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魯迅的為人怎麼樣?

這個網名我想了很久吖


魯迅先生,為人怎麼樣?看看咱們官方認可的當代文學大師的排名,魯、郭、茅、巴、老、曹,這,便是答案。

但是,最近總有人說,現在如何如何神話魯迅,其實他就是一個人,還有,他的作品晦澀難懂,等等一系列的不太中聽的言論。

筆者覺得,魯迅先生,就是一個人,他也從來沒有要求別人神話他,現在也沒有人會去神話一位文學作家,這些事情,都是出於眾口,與先生何干?



現在,對先生所謂人品的非議,大致有三點:

一是,對待日本的態度。

二是,與兄弟,弟媳的事情。

三是,批判國人劣根性,卻似乎不夠實際。

其一,先生的作品,的確大多數,是描寫國人在昏暗年代的麻木不仁,懦弱無能,很少痛罵日英法俄,這些欺負咱們的國家,特別是日本。

但是,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先生曾經在日本留學,他的思想啟蒙老師,藤野先生,給他的影響很大,所以,日本普通老百姓,對於魯迅來說,並非是魔鬼,而是最為普通的人。第二,如今,我們也曾經歷過被人家欺負到家門口的事情,我們也一個勁兒的罵人家,咒罵他們怎麼這麼的不符合什麼原則。有用嗎?自己不發奮圖強,你那就是精神勝利法。



其二,先生的私事,涉及到影響到任何人了嗎?而且,大多數道聽途說,好,筆者把自己道聽的版本,簡單叨咕一下:先生花了一大筆錢,把自己三兄弟都接進北京大宅子裡,而且每月賺錢都交給兄弟媳婦,之後,弟媳不願與先生同住,周作人寫了一封信給魯迅,先生便只帶了自己的書,搬出了大宅——回去拿行李,遭到撕打,日記裡這樣寫著:他們又動起手來……不言自明。

其三,這第三點,是源於最近這些年,似乎都對先生只批判人性,不做制度上的探索頗有微詞。似乎,那意思是,胡適先生這些文人,儘管曾經走到不同的方向,但起碼算是探索了,就該支持該表揚。

其實,這種觀點最為需要警惕。不可否認,那個時代,有識之士,的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為中國的未來,探索道路,有的走出陰霾,有的墜入深淵。



可是,需要明確一點。不要覺得每個人都是一個符號:魯迅就是批判人性,不做制度研究,別人就如何如何身先士卒。舉個例子——各位知道嗎?魯迅先生曾經一直與“光復會”、“同盟會”關係密切,而且像光復會名單這樣的機密文件,經常交給魯迅保管。列位覺得,先生是什麼事情也不參與嗎?

所以,沒有什麼神話不神話的事情。可是,一個被全中國都熟悉、愛戴的文人,必定有其優秀的地方,有應該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的品德。

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魏晉時代有個名士叫阮籍,他用青白眼,對於自己欣賞的人,用青眼,對於自己討厭的人,則用白眼,為此得罪了不少人。他母親死了,他照樣飲酒吃肉,旁人看來不合禮法,但末了他大口吐血,廢頓良久。這說明他是一往情深的人。跟阮籍相似,魯迅儘管對於論敵用了白眼,但對朋友則用青眼,是很柔情的,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

魯迅很愛親人。魯迅小時候,他父親病重要死了,鄰居衍太太說,你趕快喊,於是魯迅使勁喊。他父親微弱的說,有什麼事兒啊,不要喊。後來魯迅學了西醫,才知道一個人臨終的時候,要讓他安安靜靜的去。所以他對這件事十分後悔。他父親去世30年後,他寫了《父親的病》,裡面說:“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於父親的最大的錯處。”

魯迅對於社會底層有發自內心的愛,比如閏土,這個兒時的玩伴,多年後重逢,叫魯迅老爺。魯迅十分同情他,說:“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又比如長媽媽,這個粗笨的保姆,睡覺的時候張開一個大字,為少年魯迅所討厭,但他為魯迅買了一本帶插圖的《山海經》。30多年後,魯迅寫文章紀念她。文章末尾說:“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魯迅也很愛他的同志。比如女師大劉和珍犧牲了,他寫了《紀念劉和珍君》,對這個女子表示深切的哀悼。左聯五烈士中的柔石、白莽都是魯迅的朋友,他們倒在了國民黨的屠刀下,魯迅感到很震驚,他一面躲避起來,一面救濟柔石的遺孤,還冒著生命的危險,寫《為了忘卻的紀念》,把柔石等人的事蹟宣揚出去。他還寫一首詩:“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這都體現了他的一往情深。


