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越南戰爭中美軍得到了什麼教訓?

scrter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說起美國在二戰後所打的時間最久、最為慘烈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場局部戰爭,那毫無疑問就是“越南戰爭”了。在那場戰爭中,美國消耗彈藥約1500萬噸,軍人傷亡約360000人,以至於美軍被打懵後15年都沒有對外發動過大規模戰爭。那麼,美國在越戰中都得到了什麼教訓,使其變得如此“謙和”,今天小兵兵就來給大家說一說美國在越戰中的失敗到底為什麼?

美國僅在戰爭升級初期,就消耗石油產品4130萬噸。除此以外,大量用於戰鬥裝備的軍事活動和保養經費,也是一筆可觀的鉅款。到戰爭高潮的1968-1969年度更上升到兩百二十二億兩千七百萬美元。還有大量用於侵越戰爭的科研開支。對於戰爭期間美國傷亡人數,儘管學者們的統計有所出入,但相差不大,大約是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由於越戰耗費了美國政府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以此導致的美國國內經濟低迷且通脹嚴重。因此,這場漫長的局部戰爭給美國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在戰後,一位曾經參加過這場戰爭的美軍將領在回憶越戰時,說道:“首先,我們不瞭解我們自己,在開戰之初我們還認為這將是另一場朝鮮戰爭,但這是一個不同的國家;其次,我們並不瞭解我們的南越盟友,而我們更不瞭解北越,胡志明是什麼樣的人?這一點誰都不知道;所以,在我們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情況下,我們最好不要趟入這灘渾水,這會使我們整個國家深陷這個巨大的戰爭泥潭之中。”

通過這位美軍將領的這番話,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美國在幾乎是一頭霧水的情況下,就加入了這一場本不屬於自己的戰爭。儘管這個失策行為可能出於,當時美蘇爭霸的國際大背景下,才做出這個不明智的決定。但是這也不能給美國發動這場非正義戰爭,給交戰各方所帶來的創傷一個公正的說法。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中,給美國帶來了三大血的教訓,這些教訓影響著美軍後來的大變革。

第一個大教訓就是:美軍的師出無名;越南的衝突在一開始就是其國內的一場政權爭奪戰爭,而美國介入的原因則是防止“民主的”吳庭豔政權倒臺。這也可以看成是美國在冷戰中常見的代理人戰爭無法維持下去,所不得已而介入的一場局部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最初是向南越派出顧問並提供軍援,幫助南越通過軍事手段穩固自身政權,而後來美軍介入的規模越來越大。但是美軍介入這場戰爭,既沒有得到國會授權,也沒有一個正式宣戰的目標,更沒有進行戰爭動員,所以,這場戰爭對美國而言就完全是一場不明不白的戰爭。

這場戰爭給美國帶來的第二大教訓就是:美國在這場戰爭的戰略指導思想中缺乏一個明確的戰爭目標;這也就是說,美國領導人從一開始就沒有確立軍事幹涉的具體目的是什麼?卻一步一步被動的升級在越南的軍事行動。

此外,越戰給美國帶來的第三大教訓就是:美軍指揮權的混亂;在越南戰爭中,戰場上的美軍受到美國駐越南最高總司令、駐南越美國大使的雙重指揮,就連國防部和白宮都來插一槓子,因此美軍在越南的軍事行動,因協調不力導致作戰效果不佳。

美國在經歷了這三大教訓之後痛定思痛,在後來里根執政期間,由國防部長於1984年,提出了六點出兵的先決條件;第一,只有在美國或盟友的戰略利益受到重大損失及危及自身生存的安全威脅時,才可出兵;第二,如果決定開戰,美國必須有明確求勝意圖;第三,在戰爭爆發時,美國必須要有明確的政治或軍事目標;第四,美國必須不斷評估自身軍事力量與戰略目標的關係,如果發現差異就立刻調整;第五,美國在開戰之前必須有國會和民眾支持;第六,確立出兵只是美國為實現自身政治目標的最後手段。

小兵兵想說:美國在越戰的教訓告訴了我們,儘管自己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在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企圖的時候,卻不清楚如何運用自己的軍事優勢服務於自己的政策目標,這不僅是不明智的,而且十分危險。因為,在這場戰爭逐步升級的過程中,美國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每次戰爭升級,對本國所包含的潛在代價與戰爭結束後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每日點兵


二戰後,對美軍影響最大的就是越戰了,打了很長時間,花費了巨大的代價,包括:人員傷亡,最終卻幾乎一無所獲的戰爭,但是經過反思,美軍從中收穫非常大。後來的海灣戰爭,直到伊拉克戰爭等等,幾乎就是反思越戰後的成果了。

從越戰的過程看,美軍首先犯了沒有明確目標,也沒有明確手段的錯誤。打越戰的目標為何,美國只是一個概念,如何打贏越戰,更只是糊塗仗。

從最初的出錢出顧問,再到自已派兵直接參戰,這個過程幾乎就是一個逐步加碼的添油戰術,一個兵家大忌。整個越戰中,美軍實施在自已折騰自已,給自已定立了許多規則,如果我們看一下,越戰中的美軍在各方面都有規則可言。比如:空戰,只要目視確認目標之後,才能開火,越南的空軍機場竟然被列為禁止攻擊的目標。

