常不易,艰辛倍出;而且医疗产品关乎老百姓生命安全,所以国家把控也比较严格。“至于严格到哪种程度,是像美国一样,还是像欧洲一样,还需继续摸索。”

笃行三“不”人生观 寻突围创新路 专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说点喜事。

姚克所在的浙医二院眼科中心,正迎来另一番变化——由浙医二院与浙江大学联合推动,建成浙江大学眼科医院,这将会是国内最大的眼科专科医院之一。

说起建立眼科医院的初衷,姚克脸上的笑意更浓。

“病人天天排队也要坚持在我们这里看病,就是因为对我们无比信任。”他细心计算着数字,“我们一天平均接待2500个患者,其中以小孩、老人患者居多,因此每个患者还要带1~3个家属,也就是说,我们窄小的眼科中心门诊部,每天要接待五六千人。”

笃行三“不”人生观 寻突围创新路 专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2007年,浙医二院眼科中心按日均门诊量300~500人次的规模建成并投入使用,眼下已远远不能满足日常所需,且就诊人数每年呈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亟需扩大诊疗空间,优化就诊流程,改善患者就诊体验。

“医生的工作环境也不好。”姚克补充道,让医生365天都坐在狭小的门诊房间里,不利于医生身心健康。

新院将有多大规模?眼科医院仅科研区域的面积就超4000平米。

据悉,该医院的建设采取全新的合作模式,由浙医二院提供全部医生资源,由浙江大学和通策医疗合作。“专科医院要充分发挥浙医二院和浙江大学的优势,实现三方共赢。”

而浙江大学为新建眼科医院提出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姚克对此颇有信心。

为达到这一目标,姚克准备全球广招英才,首批吸纳12个PI,以打造顶级科研团队;同时,为推动技术创新的临床转化,还将招聘一批交叉多学科研究人才。

“我希望今年底眼科医院可以投入使用。”姚克无时无刻不在挂念患者。“因为每年寒暑假都是就诊高峰期,就医环境更显不足,一到这时候我就觉得愧对患者。”

说罢,他又笑道:“患者如此信任我们,作为医生,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笃行三“不”人生观 寻突围创新路 专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两万瑞士法郎

其实,建设眼科专科医院,正是姚克在30年前回国时许下的第3个愿望。

前两个愿望分别是拥有先进的眼科设备和仪器;建立流动的汽车眼科医院,为贫困患者免费手术。

上世纪80年代,辞别一再挽留的瑞士恩师,姚克带着获奖的1万瑞士法郎奖学金回国,目睹国内医院设备短缺的落后景象,当即决定以奖金购买眼科设备并捐给浙江大学。导师听闻大为感动,设备钱不够又自己补上1万瑞士法郎。

这2万瑞士法郎,在姚克的坚持下,为国内引入了第一台青光眼检查自动视野仪。随后,在医院支持之下,眼科设备仪器不断完善,达到了最先进水平,姚克的第一个愿望顺利实现。

但姚克表示“很害怕采访时拔高自己”,说话时候依然带笑,那种“抱歉”的笑。

比如在回国问题上。他表示最怕别人赞扬他选择回国就是爱国,他认为爱不爱国不能在这一问题上找答案。“我觉得国外不缺医生,但中国缺。”他极其实在地解释回国缘由:“所以我选择回国。我的前途在这里,我的挂念也在这里。”姚克表示,他想让国内的眼疾患者正常生活,这亦是他的第二个愿望——建立汽车眼科医院的初衷。

还未回国,姚克便开始为汽车医院进行筹备。1996年,他终于创建全国首家流动眼科医院。自那时起,汽车眼科医院20年来从未间断过在全国各地的送光明行动,行程不仅遍及浙江省的30多个贫困山区和偏远海岛,还开到了祖国的西北地区,为全国患者免费开展白内障手术11415例,所到之处洒下一路光明,留下医者大爱。

笃行三“不”人生观 寻突围创新路 专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让医生静下心来

回国之初的三个心愿逐一达成,姚克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在临床科研方面步入全球一流,在基础研究方面达到世界先进,并持续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其实,姚克团队有多个即将引发新技术革新的创新项目,如基于前文提到的“干细胞引导的晶状体”进行药物研发。“合作研发者是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我们已将其博士后先引进到团队里。”姚克说,目标非常明确,眼下需要的就是一步步实现。

但是他也有担忧。

“中国医生的临床工作太重了。”他说,医生忙活完一天的门诊和手术工作之后,很难再抽出精力进行科研创新。

为此,姚克一方面希望招入更多医生,一方面期待加快推进政策亦正提倡的“分级诊疗”,让常见病患者留在基层医院。在这方面,姚克团队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已在全国建立一套规范的适合基层医疗单位的白内障复明手术技术及完善的质量标准,并在浙江率先基本实现,县级医院即可完成“超乳白内障手术”的计划。

“同时,我们临床科研的优势也正在于患者多,所以还需要寻找平衡。”姚克对此非常期待。“新院建成后,我们将所有患者数据存储入新设计的系统,那就极大促进我们的科研进程。”

不做昙花一现的人

姚克受父亲影响较深。

其父姚锡琥,系杭州市三医院的前眼科主任,早年留学日本,学成后归国。“我父亲很喜欢动手,我也很喜欢动手。”说到这里,姚克比划起来,“小时候,我父亲做动物实验的时候,我就会凑上去递器械,我那时候就学做助手,还在一旁负责擦血。”

在眼科领域,姚克其父还曾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隐形眼镜,“他很有兴趣,就自己做光学仪器,还把光学磨镜工人招到医院里一起研究。”

耳濡目染之间,钻研和创新精神实现了代际传承。

姚克本人亦十分注重培养眼科新生力量。

他的人生奉行三个“不”:不做昙花一现的人、不做保守的人、不做孤军奋战的人。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独创的手术“绝活”传给年轻医生,手把手亲自教学生做实验和指导手术。

采访最后,健康界特意邀请姚克,为青年一代提出些许叮嘱。

分享在此,以飨读者。

“要取得科研成功,首先是要有兴趣,当然兴趣既可以先天具有,也可以后天培养;有了兴趣以后,就需要专注,要从想做的很多件事情中找到一个方向专注下来,潜心研究;另外,有些当时看起来很优秀的成果,五年以后可能就变得不值一提,所以一定要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领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造机会,静下心来,勇敢钻研。”

笃行三“不”人生观 寻突围创新路 专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返回稿件列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