王可期


作為魯迅先生的鐵桿粉絲,我不得不說,魯迅為人不咋滴。

魯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為人處事,確實不大好。

如此評價魯迅先生,並不是說先生人品不好。魯迅的人品總體上看,稱得上正人君子。他一生只有三件事有爭議。

一是關於《中國小說史略》是否抄襲日本文學評論家鹽谷溫的公案。魯迅自己承認有參考,但沒有抄襲。後來鹽谷溫的作品出了中譯本,真相大白,還了魯迅清白。胡適先生也為魯迅叫屈,並稱贊他的小說史略是一等的學術成果。

二是魯迅有沒有調戲羽太信子。這大概是魯迅一生中最無奈的一件事。但是當事人都沒有具體細說,所以至今成為一個謎,恐怕永遠都是謎。不過按照魯迅以往的做派,他獨居紹興會館,身為月薪二百多大洋的金領,從不涉足風月場所。要知道,當年胡適、陳獨秀、徐志摩等名人都有過這等風流韻事。所以,說魯迅偷看弟媳洗澡,實在讓人不能相信。羽太又不是什麼大美人。當然,有人抬槓,硬說魯迅變態,那也沒辦法。但是,疑罪從無,沒有證據的事,不能瞎說。

三是關於他的婚姻。有批評者認為,魯迅不接受包辦婚姻無可厚非,但沒有與原配朱安離婚,與許廣平同居,既對不起朱安,也虧欠許廣平。個人認為,這種批評有點脫離當年的社會實際。在那個時代,如果魯迅與朱安離婚,朱安將無家可歸。朱安不是張幼儀,離婚後可以出洋留學,創出自己的事業。朱安一個文盲小腳女人,被“休”的結局將非常悲慘。魯迅不離婚,供養她到自己去世,也算無奈之下的補償。

魯迅為人最令人詬病的是,待人過於苛刻。與政敵罵戰尚屬情有可原,比如罵梁實秋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起因是梁實秋含沙射影魯迅拿盧布,私通外國,所以怨不得魯迅。但是連多年好友、有恩於他的林語堂都翻臉,那就太過分了。

還有胡適先生,一生沒對魯迅出過惡語,但魯迅卻常夾槍帶棒諷刺他。但胡適從不針鋒相對,反而在不同場合,包括魯迅去世後,為他說了不少好話。

魯迅先生去世前,同輩朋友幾乎都已斷交,只剩下一些企圖利用他的左翼人士以及崇拜他的年輕人。反而在遙遠的西北,有一個知音。

魯迅是用來崇拜的,不是用來交朋友的。





江南俗士1972


魯迅先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不可以憑藉三言兩語就草草評價。說魯迅先生是個怎麼樣的人感覺實在有難度。

且來言一漏萬來說說魯迅先生吧。其中魯迅先生在談及安穩與自由的時候,他是這樣說到的。

魯迅先生說: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我覺得安穩與自由,人若知足其一,都會是不錯的選擇。只怕,你既想要自由,又有求於安穩,結果往往陷入了內心的困惑猶疑,神不寧,氣不和,心又難得自由。

你若甘願畫地為牢,就得沉的下心來享其安穩,將目光專注於眼前平淡細緻的幸福;你若期許自由,就需經得起漂泊困苦,輾轉於一程程險象環生,也異彩紛呈的山水。

生活安穩又享有自由,是可遇不可求的。相信,需要彼此品性相當,心胸闊達又懂得寬容珍惜。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欣賞與佔有,相去甚遠,不可混為一談。

美,並非僅僅顯性於表相,更深植於內心。只有知行合一,看取蓮花淨的禪悟,涉過千難萬阻,飽經冷暖,懂得感恩與積善,才能結出一樹聳入雲霄的菩提。

啟明星或許只是指引了黎明的航向,使你淌過顛沛流離,渡過波瀾壯闊,繞過縱深險灘、交錯暗礁,護你一路周全的不是其它,而是你心中未泯的純真、始終信守的善美,以及清貧樸實的恬淡。

