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華為將加快退出美國市場的步伐,是主觀還是客觀事實所迫呢?

環球科技視界


在中興遭到封殺之後,美國又禁止華為入場。

在很大程度上,這就是華為手機將加快退出美國市場的原因。

其實,在許多年以來,華為與美國的較量,並不曾中斷。

而美國封殺華為的決心和意志也異常堅決。

所以無論是中興還是華為,只要他們是中國的企業,都可能遭到美國政府的惡意對待。

因為,在更大的時空背景裡面,美國對華為所做的一切,其實是看到了華為背後那個巨大的經濟體——中國。

還記得美國對豐田汽車的態度嗎?

原來只是一些司機,抱怨豐田汽車突然加速和剎車裝置失靈。我們都知道美國汽車是兼顧安全性的,但耗油量特別大。

而日本汽車,可能相對精巧,但可靠度或許不及美國車。

於是,美國人就用這種道德上的制高點壓制日本的豐田。使得整個日本汽車,在美國的市場迅速縮小。

自從豐田汽車在美國被罰款之後,兩國汽車的市場比例發生了翻轉。

在2014年19日,豐田繳納了10億美元罰金之後,美國整個汽車市場的變化,更加明顯。

到2016年的時候,福特,雪佛蘭和道奇等美國汽車,超過了所有日本汽車製造商,而位居美國汽車銷量排行榜前三名。

這就是美國對日本汽車的支柱企業,豐田汽車下手的真正原因:讓自己的汽車企業,扳回一局。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中興和華為身上。

作為並不僅僅生產手機的華為來說,美國這一行為,使得華為手機在美國市場上再難與蘋果相較量。

中美貿易戰的當口,美國這樣做其實是必然而然的。

以至於有中國網友在討論,如果中國禁售美國的蘋果手機,是否能夠扳回一局。

但,華為畢竟僅僅只是一家民營企業。所以,它不得不選擇對自己更有力的行動方式。

於是,華為從美國進行戰略性放棄,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畢竟,從戰略上撤出美國,是華為的一個理性選擇。而且,從目前來看,中美貿易衝突的時間還會繼續延長下去。

所以,先撤出美國對華為來說也是,被動中的一種主動。

從客觀大局勢來講,屬於被動。從華為自身的選擇來講,屬於主動。

這也是華為面對自身無法克服的不利局面,所採取的一種主動的選擇。


鎂客網


對商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會審時度勢,衡量付出與獲得是否性價比高。

對華為來說,美國作為一個本來就舉步維艱的市場,加上主要的渠道運營商被堵死,再多的付出也無法換來合理的回報,因此華為的退出可以說是順勢而為。

客觀事實:美國的大門不對華為敞開

1.華為已經收到了來自美國的禁售通告,所有在美零售商已經下架了華為的產品,這個是最直接的客觀事實所迫。

2.有人會問,為何不尋求WTO申請仲裁? WTO仲裁由美方主導,且申請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往復浪費的是華為的時間跟精力,加之美國與中國貿易戰的風向代表著一切的商業行為都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綜合衡量,是場未打即敗的戰。

因此,華為無法進入美國市場,是客觀事實。

主觀事實:華為在美國市場無法換回合理回報

華為曾經為了打開包括美國在內的市場,做了非常多改變,從每年一次的分析師會議、每年公佈財報、聘請退休英國國家安全單位高層擔任全球首席安全官、力推全球網絡通訊安全共通協議等等,對一家沒有上市、不需要在意股價的公司而言,華為其實做了許多不需要做的事。但做了這麼多事之後的結果,華為的處境並不是完全沒有改變,只是改變的幅度有限。

因此,投入產出不成正比,是主觀順勢而為。


毛琳Michael


形勢所逼,自力更生,無可奈何終歸去,再次回來王者時。

4月20日《福布斯》雜誌一資深分析人撰稿稱:預計華為2018年年底會徹底退出美國市場!多少年來,華為與美國的較量不斷,美國封殺華為的決心和意志非常堅固。

當美國製裁中興時,有些人還說有本事制裁華為嗎?其實美國一直在阻擾、制裁華為,不過不能像對待中興通訊時做得那麼惡霸與毒辣。

2012年時,美國政府就宣稱華為設備會危害美國網絡安全。

拿近期的信息來看,2018年1月,美國勒令美國大型運營商巨型公司Verzon和AT&T禁止銷售華為Mate 10和華為Mate 10 pro。2月,美國不同部門不斷呼籲,美國消費者不要購買華為手機。

再看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2018年華為分析師大會的表態,就知道是因為美國系列行動針對華為,所以不得已退出美國。

只能等貿易環境改善再來了。

但這又明顯意識著:貿易環境不會短時間有較大改變。

徐直軍只能宣佈:戰略性放棄美國市場!

