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假如隋唐兩代沒有滅掉高句麗,後世的歷史會走向哪裡?

開心羅布


這個問題腦洞很大。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唐朝不消滅高句麗,今天的東北將成為我們的鄰國!

這不是聳人聽聞,“靜Yes”認為,高句麗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地方割據政權。

隋煬帝曾有一句名言:“勿遺子孫憂!”這是形容高句麗的,可見隋朝時的高句麗已經成為隋朝的一個大患。

那麼如果不將其消滅,高句麗將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靜Yes”認為高句麗起碼會造成以下影響:

1、割據東北,跨越朝鮮半島

高句麗國,建立於公元前1世紀,以平壤為都城。

疆域極盛時期包括遼寧省、吉林省西部、內蒙古通遼地區、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

和傳統的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不同,高句麗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和中原王朝的模式一致,這讓高句麗與眾不同。

要知道,遊牧民族雖然強悍,騎兵來去如風,但是居無定所,南下搶劫也是搶完就走,從不過夜,中原王朝雖然損失財物,但是可以在遊牧民族撤走後進行災後重建。

但是高句麗不同,作為農耕文明,一個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固定性,而且為了尋找更有利於種地的地區,高句麗是必要不斷向南擴張。佔領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就是證明。

而且,相比於遊牧民族,農耕文明的生命力更為強大,制度也更為先進。從前1世紀建國,到公元668年被唐軍消滅,高句麗存在長達700年。

正是由於高句麗和遊牧民族政權有本質不同,才讓隋唐君主們看到高句麗的可怕,遂排除萬難一定要徹底消滅高句麗。

而如果唐朝沒有達成目標,高句麗繼續存在,那麼到兩宋期間,高句麗勢必要真正獨立。要知道,交趾就是在宋朝獨立出去的。

而一旦錯失消滅高句麗的機會,使高句麗在東北坐大,那麼,勢必會割據東北,和中原王朝形成對峙。

元朝雖然強大,但是作為遊牧民族,缺乏對東北地區有效的治理模式,最後的結果就是滿足於高句麗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高句麗的地位就等同於後來的朝鮮。

而一旦到了近代,受到列強的衝擊,藩屬體系崩潰,高句麗勢必脫離中原王朝。伴隨著高句麗脫離的,還有包括遼寧、吉林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屆時,包括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故土會成為一個整體,東北會被南北分割。而因為鞭長莫及,東北的北部或者成立新的國家,或者被沙俄所佔據。東北將成為真正的“鄰國”。

2、和中原蒙古形成三足鼎立,改變東北亞格局

自古有“得東北者得天下”的說法,可見東北的地位多麼重要。

而高句麗,則佔據了東北最富庶適宜的地區。

我們知道,從唐朝之後,契丹、女真都是崛起於東北。如果高句麗沒有滅國,那麼首先契丹和女真就不會崛起。

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如果沒有契丹和女真,那麼北宋等中原王朝面對的主要對手,將只有高句麗。

因為高句麗地處東北平原,相比於蒙古高原,地勢上不佔優勢,加上高句麗是農耕文明,因此高句麗不可能征服蒙古高原。

而在高句麗也無法征服中原王朝的情況下,很可能形成東北、蒙古高原、中原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形成這樣的格局後,短時間內是無法改變的。可能的改變是蒙古的強勢崛起,蒙古崛起後,會發起對東北和中原的征服,但是這樣的征服不會長久。

而一旦新的王朝建立,如明朝,三國鼎立的局面會重新形成。

而這樣的局面一旦定型,勢必會對中原王朝產生巨大影響。首先由於面臨西北和東北雙方的壓力,北京不會成為明帝國的首都,最大的可能是在開封或者繼續留在南京。而一旦都城南移,那麼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的均勢就會被打破,中原王朝出現半壁江山的可能性會驟然增加。

一旦這樣的情況出現,高句麗在東北亞的地位就會驟然上升,就會達到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地步,屆時南北朝的局面會再次形成。而南北相爭的局面也會給沙俄以及日本可趁之機,屆時中國將不是東北亞的最大力量,東北亞地區將支離破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不請自來,這個問題有意思,需要發揮想象力。

我的答案是:高句麗的領土會在唐末擴張到遼西山海關一線,之後數百年可能會入侵中原,但最後在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和中原漢民族的雙重打擊下亡國,疆土真正融入中國版圖。

首先,要說高句麗或者是朝鮮半島上的其他政權為什麼難打。

當時中原通往遼東的通道只有遼西走廊一條,是一條長185公里,寬度8-15公里的狹長通道。一側是群山,一側是渤海;除了遼河流域平原較多之外,從遼東到鴨綠江,再到朝鮮半島北部,都屬於山地地形。