只有走過千山萬里路,才會明白,堅守不易,初心可貴。

即便孑然一身,心有仁愛,眼裡就能容下世界的美。常拂心塵,至少可擁有寂寞卻不荒涼的平靜,以及對萬事不生機心的雅趣,

把心安住,不缺席生命的每一個當下。懂得有所堅持,有所不為。擺脫桎梏自己的慣性思維,去珍惜去悅納自由的審美。

許多年後,若能自豪地對自己說:你,依舊是欣賞的自己。相信,這一路蜿蜒的詩和遠方,無論孤獨,還是相印,雖有坎坷,卻並不貧瘠。

這就是我覺得魯迅先生的高明之處。


除了這些,魯迅先生在書信中有句話“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被很多人拿來借用,表明道教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看到這句話的人,特別是道教中人,都大受鼓舞。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旗幟性人物——魯迅都對道教做出瞭如此厚愛的肯定,那麼我們就更應該大力弘揚道教文化了。

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滿身都是流淌著愛國血液的人。


以原為點


作為魯迅先生的小老鄉來談談吧。

魯迅先生的三個偉大,文學成就,上面已經定調,魯郭茅巴老曹,不作討論。

題主問魯迅先生為人怎麼樣,那就從什麼角度去看,為人怎麼樣是否從三個方面看呢?

一,為什麼許多人嗆聲魯迅先生的婚姻

魯迅先生家中排行老大,父親早亡,母親給魯迅先生包辦一門親事,那個時代包辦婚姻是天經地義的,也就是元配朱安,婚後三天就到日本去了,是否同房,不詳,後來又和許廣平同居生子,魯迅先生和朱安沒離婚又沒休書,按那個時代魯迅先生是沒辦法休了朱安的,因為朱安侍候魯迅的母親一輩子,朱安在魯迅死後還是侍奉公婆到死,公婆死後生活困難,準備出售魯迅的遺作,有人勸他不要出售,說了一句名言,“遺物遺物,我也是大先生的遺物,誰來保護我啊"可悲可憐可嘆一箇舊時代的女人。


二,為什麼魯迅先生的作品對國人的劣根性描寫的夠徹底,但對日本人顯得很友好,藤野先生都讀過吧,在日本難道就沒見到軍國主義分子嗎?

三,魯迅先生把同時代的文人罵了個遍,胡適,林語堂,郭沫若等,同時代的文人真的都該罵嗎?還有1931年9日18日,東北淪陷,日本開始侵略中國,到36年死前對日本人的態度怎麼樣?據說死前因為不願看中醫,一定要一個日本醫生醫治,而且事後證明就是個低劣的庸醫,給醫死的。



四,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祥林嫂,閏土等等都是紹興小人物,後來定居上海,有人勸他回故鄉看看,為什麼拒絕一次也沒回去呢?


庸者智也


1.魯迅先生勇敢、不虛偽。

從初中學的《一件小事》到後來的《範愛農》、《藤野先生》、《紀念劉和珍君》等都能體現出先生是敢於直面慘淡的現實、腳踏實地、勇於奮戰、嚴以律己的人,有逢善不欺,逢惡不怕的個性,而且言行一致,不做作不掩飾!“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先生真實人格的寫照!



2.魯迅先生是情深義重的人。

先生早年東渡日本留學,認識了自己的思想啟蒙老師藤野先生,後來對他有深切懷念之情,回國後還寫文章熱情讚頌了藤野先生誨人不倦的精神和嚴謹治學的作風,謳歌了他對中國人民誠摯的友誼;同時藤野先生的謙遜、務實、認真的作風讓魯迅受益一生,魯迅先生對他充滿了感恩之情!

3.先生是個忠厚的人。

儘管與自己的兄弟關係常成後人詬病,但先生是有風度與氣魄的!紹興老屋出賣後,母親、朱安和周建人一家要北上,這時周作人一家也來到北京,先生購買了北京西直門內八道灣11號這一處院子,全家都搬了進去,建立了一個大家庭。每月光洋發下來後先生都悉數交給兄弟媳婦(日本人),之後弟媳翻臉,在兄弟間挑撥離間,並提出不願與先生同住一個屋簷下,無奈的先生只帶了自己的書,搬出了大宅子!這舉動沒有包容的雅量、寬廣的胸懷是做不出來的!

