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遠?

希樸羊


這是一個偽命題,大方的人與被疏遠並沒有直接關係,導致他被疏遠的,往往是大方之外的其他問題造成的

。一個熱情大方,懂得為朋友付出的人,正常情況下是不會遭到疏遠的,而關於越大方,越容易被疏遠,應該是通過以下幾種情況造成的。


首先重溫一下,大方的人在朋友之中的地位與受歡迎程度,每次同學聚會,或者是外出遊玩,碰到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們總會第一時間慷慨解囊,完全不需要他人監視,在買單的時候,大方的人出錢的次數往往是最多的,而在朋友受到了困難之後,我們也會第一時間施出援手,於是這種人,是非常適合交朋友的。

反而言之,如果是一個非常小氣的人,每次大家在外面一起遊玩時,只要一到交錢的時候,他就會找藉口離開現場,或者是推三阻四,慢慢的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非常不好相處了。


而一個被疏遠的大方的人,他們往往不是一個真正大方的人,之所以選擇大方,他們並不是打心底想要為大家服務,而是想要吸引眼球,出風頭,這種出風頭的表現與氣場會隨時隨地出現在他們的身邊,讓別人覺得她太過耀眼,難以直視。

其實還有第二種情況,第二種情況就是大方的人經常付出,為別人付出了許多許多,但是得到的回報卻是微乎其微的,他的心裡產生了一種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感覺,那麼大方的人就會主動疏遠這些人,也就是最後走向友盡,這種情況下,決定不再做朋友的,其實是大方的人自己本身。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題主的命題是不正確的。

“大方”本身並不會招致“友盡”,實際上,大方而賓客盈門的人也大有人在。對那些大方而沒有朋友的人,他們失去朋友的真正理由並不是大方,而是另有原因。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

  1. 他們高估了自己的經濟實力;

  2. 他們沒有做好“期望值管理”。


先說第一點:他們高估了自己的經濟實力。


  • 如果一個人是一個富二代,家裡資產上億,那麼,即使他每天給身邊的朋友買星巴克咖啡喝,也不會對自己的經濟有什麼顯著的影響——這種大方,是“適度的大方”。

  • 如果一個人是一個普通的打工族,每一個月掙 5000 元,那麼,如果他每天都給身邊的朋友買星巴克喝,就會讓自己的生活捉襟見肘——因為天天喝星巴克咖啡,每個月光在咖啡上的開銷就超過千元,如果身邊的朋友多一些,基本就會消耗他所有的收入——顯而易見,這種大方是不可持續的,它是“過度的大方”。

如果一個人的大方是符合自身經濟實力的大方,那他的大方並不會招致“友盡”——他的朋友們會欣然接受他的大方,並記得他的好;但倘若他的大方是“過度的大方”,就會存在一定的風險:考慮到他的經濟實力,他的朋友們會覺得他有求於自己,或是覺得應該找個機會請回去以不顯得尷尬。無疑,“過度的大方” 不僅不能起到促進友誼的作用,還會產生一定的尷尬,有讓友誼產生裂痕的風險。


再說第二點:他們沒有做好“期望值管理”。

什麼叫“期望值管理”呢?就是控制你身邊人對你們之間關係的期望。

一個人,如果偶爾給朋友們送禮物,他的朋友會開心、會感激;但如果他隔三差五地給朋友送禮物,又找不到什麼恰當的理由,時間長了,他的朋友反而會覺得這是一件稀疏平常、理所當然的事情,並不會為之感激和開心,而這個時候如果你停止送禮物了,對方反而會覺得你不夠意思——這是因為,你過去的慷慨提高了朋友對你的期望值,而這個期望值一旦提升,很難再降下來。渣男常常因為浪子回頭得到大家的讚美,而做盡好事的好人卻往往因為一個汙點前功盡棄,這便是期望值管理的正例和反例。

