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產業托起新希望

產業托起新希望

——深度貧困村康樂縣蘇集鎮古洞溝村的脫貧故事

早晨6點多,迎著第一縷陽光和後院的雞鳴聲,康樂縣蘇集鎮古洞溝村的村民馬佔家給雞餵過食之後,打開雞舍的柵欄門,放出雞讓其在田野裡自由“運動”。

39歲的馬佔家個頭有點高,皮膚黝黑,家裡5口人的生活全靠他種6畝山地支撐,生活的磨難讓他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大些。幾年前,父親患上肺源性心臟病,他給父親看病,花了3萬多元。“父親去年去世了,雖然當時看病的大部分錢由醫保報銷了,自己只花了8000元,但這對我們家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馬佔家說道。

2013年初,在建檔立卡過程中,馬佔家被認定為貧困戶。

古洞溝村距縣城16公里,該村屬於半乾旱偏遠山區村,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522戶2188名群眾生活困難,全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全省深度貧困村之一。

“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讓廣大黨員幹部及群眾深刻認識到了深度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性、艱鉅性、緊迫性。

“人窮志不窮”,作為戰鬥在脫貧攻堅最前線的堡壘——省通信管理局駐古洞溝村幫扶工作隊和村黨支部,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根本任務,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產業發展為目的,以公共服務為保障,帶領這裡的村民用勤勞和智慧喚醒了這片沉寂又貧困的土地。

走進古洞溝村,山高溝深,山重路彎。該村2620畝耕地基本都“掛”在山坡上,人均耕地不足1.2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由於人多地少,造成了發展阻礙,導致貧困發生,現有一二類低保戶22戶93人,五保戶11戶13人,未脫貧109戶523人。

長期以來,大山深處的古洞溝村,群眾主要靠糧食作物種植和務工維持正常生活開支,用當地群眾的話說就是“抬頭能看到天,卻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我們這條溝長6公里,群眾一直都在地裡刨食,靠天吃飯。好的年份苞谷一畝能收七八百斤,不好的年份就啥都沒有。”村文書張鴻財說道。

隨著精準脫貧扶持政策的實施,省通信管理局幫扶工作隊進駐古洞溝村,駐村掛職的第一書記王克榮就和村幹部開始在村裡調研,得知古洞溝村的大部分村民有養殖傳統,還有不少群眾有發展意願,但缺乏技術和資金。隨後,他們聯繫縣人社局,對該村群眾進行了挖掘機、種植養殖、牛肉拉麵、電焊等技能培訓,並協助貧困戶貸上了5萬元的精準扶貧貸款。

馬佔家2016年經過養殖培訓後,順利貸到了精準扶貧貸款。拿著這筆錢,他建起了雞舍,搞起了養殖。“開始只養了不到200只,經過這兩年的發展,現在有500多隻,主要供應縣內的餐廳和農家院,每天都能賣出去幾隻雞,去年養雞掙了1萬多元。”馬佔家激動地說道,今年我被確定為預脫貧戶,這個貧困的帽子戴的太久了也不光彩,一定要摘掉。

該村9社的貧困戶馬麥來燕的丈夫馬青山常年在嘉峪關打工,一直是“農閒外出打工,農忙回家務農”。而她就在家裡照顧視力殘疾的婆婆、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的哥哥和孩子,還操心著家裡的牛羊。記者到她家時,她正在給剛買的牛喂草。“這是這兩天花1.2萬元剛買的,這頭牛縣上給我補助7000元,家裡還有8只羊,操心著這些牛羊,心裡就踏實。丈夫外出打工1個月能掙3000多元,我在家裡養牛羊,日子慢慢會好起來的。”馬麥來燕笑著說。最近,還在幫扶工作隊和村上的幫助下,她們家的低保從每月460元,調整到了580元。

經過幫扶工作隊和縣鄉村的引導,現在的古洞溝村大部分家庭都發展養殖,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脫貧攻堅發展新路子。“這兩年,村裡年輕人多外出打工,老人婦女在家種地搞養殖。目前,全村牛存欄520多頭、羊1200多隻,雞近1000只。”王克榮說,今年縣上又出臺了產業扶持牛羊引進獎補政策,這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發展養殖業的信心。


記者:劉剛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