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海洋那麼大,為什麼目前沒聽說有智慧生物?

遊戲與影音


因為大腦是一個耗能非常高的器官,如果沒有充足的能量來源,就不可能進化出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

1,海洋中蘊含的能量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少。

有人會覺得,海洋那麼大,肯定是物產豐富,裡面的生物根本就不用擔心食物的來源。但是實際上相比陸地,海洋的初級生產力是非常低的,所以說即便是生物鏈頂端的生物也沒有什麼富裕的能量。

下面這張圖就是初級生產力的分佈圖,我們可以看到,越是遠離陸地,初級生產力越是低,這其中一方面是因為海洋上經常下雨、烏雲密佈導致光照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海洋太深了、離土地太遠了,所以生物沒有辦法補充充足的礦物質。

所以說,一大票的海洋生物都是半飽不飽的,像人類大腦這種只佔體重2%,但是耗能卻佔到驚人的20%的器官,對於這些吃不飽的生物而言,根本就是毫無用處的,他們不會往這個方向上進化。

2,海洋中沒有辦法生火。

水中沒有辦法生火——這個看起來非常顯而易見的事情確實是阻礙海洋中高等智慧生物出現的又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算海洋中的生物可以獲得充分的食物來源,生肉、生菜的消化要耗費大量的能量,而煮熟的食物可以讓生物更加高效地獲得食物中的能量、減少消化所需要的時間。比如說,現在的大猩猩要花費4-7個小時來進食,而人類如果非常高效地吃食物的話,可能一天只要花費一個小時不到。

由於進食時間的減少,人類從中獲得了不少好處,包括可以去尋找更多的食物、可以用來進行社交、促進族群的強大,另外由於煮熟的食物更好咀嚼,所以人類的咀嚼肌縮小、給顱骨的擴大提供了空間——人類大腦的容量越來越大。

而相反,水中的生物很難獲得這種優勢。所以說他們就沒有辦法繼續讓自己的智力進化了。

3,海洋中沒有辦法使用工具。

水中沒有辦法保存金屬、水帶來的巨大阻力不適合工具的使用等等,都讓海洋中的生物無法使用工具,而且事實上,更加準確的說,不是海洋中沒有辦法使用工具,而是海洋中根本就沒有工具。比如說人類有個石器時代,古人類可以製作石器來增加自己的捕食和勞動效率,而對於大部分海洋生物而言,海底距離自己可能有好幾公里那麼遠,到哪兒去找石頭?

所以總的來說,即便像海豚、虎鯨這些生物已經有了相當的智慧,但是受制於上述的幾個原因,他們的大腦很難再進一步進化,所以沒有辦法成為高等智慧生物。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其實我們可以反問一下自己啊:什麼算智慧生物?非得會用智能手機才算智慧生物嘛?


實際上就智慧這個詞,我們還真沒有能夠特別準確的進行描述:是能夠思考算作智慧,還是能夠通過語言溝通算作智慧?還是產生了自己的思想算作智慧?還是會使用工具算作智慧?我們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但是一些生物它表現出的可以被稱之為帶有智慧色彩的行為,其實上並不罕見。在海洋生物裡也有很多。


就比如說以前馬克思說過一句話,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如果老馬活到今天,以他對知識的學習和接受能力來說,他一定會自己推翻這句話的。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我們首先發現了黑猩猩會使用工具。然後這種案例就越來越多。


圖:馬克思他老人家認為,使用工具是智慧的最高體現方式,然而……


很多人會覺得黑猩猩會使用工具不足為奇:它本身就很聰明,而且也有手,手指也很靈活。海洋生物很多連手都沒有,怎麼使用工具呢?西澳大利亞的海豚就向我們表現了它是怎麼不用手來使用工具的:這個地方的海豚特別喜歡用長長的嘴在海底的沙石裡面翻動食物。但是這些沙石很容易把他的嘴給劃破。然後這些海豚就發現了,可以把海綿纏在嘴上,這樣就相當於我們人類帶了橡膠的勞保手套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使用工具的行為,我們能說這種行為的背後沒有智慧的因素嗎?