因此,即使是讓別人開心的好事,也不應該多多益善,而是應該在恰當的時機去做,讓效益最大化,這才是聰明的選擇。


曾加


我來說說吧!那是因為人心不足蛇吞象。鬥米成恩,石米成仇。我以我為例吧!我相對朋友來說,算是不錯的。每次出去吃喝玩,像那種二三百元的單都是我自己主動就買了。有誰有困難了,我如果願意也是盡最大力幫忙。但有些人真不是東西。朋友a,去年他沒上班,吃喝住全賴在我房子,我也沒說過什麼,他一直說等上班了要給我補交一個月房費,我說不用。再後來我們幾個夥伴合租了一套房,我們沒事就出去玩,十次裡邊有七八次都是我掏錢,結果他後來乾脆就沒打算掏錢,有次我問他,怎麼現在出來玩都不見你出過錢,他來了一句,那是你讓出來玩的。好吧,當時我就氣極了。後來出去玩再沒帶他一起過。他自己交的那些朋友,整天酒場不斷,但一有事就tm只會給我打電話,我無語了。不幫吧,怎麼也是朋友,而且現在還在一起合租,幫吧!這貨就是白眼狼,我幫過他多少次了,可是我偶爾讓他幫我做個什麼或買點東西時,在記憶中貌似也就一兩次給辦了,其它全都是理由。而且明明是個蠢貨,還喜歡在我面前玩心眼,我都懶得戳破。我只要把誰看作朋友,那就絕對不會再對朋友玩心眼,但我身邊就是有幾個老鼠,給臉不要臉,喜歡在我這玩個心眼,佔個便宜,一般不過分的我也就過了。誰能給我提點意見或建議。我真正交好的朋友不是太多,但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我們或許一年也就一兩個電話,也有好幾年沒見過面的,但只要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是我的後盾,基本都是把我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辦。


小飛浪子


我兒子上大學的時候毛遂自薦做了寢室長。


我耳提面命:都是同齡人,又遠離家鄉親人,你們在一起的時間至少四年。


大家要團結互助,你做寢室長更是不能小氣,在一起吃個飯唱個歌看個電影什麼的,咱家雖然不富裕,你也應該主動買單,不能讓人笑話咱小氣。


兒子頻頻點頭,聲聲答應,幾天後反饋的情況是:


有一天同寢的六個人出去吃飯,我主動結賬的,可是回寢室後,每個人拿出自己的一份錢交給我,我客氣了一下,也收下了。


我們輔導員說過:“東北人好面子。”我想,年輕人都好面子,誰都不願意吃白食。


如果這次自己沒花錢,下次就會主動買單,花的都是家長的錢,互相攀比,形成心理負擔,也不好。


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以後我們出去消費就AA制吧。“這次輪到我頻頻點頭和聲聲答應。


我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周圍也盡是豪爽大方之人。仔細想想,越是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遠,此言不謬。原因如下:


1、大方的人一般是大大咧咧的性格,有的財大氣粗甚至打腫臉充胖子。


一起消費時大方的人搶著埋單,這也容易忽略別人的感受。


自尊心強的朋友不喜歡別人這樣做,覺得被人施恩,違背了平等交往的原則;也不願意欠這人情,最後只能敬而遠之。


2、大方的人也是愛憎分明之人。


如果感覺得罪了要面子的朋友人,使人家疏遠了自己,周圍剩下的是溜鬚拍馬阿諛奉承之輩,他可能感覺無聊無趣,也會孤獨求敗,自己主動離開這樣的人。


3、現實社會中,也不乏佔奸取巧得隴望蜀的人。


如果大方之人對貪得無厭者今天資助一百元,明天手頭緊張只給十塊,常常會遭到抱怨。“升米成恩,鬥米成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的大方也要因人,因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人事不同對待。


如果一味大方,恐怕會成為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知道


我也說道說道吧!童年時候不懂友誼,只懂得玩伴夥伴,但是我爸媽從小就教導我要與人分享,所以小時候但凡自己的東西,都會默認分一半給最好的玩伴,當然如果對方有好東西不分一半給我,我會很傷心,但是僅此而已。稍微長大一點,我有一個有錢的同桌,他沒把我當朋友但是總是給錢我用,我倆各自為營,我雖然沒什麼給他,但是我也習以為常欣然接受他的饋贈,因為彼此不曾奢望,所以關係一如往常。初中的時候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但是那時候大家都沒什麼錢,大多數時候都是AA,因為我稍微富足一點,偶爾會送東西給朋友們,雖然沒有沒得到過什麼回饋,但是自己心甘情願。成年以後,認識一個朋友,一起吃飯,本來大家都是學生可以AA的,但是他總是是搶著買單,非常熱情,因為自己不習慣接受給予,偶爾能搶回一兩次買單,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好的人,以為可以跟他友誼天長地久,但是慢慢地發現他跟我越來越疏遠,直到他換了一個朋友同樣天天請人吃飯,最後跟那人疏遠,我想他大概不懂得處理朋友之間的關係,一開始想增加好感,但是熟了以後發現沒辦法一直這麼熱情,所以不知道怎麼跟朋友相處了。現在我認識了兩個很好的朋友,感覺他們跟自己興趣相投,價值觀相等,因為自己有點條件,所以一開始就請他們去外邊吃飯增加情分,他們也相繼主動請吃飯,慢慢成為了好朋友,雖然我知道三個人間我付出的感情可能更多,但是我覺得自己還想多付出一點,同時又害怕付出過多會造成友誼的小船不平衡,所以連對他們好都是小心翼翼的,因為我知道一旦我付出的更多,就會顯得他們付出的少,友誼真正需要的是平等平衡,而不是比誰出的更多。


