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年一度的常規體檢,會查哪些項目?

童家康184291187


我們開門見山直接說吧!

我們先說常規查體項目,特指沒有任何疾病的朋友:


1.血常規:看看白血病,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

2.尿常規:看看有沒有尿蛋白,酮體,潛血。

3.便常規:看看有沒有潛血,感染。

4.肝腎功:看看肝臟腎臟功能。

5.電解質及血糖血脂:看看血糖及血鉀鈉氯,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6.測個血壓,身高,體重。

7.胸片:排除肺感染,肺佔位,氣管問題,食道問題,心影大小,是不是有胸水等等。

8.心電圖:排除典型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9.心臟彩超和腹部超聲:心臟結構和功能,肝膽脾胰雙腎的大小形態。女性婦科超聲,男性前列腺超聲。

10.病毒系列:乙肝,丙肝,梅毒(不一定常規檢查)。

除了化驗檢查,還必須有各科室醫生的問診及查體,這樣才能發現更多的線索,排除更多潛在風險,達到體檢的目的。



以上對於沒有症狀的朋友,作為常規查體足夠了。

但如果有特殊情況,那就需要根據症狀初步判斷情況,給出一些響應的建議去進一步明確或排除。


心血管王醫生


如今,大眾對體檢的關注程度不斷增加,如今的醫院設有體檢中心,外面私人健康管理公司也設有體檢中心,那麼體檢需要查哪些項目呢?



如果只查基本的體檢項目,包括三大常規檢查(血液分析、尿液分析、糞便常規)、肝腎脂全套、床邊心電圖、胸部平片檢查、心臟彩超檢查、肝膽脾胰腎彩超檢查、乙肝全套檢查等。



對於年輕人和老年人,男性和女性體檢項目是有差異的,比如老年人需要重點排查心腦血管疾病(心血管和腦血管是否有狹窄等),45歲以上的女性需要排查婦科疾病(包括婦科炎症和婦科腫瘤,需要查子宮附件彩超、雙側乳腺彩超、宮頸TCT檢查等。),同時需要考慮很多與遺傳相關的疾病,如果有家族性遺傳病,要重點排查哦。如果有吸菸史,需要排查肺癌等。如果有飲酒史,需要排查酒精性肝炎等。



總之,體檢套餐要因人而異,不能都是一樣的,需要考慮每個個體基本情況的不同哦。


杏仁健康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我的書《假如我們不吃飯》中有專門一篇文章介紹,題目叫做《怎麼合理查體》。全文粘貼如下:

-------------------------------------

現代人都知道疾病預防的重要性,定期的查體是疾病預防的關鍵一步。幾乎任何疾病,尤其是慢性的緩慢進展的疾病,越早發現和干預,效果就越好。制定適合自己的查體策略很重要,包括檢查哪些項目,多長時間檢查一次。

不少人,包括大多數醫生,對查體的認識還不夠。當前的所謂『常規查體』對疾病的篩查預防效果存疑。有不少剛剛查過體,一切指標都正常,但剛過了幾個月就被查出癌症晚期。同時,很多疾病的早期發現依然是難題。本文試圖從現有的臨床實踐,對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的查體策略做一個粗略的梳理。希望對讀者有用。

首先要明確,當前大多數入職、單位體檢、保險前查體的項目對於疾病的預防和早期發現幫助不大。頂多是用來評價當前的健康狀況,也許能夠發現一些健康隱患。如果是以發現早期癌症、評價未來健康風險為目的話,恐怕難以達到。

制定自己的查體計劃的第一個準備工作,是發現自己的健康風險,包括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比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關節炎、各種癌症的風險。如何評價各種風險呢?

