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汝南縣“鄉村振興N+”模式提升群眾幸福感

規劃科學 興業富民 鄉風文明

——汝南縣農民的日子越過越舒坦

近年來,汝南縣通過探索“鄉村振興N+”模式,走出一條規劃佈局科學、生活興業富民、鄉風文明和諧的“生態宜居”之路,極大地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

汝南縣“鄉村振興N+”模式提升群眾幸福感

村民在給葡萄套袋

文化 精神文明蔚然成風

“如今的農民真神奇,個個喜歡學文藝。如今的農民真現代,互聯網上做買賣。如今的農民真幸福,沒事逛逛小書屋。”6月,汝南縣南餘店鄉李樓村文化廣場,村民們每天都在演繹自己的精彩生活。

分包該鄉的汝南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賴學爭說,今年4月,該鄉百名敬老愛老孝老模範表彰暨首屆廣場舞大賽舉行,給廣大村民提供了一個平臺,農民們秀出了自己的風采。

“我家的地流轉了,我閒著沒事幹,就在街上開了個手機專賣店。每天關門後,我就和鄉親們一起跳舞,生活很充實。”村民商曙光告訴記者。

產業 生態農業遍地開花

在該縣古塔街道範胡村、汪莊村,合作社內的葡萄、獼猴桃、杏、梨等掛滿枝頭,處處呈現出生態農業蓬勃發展的喜人場景。

“今年是個豐收年。”葡萄種植戶任立新興奮地說,目前,古塔街道依靠生態種植的合作社已發展到10多家,種植面積1000餘畝。

該街道負責人張冬說:“我們結合脫貧攻堅,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業發展新道路。”

據瞭解,今年,該街道地膜覆蓋春花生種植面積累計增加800多畝,花卉、梨樹、觀賞樹木等種植面積增加2000多畝。此外,村民積極發展羊、奶牛和肉牛等養殖業,實現了生態養殖的良性循環。

水利 甘甜之水流進心田

今年,汝南縣集中連片,整體開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規劃了4個縣級項目區、14個鄉級項目區,宿鴨湖街道桃園鋪溫棚蔬菜種植產業扶貧基地、城區水利綜合治理、梁祝鎮水田林路示範園區等一批項目落地。

在宿鴨湖街道桃園鋪溫棚蔬菜種植產業扶貧基地,村民李水看著路兩旁間隔有致的灌溉機井笑著說:“俺農民再也不靠天吃飯了,澇了可以用溝渠排水,旱了可以用地頭的井灌溉。”

據瞭解,2011年以來,汝南縣連續四次榮獲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紅旗渠精神杯”。截至今年2月,全縣累計投入工日164.38萬個,挖修溝渠433條256.23公里,造林綠化1.2萬畝,建成了水村相融的“綠色汝南,夢裡水鄉”,留住了綠水青山的美麗鄉愁。(

文/圖 鄧丹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