景德勿語


人確實這樣的,我只是一個打工的我講講我的經歷吧。先從我沒玩時時彩開始我本人不算很富有但也不窮,身上平時都會放三兩千塊在身,卡里有幾萬塊 ,一有時間也經常和盆友去小聚一下。平時也有好多朋友還沒到發工資就把錢花光了都是跑來我這裡借,每次都是借500到1000的,他們基本上每個月都差不多向我借,我當時想反正他們又不是不還 很乾脆就借給他們。就這兩個月迷上了時時彩把我的錢輸得精光,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了、這時我想起了我曾經幫助過的朋友,以為可以幫我度過難關,但是萬萬沒想到他們說:別開玩笑了平時我都是向你借錢來用,我哪來的錢借給你啊|。聽到這話我內心很是矛盾頭腦亂七八糟的,但是我沒有發火選擇了跟他們斷交。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太過天真還是他們太過現實。


當初一句好吧其實是痛


中國的古人有句話說的好:鬥米養恩,升米養仇。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關鍵時刻,他快餓死了,你給他一斗米,他會感激你,拿你當恩人。可是,當他有飯吃以後,可能會獅子大開口向你要十升米,藉口有很多,比如要當種子糧,或者是做點買賣,你給不了那麼多,只能你給他一升米,這時他不但不會感激你,還會罵你,甚至反目成仇!

這個俗語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很多人都是自私的,貪婪的,甚至是忘恩負義的。不要認為我這是信口雌黃,其實,這就是真實的人性。舉個栗子,如果你借錢給別人,他好多年沒還錢。有一天,你急著用錢,張口向他要,你感覺結果會是什麼?我相信,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是他把錢還了你,但是你們的友誼也就走到頭了!在很多中國人心裡,感恩的概念非常模糊,他把錢主動給你可以,但是如若你開口討要,那就是不夠哥們了!他根本不想,當時你幫他的時候是多麼的大方!

做人大方是優點,過於大方就是糊塗了。如果不分對象,沒有原則的大方,不但得不到感恩和尊重,反而會失去朋友,也就是題目所說的“被人疏遠”。生活和工作中,大方一定要分人,千萬不要隨隨便便施捨你的愛心。有些人人品好,心地善良,知恩圖報,你對他大方點,這是積德行善之舉,關鍵時刻你幫他一把,他會一輩子感激你。可是,有些人的人品就不敢恭維了,吃什麼沒飽,佔便宜沒夠,你給他一斗,他就想要一升,一旦滿足不了他的要求,立刻就跟你翻臉,到處毀壞你的名聲,像這樣的人,如果你愛心氾濫,豈不是現實版的農夫和蛇的故事嘛!

溫馨提示:1.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贊和評論,謝謝

2.如果喜歡職場和管理知識,請關注本頭條號閱讀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大方”是一種心理感受,那麼他的主體必然是人,人覺得“大方”。所以這裡可以從3種人角度來答這個問題:1,自己覺得自己“大方”;2,接受幫助的對象覺得你“大方”;3.其他人覺得你“大方”。

一、自己覺得自己“大方”

當我們覺得自己對別人大方時,我們從心底已然把別人放在了較低的一方,只有不如我們的,我們才會對他幫助,並且,覺得自己很大方,這樣必然生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希望的得到一點的“回報”,這是人付出了以後的正常心理,當這個心理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所產生的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讓你放棄這段關係。

二、接受幫助的對象覺得你“大方”

人是貪慾性很強的動物,當我們被長期無償贈與的時候,會產生“別人就該這麼對我”的“巨嬰思維”,一切變得一種習慣,“他那麼有錢,給我這個是應該的”“怎麼現在給的這麼少了”“怎麼現在給的這麼不情不願了”。一旦對別人的大方形成依賴,那麼必然生出埋怨和不滿。自然不願與之再相處下去。

三、其他人覺得你“大方”

其他人看到你對別人的大方幫助後,自然也想你能幫助他,然而,當他因此接近你,卻發現你對自己並沒有很大方,更像是應付了事。心理自然覺得不平等,當然也會慢慢的遠離你。並且還會對外宣稱你是假大方。


綜上,無論是從自己,被助者,還是其他人心理,“大方”的人更難圓滿的處理自己的在人際關係,因為人性的弱點,往往是好的心意也會蒙上各種其他的顏色。所以,在生活中,得助人有度,否則大方幫助也會被孤立。


我是雙耳聆聽君,歡迎您與我交流,生活中的心理問題,我等著您!