另外,一直到清朝,東北還是開發不完善的地區,寧古塔是犯人流放的傷心之地,就是自然環境過於惡劣,冬季漫長寒冷,春季道路泥濘。

因此,中原政權要打朝鮮半島,只能利用夏秋的半年左右時間,通過遼西走廊運輸後勤補給,並在數百公里的山地地形與敵人作戰。從漢武帝到曹操,再到李世民、李治,只要注重戰術和後勤補給,還是能贏的。至於楊堅、楊廣父子都是動用兵力太多,後勤跟不上,才造成重大失敗。

(注意看山地和平原)

高句麗要想入侵中原,同樣要經過遼西走廊。

地理條件對大家是相同的。高句麗想要進中原,要先佔遼東,再佔遼西,然後向南經遼西走廊到山海關,這才能真正與中原政權面對面交鋒。

之前南北朝時期,先是北魏,再是東魏,最後是北齊,分裂狀態的中原政權一樣可以死死的攔住高句麗。高句麗只能向西、北這些貧瘠地區發展,土地面積雖然不小,但都是蠻荒之地,毫無利用價值。

如果隋唐時期不向遼東用兵,高句麗最多也就發展到遼西走廊南端。而唐朝和之後的中原政權會把山海關提前700年建起來,並與高句麗爭奪遼西走廊。

影響戰局的重要變量實際上是其他勢力。

中原政權不去遠征遼東,高句麗又攻不下山海關,除非中原內亂,否則會一直處在僵持狀態。而這時,遼西走廊西側的遊牧民族就成為決定戰局的重要變量,支持哪方,哪方會佔優。


這個區域活動的契丹、奚族與唐王朝戰鬥了近三百年,雖然唐王朝不斷取得勝利,不斷犁庭掃穴,但這些異族的生命力非常頑強,總能恢復回來,時叛時降,並多次切斷了遼西走廊,斷絕了遼東和中原的聯繫。安祿山就是在這裡起家,靠鎮壓契丹、奚族立下軍功,造成了安史之亂。

如果唐王朝處理好與這些遊牧民族的關係,讓他們從側翼攻擊遼西走廊,或者繞到高句麗後方進行騷擾攻擊,高句麗只能退守,無法組織起任何像樣的進攻。

再往遠一點看,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同樣是能夠影響戰局的關鍵力量。後世後金就是先征服了蒙古高原,並不走遼西走廊,而是從蒙古高原入侵大明。

當然,高句麗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先征服蒙古高原。但只要中原政權不像明末那麼窩囊,長城一線的防守還是不成問題的。

長期僵持下去,會發生什麼?

高句麗不太可能做到後金那樣完全控制住蒙古高原,還是隻能被鎖死在遼東和朝鮮半島。而這個區域的經濟開發程度不足以支持高句麗保持長期的強大戰鬥力,丟掉遼河流域是早晚的事情,只能藉助遼東山區防守,又恢復了老樣子。

這會是一個長期過程,高句麗強大時,向西壓迫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向南攻擊山海關;高句麗虛弱時,被壓縮到遼東山區甚至朝鮮半島。

不排除中原政權出現問題的可能性,高句麗能夠進入中原並佔領一部分區域。但這樣高句麗會有一條纖細無比的腰肢,就是遼西走廊。一旦出現失誤,就會被分割成兩部分,那時將輪到高句麗頭疼,是放棄中原?還是放棄老家。

同樣,也會存在相反的情況,中原政權強大了,或者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團結起來了,那麼高句麗就很有可能被攻破平壤,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如果多年征戰有了血仇,那就不會輕易能復國了。

總之,高句麗存在是因為土地沒有價值,高句麗的滅亡是因為不滿足於自己土地沒有價值。像後世的朝鮮多好,誰來了聽誰的,若不是日本吞併,估計君主制能維持到現代。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不會有什麼改變,因為東北有更強大的民族及政權陸續出現