甚至一些魚類也表現出了智慧的色彩。我們網上有雞湯說,魚的記憶只有七秒,記憶力都這麼差,那看來你的腦子是真不夠使。可是一種我們中國人的餐桌上經常能見到的魚,就表現出來智慧的行為。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鰓棘鱸——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東星斑為了捕食小的魚類,居然學會了和當地的章魚合作圍捕。



在珊瑚礁生活的很多魚類,為了逃避東星斑和章魚的追捕,會鑽到珊瑚下面的孔洞裡。東星斑體型很大,沒法鑽到洞裡去追捕它們。於是東星斑就不斷的變換自己身上的顏色,並且通過倒立等行為,向旁邊的章魚傳達信號。這裡的章魚居然真的能夠心領神會,然後章魚鑽到珊瑚下面的孔洞裡,東星斑在門口守著,章魚把小魚趕出來之後,東星斑就一口吞下。有的時候章魚會先到珊瑚礁下的孔洞裡埋伏,東星斑把小魚趕到裡邊,然後章魚在孔洞裡大快朵頤。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跨種族的合作,有明顯的計劃,有明顯的雙方的溝通,這難道這不是智慧的行為嗎?


所以說,一種被我們當成海鮮的魚類,身上都能有這種智慧的行為,我們真的有把握說,海洋裡就沒有智慧生物嗎?或者我們真的就能說,除了我們人類之外,其他的生物就沒有智慧嗎?


一個男人在流浪


這得從生物進化史說起了。地球生命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持續約38億年之久,是一個漫長進化過程。


早期生命就是出現在海洋。為單細胞生命。隨後出現多細胞生命。

按照生命進化高等級劃分,物種從海洋,到陸地,到天空進化,理論上來說,脫離水向陸地進軍的物種,說明是比海洋物種更高一級的物種,進化更全面。而陸地向天空進軍,也是更高一級的進化。

但也不能這麼籠統的說,海洋也有海洋的劃分層次,陸地也有陸地,都有劃分。

像植物界,早期為苔蘚植物、蕨類植物,最終發展出龐大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群落,成為今天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景觀。是一級比一級更高層面的進化。

動物更是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進化畫卷,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先後登陸,兩棲、爬行、哺乳、鳥類動物相繼進化出現。在各類動物中不同物種此起彼伏。


通過這些可以看出,按照劃分層次,海洋物種為進化底層物種,從地球誕生一直沒有脫離水體,而不想其它生命隨著進化脫離原始生存態,所以海洋沒有進化出高等物種也是情理之中。


壹點科譜


反過來考慮人為什麼可以發展出遠遠超過其他物種的智慧。

第一,需要有複雜的環境,足夠複雜以讓物種無法僅僅通過本能生存,需要學習其他物種的獵食能力,比如學熊抓魚,需要利用周邊的資源增加自身的捕食能力,比如撿起木棍。

第二,為什麼人類最初可以學習,可以利用資源,而其他物種沒有或者很少呢,早期猿人的從樹上被迫轉移到地上時,帶來了半直立的技能,一雙可以握緊工具並靈活控制的手,以及觀察周邊的習慣。

第三,為什麼有些物種,比如大象,有一個可以經過控制的鼻子,但是沒有發展出足夠的技能呢,先天條件劣勢的物種更容易發展出彌補自身劣勢的智能。同體型或同個環境的動物中,人類是處於劣勢的,只能通過協作和工具才能生存。

第四,為什麼人類的智能可以延續發展,從無意識的撿起木棍一直髮展到宇宙飛船?需要有傳承的方法,這種傳承不能是直系傳承,必須是代際傳承,也就是說你不能只學會你父母的能力,還能學會上一輩其他人最高的能力。人類從猿人開始一直是群居動物,而且有明確的分工,這方面有先天的優勢。

反過來,海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智能?

