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四川好人”:眉山 馮燕霞

“四川好人”:眉山 馮燕霞

“四川好人”:眉山 馮燕霞

一個人,影響一群人,馮燕霞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用一枚小小的鉤針,用一雙巧手編織出精美的毛線手工藝品,通過電子商務網絡平臺銷售成功後,帶動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培訓學員近千名。2013年在青神縣婦聯的幫助下,馮燕霞成立了“燕窩編織手工坊”,免費教當地婦女鉤織技術,拓寬她們的就業渠道。不僅將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還讓更多的婦女居家就業致富。

馮燕霞沒有豪言壯語,無需驚天動地,她用平民老百姓最平凡的善舉,最單純的初衷,無私幫助農村婦女編織五彩斑斕的創業致富夢。

從小痴迷手工編織

在馮燕霞兒時的記憶裡,媽媽繡的鞋墊、做的布鞋、織的毛衣是那樣漂亮,馮燕霞特別喜歡。她穿著媽媽親手織的毛衣去學校,惹的同學們特別羨慕,因為媽媽織的衣服是獨一無二的,在街上是買不到的。因此,有這樣一位手巧的媽媽,馮燕霞特別驕傲。由於馮燕霞從小受母親織毛衣的影響,自小就喜歡手工製作。小的時候,為了學媽媽織毛衣,沒有織毛衣的竹籤,她自己用刀削竹籤,像模像樣地給媽媽學毛線編織。雖然是織著玩的,但馮燕霞十分喜歡去擺弄。12歲時,馮燕霞就開始跟著媽媽有模有樣地學織毛線,漸漸地馮燕霞對毛衣編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越學越有勁,竟在學校裡的課桌下偷偷編織毛線。馮燕霞對織毛衣的偏愛,讓她一直捨不得丟掉這份愛好。

初中畢業後,馮燕霞對織毛衣更是情有獨鍾。她開始嘗試多方面學習,還自購書籍學習多種編織技法。一枚小小的鉤針在馮燕霞的手中上下翻飛,五彩的毛線很快被鉤成漂亮的帽子、鞋子、襪子、毛衣等,一件件編織作品讓鄰居們愛不釋手,讚不絕口。

馮燕霞從小手就巧,沒人教,她看書就會織毛衣、編東西。家人的毛衣、毛褲、手套、帽子都出自她的一雙巧手。有時候走在街上看到別人身上穿的毛衣花紋好看,她看幾眼回家就能織出一模一樣的毛衣來。鄰居們都誇她心靈手巧。

“四川好人”:眉山 馮燕霞

不斷學習大膽創新

在一步一個腳印的摸索中,馮燕霞的編織技術越來越好。因為喜歡毛線編織,馮燕霞常常關注毛線手工編織產品。一天,馮燕霞在網上瀏覽毛線編織產品時,受到啟發,自己織的產品何不放到網上去賣?

2013年馮燕霞萌發了在網上賣自己產品的想法,她開起了屬於自己的“燕窩編織手工坊”淘寶小店。賣自己織的毛線手工產品,並接客戶的訂單。馮燕霞在網上第一次賣出去的是一套寶寶衣服,是雲南的一位客戶買的,雖然只值200多元,但馮燕霞很高興,自己編織的產品竟賣到了省外。

馮燕霞的淘寶店並沒有像她期望的那樣迎來火爆的銷售,面對機織產品的激勵競爭,馮燕霞的產品在網上並沒有打開銷路。馮燕霞意識到,一直模仿別人的作品,作品沒有新意,吸引不了客戶的眼球。她意識到要打開銷路,就要創作出與眾不同,別具風格的作品。一直很喜歡中國風的她,決定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

創作什麼作品呢?馮燕霞陷入到困惑之中。一天,馮燕霞看 3D動畫片《粉墨寶貝》時,看到片中穿插崑曲的生、旦、淨、末、醜各個行當的傳統文化精髓,很受感染,萌發了用毛線編織人物的想法。於是在不斷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她創作了中國風崑曲娃娃生、旦、淨、末、醜。

