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新版可再生能源配額辦法:市場大還是計劃大?

新版可再生能源配額辦法:市場大還是計劃大?

據媒體報道,近日,主管部門將對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及考核辦法進行了新一輪的徵求意見,在新版文件中,主管部門將更強力得推動配額義務主體消費可再生能源(強制購買綠證的方式)。據瞭解,新一版本的電力配額及考核辦法中,綠色電力證書的作用成為最主要的變化之一:一方面要求“各配額義務主體通過實際消納可再生能源電量和購買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證書(簡稱”綠證“)履行配額義務”;另一方面,對於超過最低保障小時數的發電量將用綠證代替補貼。尤其重大的變化是:未來光伏、風電企業的存量項目和新開發項目的投資收益率或要重新進行測算。按照新的意見稿,超過最低保障小時數的發電量或將無法拿到相應的補貼,轉而通過核發綠證並出售綠證來獲得相應的收益。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強調了統一市場的重要性,所謂“實際消納可再生電量”(比如給上網電力劃成分)如果與這一原則產生衝突,會進一步割裂了電力市場,那將產生嚴重的市場扭曲與效率損失。所以本文主要對第二個重大改變涉及的“最低保障小時數”與存量項目處置給出預警。 最低保障小時數是“拍腦袋”的計劃,作為補貼享受與否的基準缺乏方法論依據目前的信息披露表明:新版徵求意見稿還將對各地區風電、光伏的最低保障小時數做了部分調整。這種調整一方面說明,過去的最低保障小時數就是個“拍腦袋”的模糊設定,講不出何種道理。而這種新的調整無疑也將是繼續拍腦袋。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在一個省區,項目所處的風資源位置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而其涉及到的項目本身的屬性,比如是否靠近即有電網基礎設施、風機質量與運維水平、特定因素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根本不存在一個簡單的、適用於所有風電場的保證合適激勵水平的小時數。所謂的“未來光伏、風電企業的存量項目和新開發項目的投資收益率或要重新進行測算”,存量為何還能變化?不知道是測算的那部分項目?本來,無論是投資成本,還是運行成本,都在一個很大的分佈區間上。一個簡單的答案似乎可以是典型項目,或者平均水平,那似乎也沒有足夠精確的方法論去選擇何種“典型”,而為什麼要照著平均來劃階級成分支持?小時數越大反而損失越大,越倒黴?存量項目基於過去的政策環境,追溯變動支持政策於法無據一個簡單的道理,過去形成的產能,基於過去的監管環境,其投資已經在經濟上沉沒而不能改變。而相應的融資與信貸支持的依據也在於其預期中穩定的未來現金流。如果追溯過往項目,將是對這些決策依據的完全改變。那麼如果倒回去,這些項目很可能就不會或者不應該發生了。這在倫理與法律上不符合邏輯。寄希望通過強制綠證來彌補這部分收益(比如度電0.25元),其對於綠證政策設計的要求很高。在目前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很難預期綠證會有緊的供求關係形成這種水平的價格。市場大還是計劃大?這是個嚴重的問題過去的規劃,其經過多年的沿襲,形成了一套每句話都沒有明確主語的基本範式,並且基於以下的理念:未來是可以預測的;存在穩定的不區分地區、時間、特點、以及其他環境的做事情的簡單方式,比如某個“抓手”——電廠效率、光伏轉換效率等。這裡的“保障小時數”也是一例。多個分散決策的市場主體是可以被指揮的——即使跟它的激勵不相容。可以看出,基於規劃,主管部門起到的作用是個市場指揮官的角色,那無疑是計劃大於市場。那麼,現在這種範式的規劃已經基本廢除,政府明確提出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如果主管部門不主動把自己放入市場的框架中,仍舊試圖去組織市場,設定高度粗糙的“抓手”(必須承認這倒是穩健的),那麼政策設計與實施的acability該如何?

作者介紹:張樹偉,卓爾德環境研究(北京)中心主任兼首席能源經濟師,從事基於定量模型的能源與氣候變化政策領域的應用研究,以及大型跨學科能源經濟環境項目的組織與協調工作。此前多年供職於中國電力行業、國際能源署(IEA)等研究諮詢與決策支撐機構,對交通、電力、可再生能源產業相關的技術、經濟、政策具有專業經驗。(來源:南度度 作者:張樹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