第一,海洋環境相對簡單,變化也非常緩慢,大部分物種都有一套在所處環境下相對簡單的獲取食物的能力,不利於物種的快速進化。

第二,海洋環境下,除了章魚等全體動物外,魚類本身的結構決定了覓食方式的簡單性,不具備使用工具的生體條件。章魚應該是具備能力的,為什麼沒有發展出來,下面說。

第三,同體型的海洋生物中,章魚類物種是處於強勢的物種。比如大王章魚完全可以和比它大很多的鯨魚肉搏,而且有一套很好用的逃生技能。這就決定了,同個環境中,沒它大的打不過它,比它大的還可以逃,生存沒有太大問題。

第四,海洋中雖然有群居的物種,但是由於生活環境單一,難以形成分工和技能傳承。

不管怎麼說,章魚從自身條件看是最具備發展智能的潛力的,如果有一天海洋環境變得異常複雜苛刻,章魚說不定可能形成群居和分工,發展出智能,出現第一隻用觸手撿起石頭砸貝殼並且教給了所有小章魚的啟蒙者。


我家有隻考拉熊


地球上存在過的生物成千上萬。但只有人類形成了文明,為什麼?所有的動物都適應了春夏秋冬而人類卻需要添衣減衣來適應為什麼? 如果進化論是對的,那他永遠都在進行,為什麼我們現在看不到半人半猿的半成品?難道進化突然停止了? 我的觀點是,人類不是地球的土著。就像是普羅米修斯里那樣。



最開始的生物單細胞就是海洋裡,不過進化後爬了上來,,在進化分類,在進化便有了人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應為人類不夠強大,所以使用了工具,有了一便有了二三四。



如果人類像恐龍的體型,尖銳的爪子,在食物鏈的頂端,那麼人類變就不會進化,現在人類之所以站在食物鏈的頂端,那是應為外物,如果把人放在野外不給於工具,那麼人類又站在食物鏈低端,應為人類明白這一點所以不斷的創新,智商不斷的進化,而動物安於現狀,只要夠強壯便能生存,所以不思進取。




你怎麼知道沒有智慧生物?海洋那麼大我們才開發多少?還有我不相信人類才是唯一的智慧生物,就像霍金說的:要麼沒有外星人,要麼外星人早已來到地球了。ps希望我沒記錯。宇宙形成這麼久,我們所說的形成生命的條件只是形成類似於我們這種生物的生命,難道沒有可能有其它形態的生命麼?



真的沒有變形金剛或者石巨人這種生物麼?對於未知的東西我們還是保留一點餘地。就比如說地球上那麼多無法解釋甚至現在科學都做不到的事究竟是怎麼回事?若是巧合?那麼既然這麼巧合形成現代科學都做不到的事為什麼沒有巧合形成另外一種生命或者是比我們人類更高級的物種呢?


小蝦走四方


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看見有人是這麼回答類似的問題的:“因為腦子進水。。。”

好了,是個笑話,但也確實可以作為考慮因素之一。水中含氧量要低於空氣中,在這一點上,海洋環境就要弱於大陸環境。

其實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來剖析,就可以窺見這個問題的一二分了。

世界最早一批人類文明,也是人類開始有自己的文明的階段,有證可查的就是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等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

在自然環境方面,我們的歷史書上有探討過這四大文明的共同點:

1. 都處於大江大河旁;

2. 都處於沖積平原;

3. 都位於南北半球的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溼潤,適宜人類居住生活;

4. 都受季風氣候影響,雨熱同期,適宜發展農業。

所以,綜合以上四點來看,能夠孕育出智慧和文明生物的地方,環境是適宜生命繁衍和文明的搭建的,換句話也就是環境是平和的,不會像海洋一樣多變,瞬間就摧毀你所有的文明和建構。

以上只是從文明構建的基礎來看,我們也可以

從生命形態來看看。

對此,有資料給出這樣的分析:

首先,相對於身體,腦容量要夠大,否則很難在有效控制整個身體之後還保有進行高級思維活動的能力;