戰略性是什麼意思,從戰略高度上開始撤退啦。

華為從裁減美國公司的員工開始,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政府溝通部門,因為他們沒有任何成效,也沒有任何旋轉餘地,全是白費功夫了。

裁減員工中包括在華為工作了八年的說客威廉姆•普魯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政府公關,讓美國那些立法者相信華為與中國政府沒有關係,結果看顯然並沒成功。

按照美國主流報紙的解讀:華為在美國市場遭遇大潰敗。

1、中美高科技爭端愈演愈烈,目前沒看見緩和的勢頭,這將意識著,國家間乃至全球的態勢發生了方向性轉變。

2、華為、中興通訊,這些是能被廣泛所知的案例,更大數量的不被所知的受影響的中小公司生存越加艱難,這是貿易衝突“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最明顯的表現。

不管是中國的高科技公司,美國之前加大投入中國的公司,也將會遇到執行難度、發展困境。

更重要的是,猶如兩大家族之間,頂層友好時,可以聯誼,乃至談婚論嫁,各種結盟;頂層出現裂縫,友好戛然而止,各方憂心忡忡,無心睡眠。

張燈結綵,順然素色嚴正以待。

3、中國公司要找美國市場之外更大的市場,美國公司要找中國市場更大的市場。

就這點而言,我們的自保自強能力還是更有底氣些。

中國高科技公司本難打入美國,美國卻能長驅直入,相互保護的結果,中國的自主研發能力必將在新一代90後中突圍突破。

4、華為是中國少有的高科技旗艦公司,有著直接的風向意味。

作風強悍堅決,它若未殺出一條血路,直接影響觀望者和跟隨者的士氣。

由此可知,它也必將殺出一條血路。

原因:你懂的。


財經作家邱恆明


這個問題之所引發討論,是在4月中的華為每年一次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輪值CEO徐直軍的一段話,讓分析師開始聯想華為是不是要退出美國市場。

事實上,如果仔細看徐直軍的發言會發現,他要強調的是華為的經營策略,“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所以最好不要把它看得太重要,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服務,並建立更好的產品來滿足客戶的需求。在某些情況下,選擇放手才會讓自己輕鬆。”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適用在其他華為業務開拓不順利的地區,例如澳大利亞,早在2012年澳大利亞政府就明確表示拒絕華為參與投標其當時正在進行國家寬帶建設計畫,但並沒有禁止華為在當地出售電信網絡設備與手機產品。

華為在美國並不是一片空白,榮耀手機就曾經在美國上市銷售,而在電信設備部份,即使沒有打進前4大運營商,但華為在部份所謂的新進業者CLEC(Competing for Local Exchange Carriers)或者是小型電信運營商還是有不錯的銷售表現,因為這些業者多半沒有政府訂單,也更強調採購成本效益,相對之下,華為顯然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而最近一直有媒體報導美國FCC要”禁止”美國部份地區型小型電信運營商購買華為設備,但事實上,FCC並沒有權力真正 “禁止”華為在美國銷售電信產品,而是通過補貼政策的改變,規定未來向聯邦政府申請電信偏遠地區建設補助的電信運營商,必須採用符合其規範的電信設備,而華為並不屬於符合FCC此一方案規範的電信設備,也就是說,未來只要是想要向聯邦政府申請補貼的美國小型地區型電信運營商,就自然不會向華為購買設備。

以華為當前美國遭遇的狀況來說,的確是 “非常不受歡迎”,相較於過去的 “不受歡迎”,在程度上確實更為提升。

審時度勢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則,在一個非常不受歡迎的市場,如果還是強調 “有志者事竟成”,那就未免流於一廂情願的迂腐,而這就不是華為的風格。