如對本文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與我討論。


雙耳聆聽or侃侃而談


題主這個題目有失偏頗,可能與這句“升米恩鬥米仇”有關,因為大方給予,反而養出了白眼狼,最後得出了“好心沒好報”的結論,越對別人寬厚大方,對方的胃口越高,越容易不滿足,最後導致仇恨,疏遠了你。我認為題主的邏輯是這樣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國內一些慈善家,捐款越多的人,未必越得到尊重。特別是一些影視明星,很少出現在慈善榜上。這是為什麼呢?就是你開始的大方,需求量越來越大的時候,你無法承載的時候,對祈求者來說,“期望值越大,失望越大,失望越大,仇恨越大”。尤其是一線當紅明星,你獻多少愛心是一個合理的標準呢?沒人給你發一張證書。

比如,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噴子噴某富豪、某明星,你們這麼有錢,怎麼才捐一百萬元。你們的良心哪裡去了?!其實,噴子一分錢都沒有捐。無論你捐多少,都會受到質疑。因為人們有一個普遍心理,你捐助的一定是小數目,海洋平面下面的冰山不知道有多大呢?

對於普通人,也是這個道理,甚至比公眾人物還嚴重,因為,還有多幾項心態:

第一:你如果大方,經常幫助別人,一旦你無力承受的時候,或者你最後幾次沒有幫的時候,那個經常經受幫助的人,就有“損失厭惡”心態。本來就是“我的”,你憑什麼不幫我。於是,仇恨你,疏遠你。

第二:你如果經濟實力強大,經常大方,人們認為你就應該仗義疏財。你如果經濟實力不強,卻還經常大方,人們自然會給你扣一定“裝”的帽子。

第三:你經常大方了,就顯得別人小氣了,羨慕嫉妒恨,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事情還少嗎?

總之,有一個成語是緊密聯繫的,大方與得體,組成一個“大方得體”這個詞。大方的人,其實,更容易吸引朋友接近,受到大家的歡迎。如果“得體”,就是“適度”,自己能夠管理“別人的慾望值”就是內在的修煉。所以,有一個詞,救急不救窮,還有一個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方到什麼程度,這個需要自己去把握,是一項人生修煉。大方過度,很容易導致“升米恩鬥米仇”,這是人性的必然。


職場火鍋


有個歪理不知道你信不信,越大方的人越友盡……
下面帶你看看網友分享的例子:
大方的人最後容易友盡,這種情況還是有的。1,大方的人一般性格都大大咧咧,有的甚至財大氣粗。有時大方的人搶著埋單,這有時也容易勿略了友人的感受。自尊心強的友人不喜歡這樣,感覺違背了平等條約,不願意欠這人情,只有敬而遠之!2,大方的人也是愛憎分明之人,如果感覺要強的友人離開後,剩下的無非是些拍馬屁奉承之輩,他可能也會自己選擇離開這樣的友人。3,如今這社會,白眼狼之輩比比皆是。比如大方之人今天資助一佰,明天只給十塊,說不定會遭到白眼哈?!所以說如今這社會健議大方這人需大方得體,雖然有舍有得,但大方需適度,量力而為!嘬好把自己的大方用在行善上,也為自己積一份公德!
我弟弟就是太大方,自己沒錢,就是借也要對得起朋友!對自家人確不花錢,也知道他認為自己人有擔當。可是也沒幾個知心朋友,尤其是有錢的。因為自己老是沒錢!弟媳和侄兒侄女他都沒管到!哎!不靠譜!
我哥哥就是個大方人。有朋友來家裡來,恨不得把家裡好吃的好喝都拿出來招待人。一次他去朋友家感覺被冷落了喝了點酒,心裡不平衡!那幾個朋友被他罵一遍!後來鬧翻了,見面也不說話了!
人都是健忘的,你對他/她好,時間長了他/她是會習慣的,習慣了就會忽視愛或者給予是需要回應的,一旦有幾次沒有讓他/她滿意,反而會覺得你變了,對他/她不再像以前那樣好了。而付出的人長時間得不到回應自然也會感到難過,時間一長自然友盡。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一個人天天捱揍,有一天忽然沒有捱揍,反而請他吃飯,他反而覺得你不錯,沒有再打他。這就是人性,老話說的好,鬥米恩,升米仇就是這個道理。凡是都有個度,過了就會出現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