4.先生是負責任的人。

眾所周知,與朱安結婚是魯迅母親處心積慮運作的結果,二人並無感情,雙方都痛苦,如果先生休掉朱安;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朱安會受到蔑視、嘲諷與鄙夷!所以,先生一直供養著不識字的、可憐的女人朱安,包括聚了許廣平後依然讓其衣食無憂,真正地做到了仁至義盡,朱安至死老說“大先生”是好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大先生”的恩情,提出要與先生葬在一起。

先生是一個被中國人尊重、愛戴、瞭解的文學大家,身上有諸多優良品格,限於篇幅,不再一一列舉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魯迅活的時候,誹謗之聲就不絕於耳,近幾年更是登峰造極有了"漢奸說",什麼“魯迅不主張對日本用兵",上海淪陷時魯迅躲在某日本僑民家裡;當然魯迅的罪惡決不只限於"漢奸"的,還有要廢除漢字;殘忍地對待結髮妻子朱安;"偷窺"弟媳洗澡等幾宗大罪,大有把這位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有中國脊樑之稱魯迅,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之勢,某些人的用心真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上面談到的幾宗"罪狀",談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淺見,如真能起到"洗自",正視聽的作用,則榮幸之極。

在魯迅的幾宗罪中,唯"漢奸說"最惡毒,但也最荒謬。如同前幾年某些人造謠:"毛澤東時代餓死了幾千萬人"一樣,用一個數據就可以說明白,那就是自晚清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100多年的時間為何中國的人口一直在四億左右徘徊,而從1949年到1976年,短短的27年時間,人口卻長到了八億,這是非常有說服力的,當然你永遠叫不醒那些裝睡的人。大家知道魯迅是1936年10月19日去世的,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所以"上海淪陷、魯迅躲在上海某僑民家中”之說,純系無稽之談。查遍魯迅日記和魯迅作品及當時的談話記錄,從來就沒有反對或不贊成對日用兵之說,證據是讓你到網上查,擬個網站的名字,一本正經,你如真查肯定什麼也沒有,真有證據他早就拿出來,不會勞你去查的,這些人是為了抹黑而抹黑,能糊弄多少人糊弄多少。但事實是:沒有任何人比魯迅更深沉地愛著這個國家,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完全能感受到,正因為愛之深,對同胞的愚昧、麻木不仁,才會不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旁觀者,而是責無旁貸,拿起鋒利的筆作手術刀,直中要害,向己經腐變、病死的腫瘤切去。

關於廢除漢字說。魯迅的確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話,但近代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出自魯迅之手是任何人也否認不了的,我們普通人在漢字及文化上的認知,和魯迅比又豈是十萬八千里的距離。我們接著看看先生的理由:"因為漢字的艱辛,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在《關於新文字》中說:"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動大眾身上的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再瞭解一下時代背景:近代自鴉片戰爭始,中國在歷次對外戰爭中,全部失敗了,一次次的失敗不斷打擊著中華兒女的自尊心,很多有識之士,特別是知識分子當中的一些領軍人物,把反思的角度伸向文化、教育領域。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今天我們稱之為"五四“運動,陳獨秀、魯迅、林語堂,瞿秋白,郭沫若等人,首先喊出"砸爛孔家店"的口號,主張由"自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希望通過"新文字"的研究,推動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幾乎所以文化界的先驅們(我前面提到的),都提供了廢除漢字的方案。當然,由於性格的原因,魯迅的主張是激進的,但從根本上說,魯迅的赤子之心天地可鑑。絕不是某些人的斷章取義。