華為內部過去幾年經常把 “務虛”掛在嘴邊,但只限於鼓勵內部進行更開放的頭腦風暴氛圍,就實際執行面來看,華為是一家非常務實的公司。

以華為目前四大業務主軸來看,運營商、企業、終端、雲。其中,原本只有運營商一個主力事業的華為,在過去十年逐步將企業、終端、雲一步步拉昇到檯面上,這看起來似乎是出於單一市場或產品線的策略思維,但從華為最根本的雲管端中心思想來看,華為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因為靠著運營商起家的華為比誰都清楚,在未來的世界,運營商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商業模式與終端使用者習慣的改變,讓華為很早就認清自己要重新定義客戶、重新定義市場,這也是企業、終端、雲三大事業部相繼成立的原因,特別是企業事業部,其中涵蓋的市場、技術、解決方案之大,遠遠超過華為過去單純的運營商業務範圍,而云事業部的成立,則是華為另一個挑戰自己的 “叛逆”,因為曾經說過不會跟客戶搶生意的華為,成立雲事業部最直接會搶到的就是電信運營商的生意,但儘管如此,華為還是做了。原因無他,就是因為華為的務實風格,華為知道沒有自己的雲架構,在未來的世界就什麼都不是。

而近來華為也在分析師會議上提到“不看好5G,但會繼續投資”的說法,這看似矛盾,但卻非常符合華為的務實作風。徐直軍的邏輯很清楚:“如果你沒有5G技術,客戶連你的4G都不會買”,華為雖然是最早大手筆投資5G技術標準的業者,但這幾年卻也是最少出來大談5G前景大好的業者,因為,對華為而言,3G、4G、5G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客戶要什麼,如果5G技術超強,但客戶不要,對華為而言,這就是失敗。對於很早就確立“客戶優先”的華為而言,這顯然就是所有事情判斷的鐵律。

回過頭來談如何看待華為年底退出美國市場的傳言,以華為務實的性格,退出美國市場不是一個決定,而是一個持續發展的自然過程。

華為曾經為了打開包括美國在內的市場,做了非常多改變,從每年一次的分析師會議、每年公佈財報、聘請退休英國國家安全單位高層擔任全球首席安全官、力推全球網絡通訊安全共通協議等等,對一家沒有上市、不需要在意股價的公司而言,華為其實做了許多不需要做的事。

但做了這麼多事之後的結果,華為的處境並不是完全沒有改變,只是改變的幅度有限,又或者說,某些根本蒂固的成見,與華為做了什麼無關。

對於華為而言,”退出美國市場”是一個很奇怪的說法,因為這是一個華為從來沒有真正進去過的市場,既然如此,又何來”退出”一說?

事實上,華為內部當前真正需要擔心的不見得是美國,以其目前市場佈局來看,歐洲市場的狀況反而是外界更應該關注的重點,特別是在歐洲即將在5月上路的新版歐盟數據資料保護法規GDPR,對於華為的影響可能更大,因為相較於其他地區,華為在歐洲市場的佔有率其實不低,不論是在電信設備或是家用終端、行動終端都是如此。

因此,與其關心華為退出美國的影響,或許更應該關注的,面對全球新一代數據經濟模式持續變化的局面,早已把目光格局拉開到更大角度的華為,下一步會如何回應。


DeepTech深科技


感謝您的閱讀!

華為將加快退出美國市場的步伐。這句話已經被華為證實消息不屬實。但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是:華為在美國市場的四面楚歌,一方面倍增的壓力,來自於中興在美國市場的節節敗退;另一方面也在於美國的手機市場有條大鱷——蘋果。

華為的海外主力業務,我們可以通過華為2017年年報可以看到,歐洲中東非洲佔銷售收入的27.1%,而美洲佔據6.5%,下滑10.9%。美洲市場在2017年的極具下滑,對於華為來說,局面的困窘是華為有想過將重心轉移到其他地區的一種無奈。
前文說華為的四面楚歌,一方面倍增的壓力,來自於中興在美國市場的節節敗退;另一方面也在於美國的手機市場有條大鱷——蘋果。其實,我覺得特別是中國企業在美國發展的艱難,恰恰說明在大國博弈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勇氣。

所以,中興官網的“痛定思通”不僅是對中興的警告,要想在美國市場發展,那麼就要有自主權,不能受到美國技術的鉗制。從未來 7 年內禁止美國公司向中國銷售零部件到支付 14 億美金罰款,這一系列真好反應了我們中國企業需要有自己獨立的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受美國,比如高通高額專利費等影響。

而華為因為麒麟處理器的日益壯大,讓美國開始倍感壓力,而華為的主營業務是運營商業務,也讓美國害怕華為成為比高通這樣老牌通信技術更強的企業。所以,它們多次的阻止,是客觀事實。

