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燒死無數功臣,真相到底是什麼?

用戶64528827574




真相就是這件事情子虛烏有,所謂火燒慶功樓這件事所有的史書中都沒有記載。而這件事情完全是後世清朝杜撰出來的。



故事梗概

《火燒慶功樓》說到;事情發生之前,劉伯溫已經猜到了朱元璋意圖,便辭官歸隱了,走之前就還告訴了徐達在慶功樓時千萬不要離開朱元璋。最終慶功樓事件發生時,徐達看到朱元璋離開,便跟了上去。朱元璋知道徐達看穿了計策,便威脅徐達不要聲張出去。他們二人離開後,慶功樓瞬間一片火海,赴宴的功臣連同數千侍衛宮女一同葬身火海。



故事破綻

這個故事破綻百出,下面我們來說說。

一;既然朱元璋狠下心來,火燒慶功樓時,依照朱元璋的性格,怎麼可能放過知道這件事真相的徐達。

二;按理說火燒慶功樓目的是殺死功臣,也不用數千宮女和侍衛陪葬吧。再說了古代的樓能有多大,同時容納下數千人,功臣們能不能坐下吃飯都是個問題。這個完全是為了黑而黑的。

三;在朱元璋時期的大學士宋濂在《張中傳》裡面有記述,當時這個慶功樓確實是被火燒了,但是卻是一場意外

四;朱元璋的功臣沒有一個是被燒死的,所有的功臣死因都是由明確記載的。

平定天下狗朱元璋人論功行賞。他封了6人為公爵

魏國公徐達;洪武十七年(1384年)病死

韓國公李善長;因為其弟投靠胡惟庸,勸說李善長加入時,李善長說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案發後被牽連

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常遇春去世較早);常遇春在北伐時因病去世,後來其子更是參加了靖難之役,保朱棣當了皇帝。

曹國公李文忠;洪武十六(1383)年病死

宋國公馮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案發,越二年,以藍黨被賜死

衛國公鄧愈;洪武十年十一,因病去世。

還有被被封為侯爵的28個功臣裡面,沒有一個是在慶功樓裡面燒死的。

足以見得,這件事情完全是後世清朝對前明的詆譭。這件事的出處是清朝時的《英烈傳》,也證明了這一結論。


我是越關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史稱明太祖,他就是一個傳奇,一個從泥土裡蹦出來的布衣天子。那麼關於朱元璋“火燒慶功樓”事件,是真的嗎?

“乞丐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又名朱重八,出身貧寒,家徒四壁,每天都在為吃飽肚子而發愁。小時候給地主家放牛,後來由於生計所逼,先後淪為和尚、乞丐。


後來參加郭子興起義軍,從一個大頭兵幹起,經過人生奮鬥,一躍而登上九五之尊。從社會最底層的乞丐,到至高無上的皇帝,一朝地下到天上,人生髮生了360度逆襲!(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由於朱元璋出身底層,深諳百姓疾苦,所以當上皇帝后依然十分節儉。但又由於朱元璋家人死於元末貪官,所以朱元璋自小骨子裡就痛恨貪官、蔑視權貴,登基之後更是大刀闊斧、雷霆手段懲治貪官,手段非常強悍嚴厲,最有名的就是對待貪官的“人皮食草”。


雖然朱元璋對待貪官手段殘忍,但對老百姓卻是愛民親民。


朱元璋在位期間,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史載朱元璋是個精力充沛的君主,每天批閱大量奏摺,體察民情,勤於政事,堪稱是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


也許正因為這皇位來之不易,又痛恨權貴不法,所以晚年的朱元璋十分多疑,為了穩固江山,朱元璋開始屠殺功臣。不過,一方面看是為了朱家江山穩固,另一方面看被懲治的不少人中確實也有殺的原因。一概而論說都是濫殺,也有失偏頗,但也有濫殺的。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


“火燒慶功樓”的橋段,記載在清朝著名評書《英烈傳》中,評書記載:

朱元璋到了晚年,身為太子的長子朱標早死,皇長孫朱允炆又性格柔弱,怕自己死後孫子鎮不住這個元老功臣,十分害怕這些驕兵悍將造反,所以密謀要殺掉他們,但是又怕他們太分散,不能殺絕。

於是,朱元璋心生一計,以慶功為由建設了一座慶功樓,然後把這些功臣全部聚集到慶功樓,然後一把火全部燒死。但是,沒有瞞過神機妙算的劉伯溫,所以劉伯溫早早就辭官歸隱,臨走之時,劉伯溫把這個陰謀透漏給了徐達一個人,要他去赴宴的時候一步也不要離開朱元璋。

隨後,當朱元璋一把火燒掉慶功樓後,徐達成了唯一倖存的功臣,其餘皆葬身火海。


“火燒慶功樓”是真的嗎?

這個評書故事聽起來確實非常精彩,當年那些評書人繪聲繪色、吐沫橫飛時,一定會引來滿堂喝彩。但是,歷史上真的有這個事情嗎?(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至少有一點,就站不穩腳。比如李善長、藍玉、陸仲亨等一大批元勳功臣,是死於朱元璋在位期間的兩樁大案:藍玉案和胡惟庸案。

據記載,“兩大案”皆牽連甚廣。藍玉一案,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藍玉案被殺1.5萬多人,胡惟庸案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胡惟庸案與藍玉案合稱“胡藍之獄”。


我們不妨看一下歷史記載的主要功臣們怎麼死的就知道了。

李善長:因胡惟庸案被賜死;常遇春:因病死於北伐途中;劉伯溫:胡惟庸探病,後因病去世;徐達:得了背疽病致死;李文忠:建國後病死;鄧愈:建國前病死;

朱文正:病死於監獄;朱亮祖:建國後犯法而死;胡大海:建國前死於降將的暗算;周德興:因兒子亂法連坐而死;廖永忠:因逾制被殺;傅友德:因請賞田被賜死;馮國用:死於軍中;馮勝:因藍玉案賜死。等等。

從上面看,沒有功臣是因慶功樓被燒而死的,由此可見,很多功臣並非死於什麼慶功樓,所以所謂“火燒慶功樓”一網打盡而唯獨徐達倖免一說,只是評書橋段,純屬子虛烏有。

“火燒慶功樓”一事,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對此事件一方面未見史書記載,而另一方面多見於《大明英烈》、《明英烈傳》等市井評書類書籍記載,就像歷代的各種傳奇、各種演義一樣,不可當真。最典型的《三國演義》,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演義水分較大。


為什麼會產生這個謠傳?


所謂無風不起浪,空穴不來風。其實,朱元璋確實在南京城建過一座樓,不過是商討軍機大事用的,每逢作戰,將士們都在這裡討論作戰方案,樓裡儲備有軍需火藥。


由於意外,此樓也曾被燒而不慎引起了火藥爆炸,火光沖天。加之朱元璋晚年也確實屠殺了功臣,後人便如法炮製了這個“火燒慶功樓”謠傳事件。

也有一種傾向認為,“火燒慶功樓”是清朝詆譭、妖魔化朱元璋的產物。後來,出於戲劇戲說,改編為晉劇劇目《火燒慶功樓》,成了如今的一出經典唱段。



峰子奇觀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傳說。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得了天下,卻對一路同甘共苦的開國大臣們起了疑心,害怕他們起兵謀反,篡奪皇位,怎麼辦呢,乾脆搞一出鴻門宴,殺掉所有功臣。

朱元璋下令建造一座慶功樓,建成那天,他擺下宴席邀請文武百官前來赴宴,悄悄讓手下在樓下襬好了大量火藥和乾柴,準備藉機燒死文武百官。這一切卻被劉伯溫識破,劉伯溫在宴會前告老還鄉,並提前告知徐達,宴會中一定要跟緊皇帝。