美軍的軍事作戰行動在許多方面是受到限制的,這等於自我約束,明明有能力取得的某個成果,卻不被許可執行,有時甚至矛盾的,為了取勝,美軍需要增兵,可是卻陷入另一個惡夢:中國出兵。

經過朝鮮戰爭之後,美軍不願再與中國交手,這幾乎成了一個美國的原則。如果美軍過度增兵,會不會導致中國出兵那?無論怎麼說,美軍重兵結集到中國南大門口,絕對不是會理解成了友好的表現,中國出兵越南已成一個惡夢了。

經過反思之後,美軍總結不少經驗,相關的原則在上世紀80年代的美軍軍事理論中顯現的非常明確,不打沒把握的仗,有明確目標與手段。換角度說,只能以大欺小,打了就必勝的仗才能打,不佔便宜絕對不行。


南國軍情


笫一個大教訓就是:美軍的師出無名;越南的衝突在一開始就是其國內的一場政權爭奪戰爭,而美國介入的原因則是防止"民主的"吳庭豔政權倒臺。這也可以看成是美國在冷戰中常見的代理人戰爭無法維持下去,所不得已而介入的一場局部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最初是向南越派出顧問並提供軍援,幫助南越通過軍事手段穩固自身政權,而後來美軍介入的規模越來越大。但是美軍介入這場戰爭,既沒有得到國會授權,也沒有一個正式宣戰的目標,更沒有進行戰爭動員,所以,這場戰爭對美國而言就完全是一場不明不白的戰爭。

笫二大教訓就是:美國在這場戰爭的戰略指導思想中缺乏一個明確的戰爭目標;這也就是說,美國領導人從一開始就沒有確立軍事幹涉的具體目的是什麼?卻一步一步被動的升級在越南的軍事行動。

第三大教訓是:美軍指揮權的混亂,在越南戰爭中,戰場上美軍受到美國駐越南最高總司令,駐南越美國大使的雙重指揮,因此在軍事行動上協調不力導致作戰效果不佳。

美國在越戰教訓告訴了我們,儘管自己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在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企圖的時候,卻不清楚如何運用自己的軍事優勢服務於自己的政策目標,這不僅是不明智的,而且十分危險的。


京川6


美軍得到的最大教訓是在戰場之外的。

這一教訓現在看來很簡單,就是自由民主要靠其他國家自行爭取,條件不到不能強求。用我們這邊的話說,就是人民群眾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脫離生產力的生產關係無法存續。

在越南戰爭之前,美軍介入了歐洲鐵幕前線的東西德對峙,包括三次柏林危機和柏林空運;然後是亞洲的朝鮮戰爭和聯合國軍行動,最後是美洲的古巴導彈危機。這些事件里美軍在軍事上不全佔優,但最為重要的是,美國都找到了全力支持自己的盟友,在道義上站得住腳,能夠說服自身民眾。無論是紛紛越過邊境不回頭的東德居民,組織起來守衛國土的南韓軍民,還是古巴危機期間來自整個西方世界的聲援,都能夠讓美國人和美軍相信,他們推行的自由民主不僅對自己是正確的,還是能夠利於他人的,為這一意識形態付出的犧牲是值得的。基於這樣的信心,美軍投入了越南戰爭,扶持南越政權並且不斷加碼。

然而如我們現在所知的,並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美國式的民主和制度。南越就是一個再糟糕不過的反例,越南無論是在傳統文化,教育水平和生產關係上都同外來的美軍有極大的脫節。美國希望南越能夠像後期韓國一樣在戰爭中成長,部分承擔前線防務,重建經濟和後勤體系,自主清剿游擊隊維護治安,但是南越政權始終專斷獨裁,腐敗橫行,效率低下,政變橫行,不得民心。

以1963年釋廣德自焚震驚世界為起點,美國民眾對南越政權失去信心,並且開始懷疑自身意識形態的正確性。同年吳廷琰政權失去美國支持而被推翻,次年美國開始出現小規模的反戰運動,之後國內反戰運動不斷壯大,而美軍在人民戰爭的海洋和豬頭盟友的拖累下舉步維艱。即使在同北越軍隊的直接戰鬥中美軍幾無敗績,北越游擊隊仍然可以在南越首都來去自由並且發動全國範圍的攻勢,軍隊只能以軍隊為對手,以整個國家為對手是不現實的。

在越南戰爭之後,美國汲取了這一教訓變得更為現實。雖然美軍依舊強大,但是美國及其民眾在意識形態上整體收縮,基本上不再相信能夠將民主制度強加於他國,在既有勢力範圍外不再強行推行自由和資本主義價值觀,也再沒有以意識形態的原因發動對外戰爭或是武裝保衛他國。下一次美軍大規模作戰,要等到冷戰結束後在聯合國名義下進行的沙漠風暴行動了。


海邊椰子


哈哈哈,這不是鹹吃蘿蔔,淡操心的典範嗎。我們能把自己勒緊褲袋去犯賤理順理清,別再犯賤,別總是吃著泡麵操心吃燕窩的危害與苦衷就阿彌陀佛了,整天操心這份人類解放事業最苦逼的就我們,那個不反那個不煩那個不抵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