而華為的暫時選擇撤離一部分的精力轉移到其他市場,是明智之選,縱然美國有蘋果、高通這樣的大鱷,雖然華為一家企業硬抗兩家,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華為秉承初心的信念不會丟。


LeoGo科技


主客觀因素都有!華為已經收到了來自美國的禁售通告,所有在美零售商已經下架了華為的產品,買賣本是雙方自願,既然美國不想買,我們也不能按著美國硬買。華為退出美國也是沒辦法的選擇!這個是客觀事實所迫。

一般遭遇這種商業糾紛可以選擇洽談跟協商,比如向WTO申請仲裁等,但是明顯華為沒有這個意思,WTO仲裁本來就是美國人開的,申請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往復還得浪費時間跟精力,華為陪不起!

其次,美國的商業戰是政治的延伸,特朗普是奸商,採取的又是利美策略,他把商業戰的方略帶入政治當中,美國已經多次嚐到這種損人利己的甜頭,一次成功後必然會經常來這麼幾下,作為企業,無力與美國政府抗衡,常在河邊走也難免不溼鞋,比如中興在一夜之間將幾年的努力付諸東流,這給華為敲響了警鐘,作為私企華為更加承受不起,這風險太大。


優己


華為加快退出美國的市場,既是客觀現實所迫,又有主觀原因,當然客觀原因佔主要因素,主要包括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頻頻設置障礙,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阻撓中國業務進入美國,尤其是涉及通信等關鍵領域。



比如說,之前,原本華為已經與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達成了協議,想要藉助後者的銷售渠道銷售自己的Mate10智能手機,但是由於遭到美方各方面的阻力和壓力,最終合作計劃只能擱淺,就像是一樁美好的姻緣臨了了要進洞房了,新娘子不幹了,很可惜。

從這一簡單的例子就能看出,中國通信公司要進入美國市場的阻力極大,尤其是如果再結合特朗普政府最近在全球範圍內與貿易伙伴挑起的貿易戰,美國的營商環境進一步惡化,外國企業今後進入美國的壓力會更大。而一直被美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中國公司要在美國趟出一條路來,更是難上加難。



對華為而言,儘管美國通信行業世界領先,進軍美國市場後有利於華為今後與世界頂尖高手過招,向競爭對手學習,但是美國的極力阻撓,可以說耗盡了許多公司的耐心。對華為而言,有所捨棄才能有所得,進軍歐洲市場不失為亡羊補牢的戰略性轉移。

華為退出美國市場,對華為而言是一家公司的業務戰略轉移,但對美國而言,向外界傳遞的信號是:營商環境下滑,吸引力下降,尤其是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和利益至上的政策傾向和指導思想,註定將削減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地位和影響力,美國或許由此走上滑坡的路上。

親,今晚看世界盃了嗎?歡迎留言與小哥哥討論,敬請關注頭條號【小哥哥打算盤】,後續回答更加精彩,麼麼噠。


摩羯小哥愛新聞


華為加快退出美國市場的步伐,既是主觀意識,又是客觀事實所迫,主要是客觀事實所迫。美國市場本來就不是華為在海外的主陣地,美國蘋果手機已經是美國人的驕傲,華為進軍美國想要分得一杯羹真的很難,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商場如戰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山容不下二虎,必有一方慘敗退場。
華為手機在國內的市場已經飽和,進軍海外市場才能長足發展,最關鍵的是手機售價比國內高很得多,比如華為Matelo標準版在美國售價約4600元RMB,在國內售價3899元,華為Mata10Pro版在美國售價約6000元RMB,國內售價4899元,高利潤是華為進入美國市場的原因,但是華為卻忽略了“一山容不下二虎”的道理。


特朗普上臺後,推行"美國優先"的經濟政策,實行的貿易保護主義,華為(包括中興)要在美國佔有一席之地,非常難。美國總以各種藉口打壓,今年華為再進軍美國後不久,美國最大的無線通信服務供應商VerizonWireless單方面撕毀與華為的合作協議,隨後美國最大電子產品零售商百思買宣佈終止華為設備的出售,其後中興也遭到這種不公平對待,所以華為現在不管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都必須退出美國市場。
華為在海外的市場在歐洲,歐洲也是全球手機品牌必爭的戰略高地,也是高端市場,近幾年華為歐洲一路披荊斬棘,贏得了一席之地,併成為第一的有力競爭者,其市場份額佔據第一、二的位置,在北歐的整體份額高達20%,其實華為在非洲也非常受歡迎,無奈非洲太貧窮,華為高端機,非洲人多數買不起,只有歐洲、亞洲才是華為的主陣地,退出美國市場也是一種明智的抉擇。


舞動人生124


看看目前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華為恐怕已經徹底死心了!