馮燕霞織中國風京劇娃娃生旦淨末醜,花了不少心血。馮燕霞的中國風京劇娃娃生旦淨末醜,放到網上,有200萬編織愛好者的國內某手工編織交流平臺上,這位編織達人的線鉤版中國風崑曲娃娃“生、旦、淨、末、醜”更是贏得一片喝彩,發帖點擊率兩月內上萬,不少國內、外編織愛好者甚至因此找到馮燕霞,請求其開通網課教授編織。

中國風崑曲娃娃“生、旦、淨、末、醜”的編織成功,馮燕霞並沒有止步不前。她又編織了齊天大聖孫悟空,把孫悟空織的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羋月》傳熱播時,她用毛線織“羋月”。純手工線鉤版羋月,織起來是很不容易的。平常的毛線編織對馮燕霞來說,當然得心應手,就如織蘇東坡圖案的毛衣,細心一些就行,但是編織立體的羋月,就要難的多。馮燕霞說,織“羋月”最重要的就是要“找感覺”,找到立體感。馮燕霞說,需要通過針法的變換表現人物的立體感,比如面部高挺的鼻子,凹陷的眼窩,靈活可動的手指,而頭飾、服裝等看似複雜,其實難度要小一些。馮燕霞織“羋月”,遇到許多問題,她不斷地探索,把人物的表情織的形象逼真。不論是羋月的一顰一笑,還是她高貴的華服、繁複的頭飾,都被毛線鉤織演繹得惟妙惟肖。這兩個作品在網上也倍受關注,得到讚賞,被網友稱為“手工編織達人”。

由於很多網友都想學習編織,馮燕霞想開通網上教學。於是,她自購書籍學習多種編織技法、自學繪畫、電腦製圖和視頻軟件、繪製編織圖解、嘗試編織物品的原創設計、自學單反記錄創作過程,她把作品的做法做成了圖文並茂並配有視屏教學的教程。通過網上教學,吸引了很多編織愛好者,第一次開課就有160人報名,還包括有幾個馬來西亞的的編織愛好者。

馮燕霞為了在網上教外國朋友做編織,由於語言不通,只有對作品做圖解。比如一個20釐米高的小生玩偶,需要120-150張詳細圖解,包括繞線的指法。但為了她的編織能跨越國界,只有通過圖解和視頻才讓外國朋友學會。馮燕霞創作的有些作品,很難通過圖解表現的,她就拍視頻,一個人小生玩偶要配20多個視頻。

“四川好人”:眉山 馮燕霞

傳承弘揚東坡文化

眉山是蘇洵、蘇軾、蘇轍“三蘇”的故鄉。馮燕霞作為是一個眉山人,她感覺非常驕傲!

一直以來她都很喜歡中國風和民族風的東西,喜歡中式的衣服,也很喜歡蘇東坡的詩詞。她最喜歡的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詩,因此她創作了把《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詩編織在衣服上,這件衣服是前短後長的中式開衫的款式,手工鉤帶縫製的盤扣,刺繡上蘇東坡的頭像和詩詞,裡襯用了透氣性極好的復古亞麻布,里布上還繡上了自己設計的商標,還有兩個很實用的大口袋......蘊含了大量中國元素。

漸漸地,馮燕霞毛線編織的名氣越傳越遠。周圍不少婦女也慕名前來學習編織技術,致富不忘鄉鄰的馮燕霞對前來學習毛線編織技術的婦女們實行免費教學。

2013年,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青神縣婦聯工作人員知道了馮燕霞很會毛線編織技術,特地來到了她的百貨店。看見馮燕霞的鋪子很窄,很擁擠,想幫助她建一個寬敞的工作室。2013年11月,在青神縣婦聯的的支持和幫助下,把鎮上閒置的倉庫改造為工作室,工作室建成了,還配置許多桌子板凳和一個電視機,馮燕霞將工作室取名為燕窩編制手工坊。在工作室裡,馮燕霞把原創編織作品在工作室展出,併為鎮上願意學習編織的婦女,提供免費學習場所。來“燕窩編制手工坊”學習編織技術的婦女不斷增加。

在這個40平米的工作室,每天擠滿了鄉里帶娃娃的婦女們,她們在一起探討鉤織,學習鉤織,親手製作鉤織產品,大家在一起有說有笑,既學到了技術,又織出了漂亮的產品,不出家門就能賺到錢了。“我都不打牌了,到這裡來學編織,不僅可以給孫女做毛衣,還能賣錢,何樂而不為呢?”高臺鄉婦女劉桂花深有感觸地說。