關於和朱安的婚姻。現在網上很多人拿魯迅和朱安的婚姻說事,意思是魯迅殘忍,誤了朱安一生;噴子們文討筆伐,利用人們對朱安的同情,企圖把魯迅綁架到"渣男”的行列。眾所周知,當年魯迅是在日本留學時,收到"母病速歸“的電報後,被騙回家和朱安完婚的,由於兩人之間的差距太大,不但魯迅新婚沒碰過朱安,兩人終生都沒有圓房。他和朱安的婚姻,是時代的產物,魯迅和朱安都是受害者。那個時代婚姻基本上都是包辦,我們所知道的一些名人和革命家,很多有類似的經歷,但多數都是圓過房有孩子,後來遇到情投意合的則毫不在意和自己有過飢膚之親的結髮之妻。魯迅的不同正是他人格的閃光點,本來飲食男女,正常的生理需求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我覺得魯迅的表現是一個脫離低伋趣味的正人君子,這一點是宵小們永遠也理解不了的。魯迅曾讓朱安回孃家住過,但當時的環境一個離婚女人是不受孃家人歡迎的……除了夫妻之實,魯迅給了朱安所有可以給予的,他逝世後,朱安的生活費仍由許廣平供給,直至朱安離世。

關於偷窺弟媳洗澡。有些人打著討論兄弟失和的謊子,先下定義即;"是魯迅不檢點,偷看弟媳周作人的老婆洗澡,以至兄弟失和″,而挖掘名人的隱私,偏偏又是個別人的所好,此種不負責任,潑髒水的行為大多數讀者是能看清的,稍具思維能力的人是不會被煽情所動。魯迅何許人也?當時北大教授,因文章被譽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雜文大師,早在兄弟失和之前己大名鼎鼎,用今天的話說在全國各地,特別是文化界有著無數的"粉絲″,當時雖還沒和許廣平結合,和結髮妻朱安處於分居狀態,也斷不會墮落到"偷窺″的程度,而"偷窺″的對象又是自己的弟媳,令人遺憾的是不論在當時還是今天仍有不少人相信,"遙言止於智者″看來也不盡然。在文學作品及影視劇中,我們見慣了溫柔,賢惠,吃苦耐勞的曰本女性形象,而魯迅弟媳、周作人的妻子羽大信孑則恰恰相反,那是個沒有文化,又貪婪,頗有心機的女人,魯迅兄弟三人都是大學問家,書生氣十足,那是她的對手。特別是大學教授的周作人,雖滿腹學問,但性格儒弱,被不識字的老婆玩弄於股掌之間,最衷兄弟反目,日本人佔領北平後竟做了漢奸,其昏憒程度令人詫舌。

有個寓言是這樣說的:"一個滿身血跡的戰士倒下了,一群蒼蠅在戰土屍體上吸飽了血後,興高采烈的"喔喔“而去,但倒下去的戰土仍然是戰士,而蒼蠅則永遠是蒼蠅。"魯迅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既是大文學家,又是戰士和革命家。我覺得還是毛澤東對魯迅的定位貼切:"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第一等的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老兵32380


魯迅先生為人非常好,擁有大量的朋友和讀者,但先生嫉惡如仇,也必然得罪過不少人……有個關於魯迅和學生廖立峨的故事可以看出先生為人的寬厚隱忍:

魯迅在廈門大學有一些忠實的追隨者,其中一個叫學生廖立峨,廣東興寧人。1927年魯迅到上海工作三個月後,廖立峨也追到了上海。他還帶了另外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妻子曾立珍,另一個是他大舅哥曾其華。

魯迅以朋友之禮待之,安排他們住在自己家裡。魯迅住樓上,他們住樓下。此後一段時間,每逢魯迅走下扶梯,則書聲琅琅,不絕於耳。但稍一走遠,則又戛然而止。原來那一片讀書聲,是故意讀給魯迅聽的,為的是要他擔負他們三個人的學費。

廖立峨把自己的文章拿給魯迅,要他介紹發表,魯迅沒能滿足他的心願。廖立峨便又託魯迅幫他找事做。魯迅於萬不得已的情形下,跟某書店說定,讓廖立峨去做個練習生,再由魯迅自己每個月拿出30元來,託書店轉手給他,算是薪水,可謂用心良苦。但這番好意卻被廖立峨一口回絕了,理由是薪水太少,職位太低。有一天,廖立峨對魯迅說,創造社的人,知道他住在魯迅家裡,就看不起他,不和他來往了。廖立峨的這些言行很傷魯迅的心。後來,廖立峨妻子的哥哥走了,他自己的哥哥卻又來了,照樣要魯迅幫助他找事做。他們就一直住在魯迅家中,儼然魯迅的家庭成員。