其實,對於華為在美國的業務拓展,美國一直就沒有放鬆打壓。從華為的成套電信設備到華為手機,再到華為對美國的投資併購,幾乎每一個涉及到華為的話題以及業務都會讓美國人分外緊張。


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一句話,因為華為讓他們感覺到了恐懼。

華為歷經三十年,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高科技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電信網絡設備製造商。僅在智能手機一項業務上,華為不但擁有自己自主知識產權的麒麟系列CPU,而且它的全球出貨量增長超乎尋常,甚至超過了蘋果和三星。


讓他們感覺恐懼的還不僅僅這些。在未來的5G通信技術開發方面,華為已經佔據了優勢地位。未來的5G標準和設備開發業務上,華為憑藉其強大的技術優勢將會戰勝美國高通,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這又怎麼能不讓那個整天喊“美國優先”的人憂心忡忡。

對此,美國國會資深共和黨參議員查克·格拉斯利的一段話最能體現美國政客們的心態。他說:“我不會拼讀這家公司的名字,‘不過這家公司以字母H打頭,以wei發音結尾。每當這家公司捲入其中,都會讓我驚恐萬分。’”


於是,特朗普政府拿中興和華為等威脅美國的中國高科技公司開刀了。面對特朗普政府變本加厲的封殺之舉,華為選擇了放棄美國市場。
近日,華為解聘了五名美國僱員,其中包括在公司工作了八年的說客William B. Plummer。 Plummer的頭銜是華為的外部事務副總裁,他的主要工作是讓華盛頓的立法者相信華為與中國政府沒有關係。

華為此舉不但表現出了對美國百般阻撓封殺的失望,也是其強大自信心的表現。也許不久的將來,華為會用全球最先進的5G通信技術來狠狠地打美國政客們的臉!1G、2G、4G是屬於美國的時代,3G屬於日本,而未來的5G將屬於我們中國,我堅信華為有這個實力!

相關新聞鏈接:

2017年2月22日,高通先發布聲明宣佈成功完成其首個基於3GPP 5G新空口(5G NR)標準工作的5G連接,5G 新空口有望成為全球5G標準。

隨後,中國5G標準推進組發佈信息稱, 近日華為在北京懷柔外場測試環境,率先開展了3.5GHz 5G新空口下外場性能測試和與儀表/芯片企業的互通對接測試。


2018年4月16日,華為將於今年全球商用上市的5G NR(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NR,以下簡稱5G)產品順利通過歐盟專業認證機構TüV 南德意志集團(以下簡稱“TüV SüD”)的認證核查,獲得全球第一張5G產品CE-TEC(歐盟無線設備指令型式認證)證書。這表明華為5G產品正式獲得市場商用許可,向5G規模商用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無坡居士


中興事件,中美關係的一個轉折點。大背景是中美博弈已經進入面對面的角力,核心對立於人民幣逐漸影響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而美國國債總額已經接近自身承受臨界點,超級大國的樓宇已經開始震顫。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可以同美國平起平坐的經濟大國,而且在社會制度、文化理念截然不同的國家存在,讓領先了世界一百年的美國感到非常不自在,遏制中國崛起是美國既定國策,特朗普上臺後加劇了中美經濟對沖趨勢。從今年開始,美國會不斷加大對中國高科技公司的單方面制裁力度,中國也不會選擇妥協,簽訂類似日本的“廣場協議”,這種情形下,如果這次美國財長來北京沒有誠意協商而無果,中國將就此徹底中斷在美國的大規模新項目投資,並且會逐漸將已經投資的中方企業逐步撤回。受美國挑起的經濟對立、貿易衝突影響,中美兩國在文化、軍事、國際政治等方面的合作,也將陷入萎縮狀態。中美關係就此出現建交以來最壞的階段,改善的機遇在於特朗普下臺。華為即中興之後再次被美國無端杯葛,表明特朗普無意改善與中國關係,直到壞到不能再壞時為止,但無論如何,中國企業全面退出美國市場已經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