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大柴胡湯臨證偶得

大柴胡湯臨證偶得

大柴胡湯為張仲景柴胡系列方重要方劑之一,有清解鬱熱、行氣活血之功,臨床應用廣泛。方中內含四逆散、枳實芍藥散之意,原文可見於《傷寒論》第103條、136條、165條,《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篇》第12條。原著記載主證可見“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按之心下滿痛”,病機為“熱結在裡”。臨床應用可見口乾口苦,易急躁,噁心,心下按之不舒,或有疼痛,大便不暢,或為大便乾結,或為下利不爽,舌質紅,苔黃,脈弦滑,多用於體質壯實之人。

大柴胡湯組成為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枳實、芍藥而成,至於方中究竟有無大黃,歷代醫家爭議較大,莫衷一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本為一書,《傷寒論》第103條、136條方中無大黃,而《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篇》中大柴胡湯方中有大黃,因而有學者認為,《傷寒論》一書可能傳抄遺漏,大柴胡湯方中應有大黃。筆者認為大柴胡湯究竟有無大黃,不能臆測,加大黃和不加大黃都是客觀存在的,就像不能因為第155條附子瀉心湯中有黃芩,或《金匱要略》中治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中有黃芩,就一定認為大黃黃連心湯中一定有黃芩。究竟是否加大黃,應根據鬱熱的程度斟酌,鬱熱較重,加大黃;鬱熱較輕,去大黃。或許有學者認為,仲景明言“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如果沒有大黃,何來下之則愈。殊不知,芍藥也有通下之意,如第280條“太陰為病,脈弱……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

大柴胡湯不僅有清解鬱熱之功,更有行氣活血之效。筆者早年學習大柴胡湯侷限於前者認識,對於後者理解不夠深刻,臨床較多之後才發現,大柴胡湯用於體質壯實、情緒急躁、病性屬熱實、氣血瘀滯患者,效果良好。國醫大師呂仁和應用四逆散常常枳實、枳殼各10克,赤芍、白芍各15~30克同用以加強行氣活血之力。其中枳殼理氣寬胸,枳實破氣除痞,赤芍涼血活血,白芍柔肝緩急。對於噁心症狀不明顯、舌苔膩者,北京中醫藥大學趙進喜教授常去生薑,加陳皮,即有二陳湯之意。常用方:北柴胡9~12克,黃芩9克,陳皮9克,法半夏12克,赤芍15~30,白芍15~30克,枳實10克,炒枳殼10克,或加大黃,其炮製、劑量,視臨床情況而定。

初學《傷寒論》第165條,對條文中描述“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不太理解。方中大黃、枳實可消積通腑、推陳致新,為何能用於嘔吐下利之人呢?臨床見急性胰腺炎患者表現和第165條描述的症狀甚為相似。此下利並非太陰病“自利不渴,腹滿而吐”,也非少陰病“自利而渴,下利清谷”,而是時時自欲大便,但臨廁排便量少,排便不暢。此時用大柴胡湯有通因通用之意,可聯繫第374條“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一起理解。(申子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