徐達進入慶功樓,發現了問題,牆壁薄如紙,徐達立刻明白了劉伯溫的意思。宴會中,朱元璋突然起身離席,徐達跟上,朱元璋發覺身後有人,回頭一看,便問他為何離席,徐達說“皇上真的一個也不留嗎?”朱元璋心驚,正待回答,徐達說:“皇上如果執意如此,臣不敢違命,懇請皇上多多照顧妻兒老母。”朱元璋趕緊叫住徐達,兩人一起回去。

兩人剛走沒多久,慶功樓轟的一聲爆炸了,火光沖天,滿樓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事實上,這個故事是清朝期間,為了詆譭、妖魔化朱元璋的產物。史書上並沒有相應記載,只有民間小說中有此事情描寫。

朱元璋確實在登基後建過一個樓,叫忠勤樓,他常和身邊謀士武將在此討論大計,慶功樓的故事是根據此而來的。

明朝開國大臣有: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李文忠、鄧愈、朱文正、湯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興、廖永忠、傅有德、馮國用、馮勝、沐英、藍玉等。

其中,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文忠、鄧愈、朱文正、湯和、沐英都是病死,剩下的幾位要麼是被牽連而死,要麼是犯法而死,並沒有一位是被燒死的。

燒慶功樓最早出現在清朝《英烈傳》評書中,評書裡面為了扳倒前朝,加入了很多汙衊醜化朱元璋的內容,而在明朝的《英烈傳》中,則沒有此類內容。

參考文獻:《明史》、《朱元璋火燒慶功樓》、《龍興慈記》


我們愛歷史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是清朝抹黑明朝的產物。民間藝人編造了評書,在民間流傳的結果。可以確定的是,這是謠言。

謠言中說,朱元璋打下天下後,為了防止功臣們謀他的江山,建造了一座慶功樓,假借慶功為名,實際上在慶功樓埋藏了炸藥,想將這些功臣們都燒死。這個事情被劉伯溫事先知道,告訴了徐達,讓徐達不要離開朱元璋半步,而自己藉故不參加。慶功樓事件使朱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們絕大多數葬身火海。

但這個事件的漏洞在於,據史料記載,明朝的開國功勳們沒有一個是燒死的。所以謠言不攻自破:徐達:病死;常遇春:因病死於北伐途中;李文忠:建國後病死;鄧愈:建國前病死;朱文正:因違法被囚禁,病死於監獄;朱亮祖:建國後犯法而死;胡大海:建國前死於降將的暗算;周德興:以兒子亂法連坐而死;廖永忠: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殺死;傅友德:因請賞田被朱元璋賜死;馮國用:死於軍中;馮勝:坐藍玉案賜死;劉伯溫:病死……,雖然開國功臣們沒有在慶功樓被燒死,但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藍玉案等牽連、連坐,殺死了幾萬人。

慶功樓有沒有?有。這是朱元璋與大臣們議事的地方。後來慶功樓確實也著了一把火,慶功樓確實也有炸藥,著火也確實燒死了人。這或許是火燒慶功樓這個故事的原型,被文人們加工了。


歷史春秋網


真相就是此事件屬於謠傳,不可信。

標題朱元璋火燒慶功樓對象是忠臣,那麼我們先來看下,朱元璋開國的主要功臣都有誰?他們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李善長:因胡惟庸案被賜死;劉伯溫:因病去世;徐達:得了背疽病致死;

常遇春:因病死於北伐途中;李文忠:建國後病死;鄧愈:建國前病死;朱文正:病死於監獄;朱亮祖:建國後犯法而死;胡大海:建國前死於降將的暗算;周德興:因兒子亂法連坐而死;廖永忠:因逾制被殺;傅友德:因請賞田被賜死;馮國用:死於軍中;馮勝:因藍玉案賜死。

就上面數據,我們知道沒有一個功臣是因為慶功樓被燒而死的,所以此事件為謠傳。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個謠傳勒?由兩個方面組成。