周圍的農村婦女都慕名來找馮燕霞學習創意編織。只要有村民願意學,馮燕霞都免費教大家。對在家的農村婦女來說,這種居家靈活就業的方式對她們真是太適合不過了,現在有100多個農村婦女不定期地跟著馮燕霞學習毛線編織。

附近區縣的婦女們也找上們來給馮燕霞學編織。眉山東坡區復興鄉的江莉君,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去街上打牌。因為她打牌既輸了錢,丈夫又和她吵架,家庭很不和睦。江莉君到馮燕霞的店裡買東西,看見馮燕霞在用毛線織衣服,而且織的非常漂亮。江莉君便給馮燕霞學毛線編織技術,漸漸地江莉君學會織小孩鞋、帽、襪子、衣服,還有玩具等。馮燕霞把她織的產品拍照放到網上,幫她銷售,讓她的產品變成了錢。江莉君感激地對馮燕霞說,學會了毛線編織技術就是好,沒時間去打牌了,編織既能掙錢,又能戒掉牌癮,簡直是太好了。

馮燕霞要忙店裡的生意,又要忙毛線編織,常常夜深人靜了,馮燕霞還在燈下忙碌著。丈夫宋建民心疼妻子,對馮燕霞說:“你乾脆就專職做編織吧,店裡的生意我來照看。”因為編織越來越忙的馮燕霞,時常難以顧及店裡的生意。貼心的丈夫宋建明不但沒有責備她,反而鼓勵她放手去做,並攬下了家裡的家務活。馮燕霞坦言,沒有丈夫的支持,自己的編織事業不可能做到現在。

“四川好人”:眉山 馮燕霞

扶貧扶智帶去美好

馮燕霞的手工編織對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相當適用,雅安婦聯邀請馮燕霞到雅安,為“雅安婦女居家靈活就業手工編織技能培訓”去授課。

雅安市漢源縣富林鎮前進村10組的王劍瓊,是一位殘疾人,腳走路不方便。她為了學鉤針技術,每天很早就到學習地點,中午不回家吃飯,買個饃饃就充飢。王劍瓊想學會毛線編織技術,開個網店,在網上賣漢源的土特產和自己編織的毛線產品。馮燕霞對王劍瓊特別關注,利用午休時間手把手地教她學毛線編織技術,並建議她用毛線編織漢源櫻桃、漢源花椒、漢源雪梨,葫蘆盆栽等當地的特產,在網上銷售。馮燕霞為了幫助王劍瓊,特地留了她的電話號碼,並加了她的微信。回家後的馮燕霞,不管王劍瓊問她什麼問題,她都一一解答,對王劍瓊編織不出的產品,還幫她設計,並給她發圖解。還建議王劍瓊把漢源水果、花朵、山水的特色元素編織到產品中,做出漢源的藝術品牌,把本土手工產品做成漢源的一張美麗名片。

這些年馮燕霞用心血創作了不少作品,並在編織大賽上屢次獲獎。2013年《九色鹿杯》第八屆編織人生舉辦的手工編織大賽中榮獲最佳童趣獎;2015年編織天地論壇舉辦的時尚秋冬編織大賽中馮燕霞的作品《羋月》榮獲飾物組第一名;2015年編織天地論壇舉辦的麗彩春夏編織大賽馮燕霞的作品《田園風情小屋》榮獲飾物組第一名;2015年馮燕霞被評為眉山市三八紅旗手;2016年馮燕霞的作品《泡菜罐子》入選第九屆中國竹文化節“眉山風采”民間工藝百家精品展;2016年馮燕霞的作品《中國風戲劇娃娃》在第九屆中國竹文化節“眉山風采”民間工藝百家精品展中獲優秀獎;2016年,馮燕霞被評為青神縣首屆道德模範。

好人寄語:我想把自己苦心琢磨的技藝毫無保留地教給願意學的人。

道德點評:一粒種子可以溫暖一份人心,一盞明燈可以引航致富的方向。馮燕霞,用一枚鉤針托起鄉親致富的希望,綻放出最溫暖和煦的陽光。她用自己平凡的舉動,一顆熾熱之心為更多的村民點亮了致富路上那盞最亮的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