第一是查家族史:也就是了解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近親屬曾經患有以及死於哪些疾病。比如父母任何一方有大腸癌的男興和女性,母親曾患乳腺癌的女性,父親曾患前列腺癌的男性,患同一種癌症的風險比沒有響應家族史的人都要高很多。祖父母、叔伯、姑媽、姨媽、兄弟姐妹也要考慮到。

第二是查不良的生活習慣:吸菸基本是多數常見惡性腫瘤的高危因素,與非腫瘤性疾病中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等也顯著相關。其他比如運動少、蔬菜和水果攝入較少、愛吃醃製、燒烤、熏製、高溫油炸食物等等。

第三是查環境風險:比如經常接觸傳染病人血液的醫務工作者,處於檢驗檢疫第一線的工作人員,重症病人的看護人員,工作環境中有粉塵、化學、噪音等汙染存在,工作時間不固定,經常黑白顛倒影響睡眠等等。

第四是當前已經存在的健康問題:肥胖是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脊柱關節疾病的高危因素,近些年的研究認為肥胖還增加癌症的風險。如果已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隨著時間延長,心、腦、腎等器官都處於不同程度的損害中。胃鏡如果有過萎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腸鏡有過腸息肉,都處於胃癌和結腸癌的陰雲籠罩中。

上面這些風險,在一個人身上累積越多患病的風險越大。如果風險很大的話,要設法改變或消除其中能夠改變的,也就是生活習慣和環境風險,除非能發明不可能發明的時間機器,家族史我們沒法改變。這些風險裡,戒菸是最可行、收益也最大的減災措施。而吸菸一項可以抵消任何的養生保健效果。

評價完健康風險,下一步就是根據這些風險制定查體計劃了。目前還沒有一個能夠一下子就檢查出所有癌症的技術,所以只能是根據風險有的放矢的選擇檢查項目。比如家族裡有肺癌病人,自己又吸菸的,應該把肺癌作為重點篩查項目,檢查項目就一定包括胸部多層螺旋CT;有胃癌家族史,或者自己查體發現萎縮性胃炎,又不愛吃蔬菜和水果,那查體就一定要包括胃鏡;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除了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尿蛋白的監測也是簡便易行又非常重要的指標。時間的間隔,如果是以惡性腫瘤為目標的,大部分需要一年。但也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調整,如果病人年齡很大,超過75歲,或者伴有嚴重的器官功能衰竭,篩查的意義就不大;如果是一些高危狀態,比如血糖控制欠佳,近期有過嚴重併發症,已經有靶器官損傷,複查的間隔就要小很多,乃至需要嚴密的監測。

選擇哪些項目,間隔多長時間,需要和專業醫生共同探討。一旦制定計劃,就按照計劃嚴格執行。總體上,前期風險信息的收集需要個人努力,而制定計劃方面則更多需要醫生參與。目前雖然有一些機構看準了健康查體的商機,大力推廣查體概念,但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都有待觀察。大型三甲醫院的專業醫生可能是當前的最佳選擇。一是這些醫生的專業知識和檢索能力有助於制定最佳的方案,二是大型三甲醫院也是各種檢查項目最齊全,檢查質量也最有保證的機構。

關於健康查體還有幾個常見的誤區:

  • 生化全套是最全的檢查。生化檢查反應的體內某些酶、代謝產物以及電解質的某些指標,只是人體正常和異常改變的一方面,不是全部。有些疾病生化檢查可能是完全正常的。

  • 腫瘤指標高就一定有腫瘤。當前的腫瘤標記物對腫瘤有一定的提示意義,但還不夠精確。具體來說,就是有一部分並非癌症的病人也會出現增高,有些癌症病人也可能完全不高。

  • CT檢查對身體有損傷,應該儘量避免。CT檢查存在電離輻射,理論上會對身體細胞組織產生損傷。但輻射量比較低,對人體的損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定期的CT檢查對高危人群的收益顯然高於風險。

  • 從未生病的人,身體強壯的人不需要體檢。疾病是否發生和先天的基因條件有關,體質好可能預示基因好,但也不是絕對。身體一直很好但突然發現罹患癌症不罕見。

  • 注意養生食療就不用查體了。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確實能夠降低患病風險,但需要確定是否真的健康,實際上很多廣為流傳的養生和食療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也就起不到預防疾病的效果。此外養生只是改變環境因素,對固有的遺傳因素作用有限。有些基因的攜帶者幾乎註定會發生癌症或其他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