其次呼吸系統要更大,海洋裡氧氣含量低,所以必須有極其強壯的呼吸系統。

最後他們體型相對較小、生殖能力較強、壽命中等偏上……體型小是因為水的導熱性比空氣好,所以要維持生理活動,體型應該比人類小很多,同時心臟十分強大,供血能力強。

更多優質回答,請持續關注鎂客網頭條號~


鎂客網


關於什麼是智慧生物這個概念本來就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話題。

如果以人為參照物,人是智慧生物,那麼,在現今人類認知中,宇宙中只有人類這一種智慧生物。以此看來,人類智慧的出現是否是一個偶然?一個特例?因為沒有對比。

有人說,海洋生物進化智慧沒有用。比如海洋不能製造工具。猴子怎麼會知道沙子會變成玻璃?工具未製造出來之前,大部分人都是不明白其原理的。

前面說了,人類認知中,還沒能發現第二種智慧生物。足以說明,智慧生物的誕生條件之苛刻,誕生機會之渺茫,出現在地球之偶然。

整個太陽系才孕育出人類,智慧生物出現在陸地而不是海洋或許本身就是一個偶然。

再者,海洋中的生物也有許多非常聰明的動物。比如海豚鯨魚之類的。他們也有自己的交流,合作方式。物種的間隔導致人類不能完全理解他們的行為,也不能充分了解他們的智慧。也許只是他們的“智慧”發育階段不及人類而已。

然而,人類的歷史何其短暫,現在說海洋沒有智慧生物也許為時尚早。

總結下個人觀點:1.智慧生物的產生條件苛刻,具有偶然性。

2.人類不過是暫時智慧發育處於頂端,對海洋生物形成智商碾壓,抑制了他們發育。


讓我想想——


海洋那麼大,而沒有智慧生物的原因與海洋生物的食物、遷徙及戰爭等因素有關!

首先,海洋生物的飲食種類比較少,另外還是生食,這就造成其尋找食物和消化其都需要太多的時間。而海洋生物的運動等都需要大量能量,因此就造成海洋生物不是在找食物、就是吃食物、再不就是消化食物。這樣它們就很難有精力去思考來獨霸海洋,更別說成為智慧生物。


其次,正是由於海洋中的食物問題,再加上海洋中水的阻力,因而在海洋中很難遷徙。而遷徙難度大的後果就是,海洋生物基本都在一個相對固定區域生活。而不會像陸地生物特別是猿人那樣跨越大洲去遷徙。這樣必然造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食物鏈,從而使各類生物,特別是海洋動物不能夠發展更多的技能,比如馴化其它動物,進行大範圍作戰等。

最後,就是由於食物問題和遷徙問題,使海洋動物只能抱殘守缺,最多隻進行在自己食物鏈之內的小規模戰爭。而不像猿人那樣進行大規模戰爭,從而也限制了海洋動物使用工具和進行策劃等的能力。從而也就很難發展出智慧了!


地震博士


對於這個問題老夫頗有研究,人類進化論根本就是一個天大的騙局,人類原本就不屬於這個地球,絕對是外星球的移民者,猴子在過100億年它還是猴子,不可能變成會做飛機坦克的猴子!



我要創業


生物最先是由海洋發生,最後不斷進化,開始探索陸地。最後一部分生物開始演化出新的適合陸地的性狀,進一步完成進化;與此同時海洋裡的生物進化相對緩慢。同時,向人類發展的一支開始食用熟食,促進了智力的發育(詳見人教版初中生物)。動物在不斷的改變自己的生理性狀來促使自己適應環境,而人類更傾向於尋找改變生存狀況的方式(比如說發明各種工具等)。長久而言,人的大腦容量也就也來越大(起初人的腦容量並沒有特殊優勢)。而海洋中我們多數看見的生物與數萬年前的他們沒有什麼大的改變。其實也許深海中也有智慧的生物,只是我們沒有發現他們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