第一、朱元璋奪得天下之後,惶惶而不可終日,整天擔心受怕別人來暗殺,而有實力暗殺朱元璋的非這些功臣莫屬。開國之初,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等監察特務機構。監視百官,由於明朝剛建立,這些在戰場殺敵建立深厚友誼的功臣們,會不定時的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而當時朱元璋對功臣的賞罰還沒下來,所以酒後難免會有發牢騷的。聚會上的話都被朱元璋聽在耳朵裡,並越想越覺得他們是在謀反刺殺,於是朱元璋利用胡惟庸謀不軌的罪名以及涼國公藍玉謀反事件,一度擴大到清洗功臣數萬人的地步。使得朱元璋心狠手辣的性格深入人心。

第二、朱元璋確實在南京城建立了一座樓,每逢作戰,將士們都在這裡討論作戰方案,樓裡藏有火藥。由於意外此樓被燒引起火藥爆炸,火光沖天。這或許就是火燒慶功樓的原型事件。


笑嘗歷史百態


這個所說的朱元璋火燒慶功樓在古籍沒有記載,只不過是民間傳說罷了。不過到這個民間傳說可能是由於開國功臣的相繼死亡,從而被老百姓傳的越來越邪罷了。

這裡我要說說朱元璋,古籍記載是劉伯溫有天路邊碰到個乞丐,於是給他算了一卦,說他是帝王之命。然後之後我就不詳細說了,劉伯溫成了他的軍師,一路輔佐他走上帝王的寶座上。只有像劉伯溫這樣真正懂朱元璋的人,才能最後保全生命,隱退山林。所謂伴君如伴虎,不是定了那句老話嗎?

再說到開國功臣被殺或者啥的,從古至今,那一代帝王不是為了穩固江山而不擇手段的,所謂帝王只愛江山,不愛美人這不是一件很正常事嗎?當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們也無法批判什麼。但是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在這個位置,就能好心放過他們?而且就樓主題目所講,這些慶功試探只不過是個開始罷了,最終結局早也註定。

易經奇門國學


驚堂木一響,有書君開講!大家好,有書君又來和您聊歷史了。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在清朝評書作品《英列傳》中有一個火燒慶功樓的橋段,那這段歷史到底是否存在?真相又是什麼呢?有書君給您一說,您就知道了。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是古代造反派中唯一的和尚兼貧農,因為家裡窮的叮噹爛響,去當和尚也是怕餓死而為之,哪知道食量太大還是被趕走了。最後淪落到抱著小香爐沿街乞討的地步,所以後來也被稱為“乞丐皇帝”。



朱元璋對自己的出身非常不自信,因此在開創大明江山之後擔心皇位被搶。他通過試探、利誘、賜死、連坐等手段殺絕功臣,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就數“火燒慶功樓”,幾乎是將所有開國功臣全部燒死,那麼真實的情況是這樣麼?


《英列傳》裡講朱元璋十分害怕自己江山被掠奪,因此要密謀殺掉所有功臣。而功臣又不可能隨時在他身邊,再加上他們身處在外,沒有什麼理由可以抓。


為了將所有人一網打盡,朱元璋假借慶功之名宴請所有開國功臣到慶功樓一聚,再找機會一把火將其全部燒死。



這故事講出細節那是相當精彩,但是當有書君來粗略瞭解一下明朝開國功臣們的結局之後,發現他們不是死於軍中,就是受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牽連而死,也有少部分建國之前病死,劉伯溫比較聰明,自己主動走人。


這樣說來好像沒有一個功臣是死於慶功樓火災的,所以此事件只是一個謠傳而已。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謠傳?有書君覺得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最有可能。


第一,朱元璋建國之後,整日提心吊膽、用肚臍眼兒看人,害怕自己被別人暗殺之後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被掠奪。而有能力暗殺自己的人非這些功臣莫屬。


