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愚公移沙”的傳奇

【生態文明 美麗甘肅】“愚公移沙”的傳奇

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我不是啥英雄,我就是不信這個邪,人還能讓天逼死。”5月22日下午,在騰格裡沙漠腹地紅水河東岸的一個樹坑旁,一位皮膚黝黑的中年男人蹲在沙地裡,看著坑裡的水緩緩地滲入沙地,長出了一口氣。他身上的一套舊迷彩服,早已經曬得發白。

說話的人就是王銀吉,涼州區長城鎮紅水村九組村民,全國勞動模範、治沙英雄。就在幾天前,王銀吉一家剛剛獲得第十一屆全國“五好家庭”稱號。王銀吉一家人的治沙故事又一次在武威收穫無數點贊。

“一家人、19年、8000畝……”19年的時間裡,王銀吉與父親王天昌傾其所有,年復一年地壓沙造林,憑一腔熱血和滿臉汗水,在涼州區的沙漠裡植下近8000畝的“綠洲”,從肆虐的“沙魔”手裡奪回自己和鄉親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寫下一段“愚公移沙”的傳奇。

“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土地要是沒了,就沒活路了。”回憶起自己治沙的初衷,王銀吉的眼神變得堅毅。上世紀80年代初,他隨父親搬遷至此謀生,卻被當地連年肆虐的風沙一次次害得顆粒無收。

“不能總是被老天爺逼著換地方。”王銀吉說,1999年的春節,他向父親提出治沙的想法,沒想到一輩子老實本分的父親對這事兒堅決支持。父子同心,一個“瘋狂”的計劃從此板上釘釘。

一開始,王銀吉和父親根本不清楚這漫天的黃沙到底該咋治。只想在自家的耕地周圍種上樹,或許可以擋一擋風沙。 要種樹,錢從哪來?對於幾年都沒有收成的王銀吉來說,唯一能變現的只有家裡的幾頭牲畜。

王銀吉不顧妻子的反對,變賣了所有牲畜買來樹苗,又買了兩峰駱駝作為運輸工具,開始進駐騰格裡沙漠腹地“廟兒墩”進行壓沙植樹。

從王銀吉家到“廟兒墩”,駱駝來回一趟就得3個多小時,可第二趟的水還沒運到,前面澆過水的樹坑早已被烈日曬幹。於是王銀吉和父親又在低窪的沙窩裡挖了一口水窖,鋪上塑料地膜用來存水。駱駝不停地來回,水窖裡的水慢慢多了,第一批樹苗也得以活下來。

沙漠裡,樹苗的敵人遠不止乾旱。群眾放養的牲畜時不時就會將樹苗的嫩芽當做食物,王銀吉和父親乾脆就在沙窩裡挖了地洞,守著自己的樹苗。

“洋芋就著沙子咽,月光當做油燈用。”幾年下來,樹沒活多少,王銀吉和父親卻在沙窩裡熬出一身的病。即便這樣,王銀吉和父親也沒有想過放棄。

“就靠你們爺倆,還想把沙漠變綠?”“咱農民咋能跟天鬥,我看你們爺倆是‘傻掉’了。”陌生人開始笑這家人傻,熟人也勸他們收手。在王銀吉的回憶裡,治沙的生活苦都不怕,怕的是當時沒有人能理解自己。

已經夠苦了,可更大的苦難還在後頭。2005年春季,王銀吉的小兒子被確診為腦幹膠質瘤,由於平時家裡大人都忙著壓沙,等發現的時候兒子的病情已經發展到了晚期。

“當時我手裡的錢加起來就3萬多元,對兒子的病情來說根本不抵事。”回憶起往事,王銀吉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懂事的兒子沒多久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那天起,王銀吉就發誓要把這裡變綠,給小兒子一個交代。

19年來,王銀吉帶領一家人在沙漠裡戰嚴寒、鬥酷暑、治風沙、種梭梭,義務壓沙植樹近8000畝,栽植苗木近700萬株,先後累計投入100多萬元。父子倆硬生生用7000多個日日夜夜,在沙漠裡造出一片“綠洲”。

看到王銀吉一家人的堅持與付出,原先說他“傻”的鄉親們也改變了看法,王家父子壓沙造林的故事也開始在當地流傳,鄉親們把王家父子壓沙的沙窩叫做“王家沙窩”,甚至有人也開始在周邊的沙漠裡種起了樹。

這些年來,“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好家庭”“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全省文明家庭”“全省綠化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先後掛到了王家的牆上,可他從來沒有停下步子,因為他心裡只有一件事——治沙。

2010年,涼州區林業局為王銀吉頒發了林權證,聘任他為公益林管護員,每年為他兌現管護費3萬多元,並開始調撥大量的苗木扶持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王銀吉的心勁更足了。一些好心人也被王家父子的精神所感動,紛紛資助他們壓沙造林。

19年的時間過去了,如今站在“王家沙窩”13米高的瞭望塔望去,昔日的沙海被無數綠色的樹木覆蓋。沙少了,風小了,水窖裡的水位上升了,到了夏季,沙窩裡甚至能常常看到野生動物的身影。

“樹在這裡紮了根,沙子就動彈不得。”望著眼前這條“綠色隔離帶”背後的田野和村莊,王銀吉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雖然經歷了無數苦難,但看著自己雙手拼出來的好日子,也是一種幸福。”

將沙窩裡的樹栽到10000畝,是王銀吉的下一個目標。如果條件允許,只要還能幹得動,他還想把這個數字翻一番。(甘肅日報涼州5月24日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