有一天,廖的妻子告訴鄰居,廖立峨是來給魯迅做“兒子”的,她自然就是兒媳婦;他們夫妻倆本以為是來享清福的,沒想到卻是這樣。這話傳到魯迅和許廣平的耳朵裡,影響自然是很不好。廖也自覺沒趣。他們在魯迅家住了八個多月後 , 告辭回家。臨行前一天晚上,廖立峨向魯迅索要旅費。魯迅計算了一下,大約一百元就足夠了。但廖立峨嫌少,說:“我們是賣了田地出來的,現在回去了,要生活,還得買地,你得給我一千元。”魯迅回答說:“我自己沒有飯吃,卻拿出錢來給人家去買田,你以為我該這樣做麼?況且我從哪裡去弄到這些錢呢?” 廖立峨不依不饒,說:“錯是不錯,不過你總比我好想法,籌備的地方也比我多,你一年數萬版稅,只要肯,有什麼弄不到?非替我找一千元不可!” 幾乎就是勒索的口氣了。雙方鬧得很不愉快。據 1928 年 8 月 24 日魯迅日記記載,最終“立峨回去,索去泉一百二十,並攫去衣被什器十餘事” (偷走魯迅家一些東西)……

試問,你如果遇到廖立峨這樣的無賴之人,你會怎麼做呢?


wenyingniao


魯迅是個愛憎分明的人,臨死也對敵人一個都不原諒,這是何等的豪邁和革命的自信呀!

他的一件小亊,是那年代對勞動人民的一種讚美!人力車伕,把一個人滑倒了,慢慢倒下,照今天看來也是一種碰瓷行為,但車伕卻扶起那人,向醫院走去!魯迅感悟,與正人君子相比,這車伕小小的行為,是何等的偉大!

魯迅在提攜文學青年方面,的確是不遺餘力的!蕭紅的生死場,蕭軍八月的鄉村,都與先生的大力支持有關!生死場是一部奇書,比呼嘯山莊也不遜色,把東北農村人的人生人性生活狀況,寫得了極致!他以父親的眼光注視著蕭紅,蕭紅那很長一短時間,從先生家庭中找到一生中有家的溫暖!

他和閏土的友誼很長久,閏土懂得的那麼多,特別是月光下,西瓜地,少年閏土運力舉叉的形象,己成經典!可惜多少年過後的閏土,也成了今天的我們!魯迅搬家,他把不能搬的東西拉回家!那時代,農民多重的苦難,因為有了先生,我們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感悟!

一個普通人,在為人方面,也不可能作到八面玲瓏!一個名人,也作不到處處完美!走進臺灣的一個女人,後半生是用來罵魯迅的,只認為在什麼場合魯迅沒看她一眼,但生前稱老師,死後復又罵,這人品,怎麼說也不昨地!

魯迅的為人,一生是坦蕩的!什麼狄克,梁實秋,攻擊他的多如牛毛,魯迅也只在深夜裡,點上一枝煙,寫為正人君子所憎恨的文章了!

魯迅,絕不是無知小人所能黑的!他的民族精神讓外國的走狗們哆嗦吧!





果凍布丁踏終南


魯迅,五四運動的新文化代表,民國時期新文化的先驅者。

魯迅,僅用一支筆,就能讓那些可恥的賣國賊,體無完膚,讓那些不抵抗侵略者的將帥寢食難安。

魯迅的文章,字字為國之重,句句喚醒民眾。

魯迅筆下的老百姓也是那樣真實,祥林嫂,讓人讀後,盡是同情,閏土,是那麼親近,沒有距離。

還有一個,最敏感的話題,那就是朱安。當初,魯迅得知有定婚一事之後,就提了兩個建議,一,放腳,二,進學堂。可是,朱安並未重視,更談不上採納照辦。可想而知,兩人都痛苦。但是,魯迅在一日,就有她一日的衣食無憂。已經是仁慈盡義了。一個一字不識的小腳之女,能與學問淵博又有成就的魯迅長久同處一個屋簷,已是難能可貴的了。這要比當今的灰姑娘嫁入豪門之後的待遇好多了。

總之,魯迅,是一個時代的代表,無人可比。並且還曾經被提名過諾貝爾文學獎,卻被魯迅謙虛的婉拒了,這不就是中國人的驕傲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