開國之初,朱元璋就在事務內部設立了自己的“耳目機構”監視百官。因為剛剛建國不久,朱元璋不可能馬上把獎賞和懲罰落實到位。那麼這些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功臣們私下聚個會,吃飯、喝酒、聊天,發發牢騷也是難免的事。


一旦聚會上說的牢騷話傳到朱元璋耳朵裡,就很可能被誤解成謀反和刺殺。於是朱元璋利用胡惟庸預謀不軌之名以及涼國公藍玉謀反事件,殺掉功臣數萬人,使得朱元璋成為人們心中一個“心狠手辣”的形象。



第二,朱元璋為了和群臣商量國家大事,確實在南京建了一座樓,每逢作戰之時,君臣就會齊聚於此討論作戰方案。樓內藏有不少的火藥,由於一次意外的火災,此樓被火藥引爆,最後釀成巨大災禍,火光沖天,幾乎整個南京城被燒成一片。


這也許就是評書中“火燒慶功樓”的原型事件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字國瑞,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出身貧寒,家徒四壁,每天都在為吃飽肚子而發愁。小時候給地主家放牛,後來由於生計所逼,先後淪為和尚、乞丐。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68年朱元璋稱帝。

朱元璋出身草根,深諳百姓疾苦,自小骨子裡就痛恨貪官、蔑視權貴,對貪官手段懲治手段非常強悍嚴厲,最有名的就是對待貪官的“人皮食草”, 他在位的31年,是中國封建王朝最清廉最高效時期。

朱元璋在位期間,農民歸耕,獎勵墾荒,興修水利,還徒富民,抑豪強,解放奴婢等等,堪稱是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 大明朝被譽為“治隆唐宋”。

太子朱標早死,朱允炆性格懦弱,老年的朱元璋怕自己百年之後這些元老功臣造反,所以要斬盡殺絕。

朱元璋心生一計,1375年8月26日,朱元璋在皇城東南角的燕慶樓二樓大宴跟隨自己一起南征北戰的功臣良將。朱元璋興致頗高,與群臣從中午一直喝到到晚上掌燈時分, 朱元璋離開後約半個時辰陡然間毫無徵兆西北風突起,隨即一道閃電自上而下,電光火石之間一樓已是濃煙滾滾,眾人亂作一團。大火熊熊三丈餘高,至午夜子時漸熄,逃出者幾乎為0。

這個說法破綻百出:

一、古代的樓太小,無法同時容納下數千人,所以更無法容下功臣們同時舉杯暢飲問題。

二、明朝主要功臣死因都是由明確記載,沒有一人是被燒死的。

李善長:因胡惟庸案被賜死;

常遇春:因病死於北伐途中;

劉伯溫:胡惟庸探病,後因病去世;

徐達:得了背疽病致死;

朱文正:病死於監獄;

李文忠:建國後病死;

鄧愈:建國前病死;

朱文正:病死於監獄;

朱亮祖:建國後犯法而死;

胡大海:建國前死於降將的暗算;

周德興:因兒子亂法連坐而死;

廖永忠:因逾制被殺;

傅友德:因請賞田被賜死;

馮國用:死於軍中;

馮勝:因藍玉案賜死。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個謠傳?

一、這是清朝少數野蠻族裔統治漢人的文化手段,是詆譭、妖魔化朱元璋的產物。對此事件正史中並未記載,而多見於《大明英烈》、《明英烈傳》等市井評書類書籍記載,不可當真。

二、多數開國皇帝在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之後,對與自己出身入死的功臣變得非常敏感,唯恐江山被這些人奪去。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是最好的佐證。朱元璋為此成立錦衣衛,負責監視朝廷上的大臣們私下裡的一舉一動,據說連這些大臣晚上和哪個小妾睡得都知道,日久天長,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全殺光省心。因朱元璋的心狠手辣深入人心了,也就有了這個版本。