首先唐中期出現渤海國

唐末期出現契丹遼國

再是女真的金國

這幾個政權假如要進入中原,那麼佔據遼東的高句麗就是障礙物

結局嘛:只能是高句麗被這些政權輪番吊打


銫媒體


如果把時間跨度拉得稍微長一點,拉到隋朝一百五十年前,也就是北魏初年,就看得出這個樑子到底是怎麼結下的了。

五胡亂華的後半場,環渤海的山東,河北,遼東,一直都是慕容鮮卑的地盤,出現了前燕,後燕等好幾個燕國,統治華北最富庶的東部地區近百年。

然而最終統一北方的北魏,卻是源於今內蒙呼和浩特的拓跋鮮卑,某種程度上,可以把慕容氏稱為東軍,拓跋氏稱為西軍。

一代天驕慕容垂因為中了王猛的金刀記,失去了最能幹的兒子,只能派無能的慕容寶代替自己出徵平息拓跋氏的叛亂。當時的東軍和西軍的實力對比,也是非常非常之大,幾乎就是把隋朝和高句麗調換個位子。

東西兩軍在黃河對峙,拓跋珪利用原先安插在慕容軍中傳令部隊的眼線,假傳慕容垂死訊,令慕容寶倉促撤退,其時天氣突然轉為極寒,將黃河凍住,拓跋珪抓住戰機,率全軍度過黃河,急行軍趁夜包圍了慕容燕軍的營地,天一亮就大開殺戒,十萬燕軍投降後被坑殺。慕容氏從此一蹶不振,舉族投靠高句麗。

拓跋氏成就北魏一百五十年偉業,她是勢力已經到達東歐的匈奴,柔然的宗主,是控制西亞北非印度的薩珊波斯的宗主,以《齊民要術》《水經注》,佛教禪宗為代表的文化成就,是那個時代的巔峰,是要到北宋才會被再次超越的。如果論起鼎盛時期文治武功,北魏可是不在隋唐之下的。

隋唐本身,主體是北魏後期崛起的關隴貴族集團,本身有很大一部分是元魏西征平定關隴起義的御林軍,他們是拓跋氏事業的繼承者,也是北周的繼承者,當初和他們爭奪天下的勢力,慕容氏和北齊高家,都在東邊,最後都逃在高句麗那裡。

隋唐征討高句麗,主要目的還是要消滅鮮卑的老對手慕容氏,高氏的殘餘勢力,也要防止高句麗成為下一個競爭對手。

如果隋唐沒有能夠消滅高句麗,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比高句麗更硬的茬子實在太多了,突厥,回鶻,契丹,女真,每一個都比高句麗更能打。他們打起高句麗這樣的國家,比起中原軍隊更加得心應手,是不會像隋唐那麼費勁的。


莫折念生


歷史沒有假設,歷史走向很難說。唐朝末年北方草原上契丹族強勢崛起。契丹鐵蹄冠絕天下,在當時中亞和歐洲契丹一直代表中國,直到今天俄羅斯等斯拉夫國家還稱中國為契丹。耶律阿保機是一代雄主,他統一契丹八部,創立官制,文字和城市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和以往草原主人有著本質不同。假如高勾麗不被滅,半島上還是三國鼎立狀態。高勾麗投鼠忌器,首尾難顧不會走太遠,頂多把黑水靺鞨兼併。而東北地區大部分為平原,適於騎兵大規模作戰,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獨步天下,這也是926年耶律阿保機輕易滅掉渤海國的原因。東北地區正適於騎兵大規模作戰。遼國初期幾個帝王都是傑出的統帥。而高勾麗歷史上除了好太王和淵蓋蘇文幾個屈指可數的將才之外泛善可陳。所以,很容易預見的結果,契丹鐵蹄象一陣狂風席捲東北,踏破半島三千里江山。遼國和大宋為兄弟國家,一個南朝一個北國。由於遼國疆域廣大,國家富裕不會過度"打女真",女直人不會過激的反抗或反抗的理由,完彥阿骨打只能當個女直人完彥部的首領。草原上,契丹人和蒙古人同源或合同為一家,不會象金國那樣把俺巴孩釘死在木驢上,每三年一殺的減丁政策。成吉思汗鐵本真只能乘乘做個小酋長。當時北宋的科技,經濟文化實力遠邁漢唐。國民生產總值佔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四十,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北宋政治清民,文官管理軍事,這一制度如今被大多數國家採用。北宋與文官共天下,政體和立憲內閣制差不多,不獨裁,經過百年發展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會在宋代實現。中國憑藉強大經濟實力會和遼國融於一體,因為遼國實行漢化政策,在宋仁宗時代己彬彬不異於中華。試如是,大航海時代也將會在中國實現,試看全球將是華人華語的世界。






關東俠客


如果唐朝和新羅沒有滅掉高句麗,那麼高句麗也許會滅掉新羅,說不定就沒有後世的韓國了。

高句麗的扶余人實際上是女真部落和漢人的結合體,後來的渤海國可以算是高句麗的後裔。農耕和漁獵結合的高句麗若不滅,很可能會在唐末統一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