三、朱元璋確實在南京城建立了一座樓,每逢作戰,將士們都在這裡討論作戰方案,樓裡藏有火藥。由於意外,此樓也曾被燒而不慎引起了火藥爆炸,火光沖天。加之朱元璋晚年也確實屠殺了功臣,後人便如法炮製了這個“火燒慶功樓”謠傳事件。


美麗青春您真痘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故事只是一則虛無縹緲的民間傳說,因此事並未見諸任何歷史文獻記載, 只能當故事看,當不得真。

朱元璋驅逐蒙元、掃平群雄、登基稱帝、建立大明後,某年春天,他帶領大明的文武開國功臣到南京城外的長江邊上游春。只見滾滾長江浩蕩東流,又見岸邊有“萬里長江第一磯(渡口,碼頭)”的燕子磯猶如銅澆鐵鑄一般昂立,景色壯美,不禁詩性大發 。朱元璋出身微賤,讀書不多 ,肚裡僅有的一點墨水還是在戎馬倥傯之餘刻苦自學得來的,他脫口吟了一句:“燕子磯兮一秤砣”。然後搜腸刮肚再也想不出第二句來,頓時卡殼了。

他有些尷尬,偷偷用眼角掃視眾人,只見大家都在竊笑,並交頭接耳。那班文臣武將都在竊竊私語:“這哪裡是詩,最多是順口溜,連打油詩都算不上”。朱皇帝面紅耳赤,正進退兩難時,以神機莫測著稱的劉伯溫站了出來,他朗聲說:“把固若金湯的燕子磯比作秤砣,其實這喻義挺恰當,起了個這麼好的頭,我試試把它續下去” 。劉伯溫稍稍沉吟片刻,將後三句信手拈來:“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作杆又如何。天邊彎月是掛鉤,稱我江山有幾多”。

劉伯溫話音剛落,群臣一片喝彩,連連叫“好”。朱元璋臉上有些掛不住了,他認為這班文武大臣打心眼裡蔑視自己,自己的威權還不牢固,惱羞成怒之下,他陡起殺機,決心把這些不重視自己的開基功臣統統殺掉。

他暗想:“一個個的殺,要羅織罪名,費時費力,太麻煩,不如來個一窩端”。

數日後,朱元璋下詔修建一座慶功樓,宣稱此樓是君臣歡聚宴飲、飲酒作樂的高級會所。裡面還要張掛大明開國功臣們的畫像,類似於唐朝的凌煙閣。當慶功樓完工後。朱元璋盛邀所有的文武功臣到樓上去歡聚、慶賀。在此前,劉伯溫夜觀天象,發現天現異象,明白外寬內忌、心腸陰毒的朱元璋要火燒慶功樓,欲把大明所有的開國文武功臣全部付之一炬。慶功樓設宴的頭天,劉伯溫一反常態,他單人獨騎,策馬在大街上狂奔,一貫謙遜低調的他從未如此舉止失態過,大家不禁瞠目結舌,好不奇怪,只見劉伯溫突失重心,從馬背上摔了下來。

他被人抬回府裡,朱元璋命御醫前去查看,御醫回覆道,劉伯溫被摔傷,至少要臥床休養3日。朱元璋想,那就過幾天再殺他,讓他多活幾天。

當夜,劉伯溫帶傷忍痛逃出了南京城。正如他預測的一樣,第二天,慶功樓上人聲鼎沸,鼓樂喧天,好不熱鬧,大明開國功臣濟濟一堂,把酒言歡,酒酣耳熱之際,朱元璋藉故離去,他命人緊鎖大門,在樓下縱起火來。慶功樓是一座木質結構的樓宇,火借風勢,燒的很快,不多時便坍塌灰滅了。那幫為朱元璋打江山而拋頭灑血、為建立大明而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們都被燒的烏焦巴弓,和慶功樓一起灰飛煙滅了。

當朱元璋聽說劉伯溫已於昨夜潛逃出城,去向不明時,有些心神不安,好幾天寢食難安。劉伯溫神機妙算、深不可測,假如他把這些絕技用來對付自己,那可是厄運從此降臨啊。他派出許多親信大臣、衛士四處尋訪查找,可天下之大,找一個人猶如大海撈針,哪裡找得到......?

以上是民間傳聞,在歷史上並不曾真實發生過。但朱元璋確實是歷史上著名的“酷帝”,他統一天下後不久,就開始舉起屠刀為子孫“削棘” ,對昔日與其“共患難”的夥伴們進行大清洗。他是歷史上殺功臣最多、手段最酷列的開基帝王,但不是在慶功樓裡將功臣們一鍋端,而是用了十餘年的時間“溫水煮青蛙”。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以裡通外國、陰欲“謀反罪”逮捕下獄處死。最後嚴加追輯,順藤摸瓜,被牽扯進來的共犯越來越多, 共有3萬餘人被誅殺,明朝文官集團慘遭毀滅性打擊。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屢建奇功的大將軍藍玉同樣被羅織謀反罪名慘遭處決,其後又大加株連,共有15000多人被殺害,明朝軍事集團基本被摧毀殆盡。他還通過郭桓案、空印案大肆屠戮,前後共有十餘萬人被誅殺,《明史》哀嘆曰:“文武盡矣”,大明廟堂為之一空。

朱元璋如此處心積慮的的大殺功臣,目的是建立絕對的皇權。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廢除丞相制,使制約皇權的相權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同時設立級別不高但權力很大的六部給事中制以制衡六部尚書;在地方上則廢除中書省,把財權、監督權等權力徹底分開。他如此煞費苦心,是希望把明朝打造成了一個絕對的皇權專制帝國,以使朱家江山基業長青,子孫可安享萬代之福。然而令他做夢也想不到的是,他死後不久,其四子朱棣就起兵篡了侄兒(皇太孫)朱允炆的皇位,真是防的了外人防不住家人啊。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這是評書裡的故事。

各種評書裡演繹朱元璋的故事,話說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後,他擔心啊,擔心這些大臣哪天不服氣造了自己的反。

怎麼辦?

杯酒釋兵權這樣的事他不會,放了兵權他也不放心。

他就造了一座慶功樓,這工程啊沒有通過消防驗收就啟用了——不對,他壓根就沒打算通過消防驗收。

反正就是擺下一桌酒宴。

劉伯溫那天把朱元璋的衣服角壓在自己座位下(這個基本扯淡,你怎麼能離領導這麼近,不要說古代,現在的座位也是按順序來的,領導的地方寬敞得很)

朱元璋起來悄悄離去的時候,劉伯溫就知道了,跟著偷偷走了(皇帝在酒席上萬眾矚目,怎麼可能偷偷離去啊)。

反正一會大火燒起來,劉伯溫活了,所有大臣都燒死了。

就是這麼一個故事。

這故事一看就是說書人編造出來的,一切都是想當然的邏輯,簡直是在侮辱明朝英烈們的智商,也是侮辱朱元璋的智商。

這些大明英烈如果這麼被輕易除掉,朱元璋完全不用擔心他們搶班奪權,不過是一群廢物,老子得天下全是自己的努力。

雖然是編造出來的故事,但並不是空穴來風。

說明朱元璋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這種卸磨殺驢的性格,主要源於朱元璋的對自己的功臣太刻薄寡恩了。

大明立國之後,他雖然不至於搞這麼慘烈的誅殺,但也用各種名目殺掉了許多人。

例如朱亮祖:被用鞭子活活抽死。李善長:因為牽涉到胡惟庸案子被殺。朱文正:軟禁而死。周德興:兒子犯罪他也被殺。傅友德被賜死。

就連徐達這些正常病死的人,民間也傳說是死於朱元璋的陰謀。

所以如果說火燒慶功樓背後的真相是什麼,那就是反映了老百姓心中有桿秤,反映了老百姓對朱元璋的的總體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