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安慶一村幹扶貧途中殉職,700人等他“回家”

安慶一村幹扶貧途中殉職,700人等他“回家”

2013年以前,村裡沒通一條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為修路,他帶頭捐款5000元。

貧困戶包仕愛患眼疾需要手術治療,他託人送她到安徽省立醫院,前後探望花了3000元。

2004年到村參加工作以來,嶽西縣包家鄉川嶺村委會主任華同春保留著寫日記的習慣,3本厚厚的日記本中,脫貧攻堅佔了絕大部分篇幅。5月14日,日記在這一天戛然而止——扶貧途中,華同春不幸踩空跌下20米高的懸崖,於當晚9時許離世,生命永遠定格在54歲。

扶貧途中殉職

嶽西縣城到包家鄉川嶺村,沿途55公里山路,轎車要開一個半小時。這裡是大別山主峰所在地,除了顛簸的路況和危險的懸崖,最明顯的感受是氣溫的變化——村莊地處海拔1000米山區,山上氣溫比山下低5度之多。

因山路崎嶇,地勢艱險,川嶺成為嶽西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部分村民的老屋幾乎“掛”在半山腰,村幹部入戶扶貧與其說是走,倒不如說靠爬。

安庆一村干扶贫途中殉职,700人等他“回家”

資料圖:華同春(右二)走訪貧困戶

華同春的足跡,遍佈這個艱險的山村。

5月14日上午8時,他參加川嶺村召開的脫貧攻堅碰頭會,9點會議結束,包保網格成員分成5組下鄉開展工作。華同春隨後走訪了墩嶺組、徐畈組。

中午1時許,華同春在村部吃完簡餐,沒有休息,和扶貧專幹陳雲一起到勝利組張嶽南家檢查危房修繕情況。

路上陳雲才得知,前一天晚上,華主任在包家鄉參加脫貧攻堅推進會議,22時會議才結束,緊接著,他和村支部書記王傳林一起到星火組陳龍垠家,勸其拆除違建羊圈,回到家應該是深夜。

從張嶽南家出來,華同春接到中心組村民杜惟生的電話。“杜惟生的老宅在嶽西縣鷂樂坪保護區核心區,按規定早該搬遷,華主任跟他做了很多工作。電話裡,聽說杜惟生同意搬遷,並自願拆除房屋,華主任打心眼高興。”陳雲回憶道。

6月5日,趁著雨停間隙,記者和陳雲順著華同春最後的足跡前行。從村道到杜惟生家的山路可謂艱險,沒有像樣的水泥路,1公里的路程越野車開了20分鐘,後半程被溪水隔開,只能徒步前進。“在我身後,靠著山走。”陳雲反覆提醒,2米寬的山路之下,是10層樓高的懸崖。

當天,華同春和陳雲騎摩托車來到這裡,查看杜惟生的老屋後準備返程。就像陳雲總是走在記者前面一樣,走山路時,華同春習慣性地在走在前面領路。

“從老屋出來不到60米,我就看到前頭人影一閃,接著是碎石跌落的聲音。我想拉,但是來不及,華主任已經掉進了20米的山下……”打電話求援時,陳雲手不停發抖。

一旁拆老屋的杜惟生趕來,和救援人員一起爬到山下,“華主任滿臉是血,抬上來時他有呼吸,大家都以為還有救,直到當天夜裡聽說沒救過來……”

自掏腰包扶危助困

接到陳雲的電話時,川嶺村支部書記王傳林也在訪戶的路上,“心咯噔一下,半天沒緩過來。”他和同事開車趕往搶救華同春的安慶市立醫院,途經嶽西縣城,一行人下車吃飯,這時收到華同春去世的噩耗。“菜都上了,沒人動筷子,舀了幾勺湯便往回趕。”

王傳林回到川嶺村已是晚上11點,在華同春家,眼前的一幕讓他忍不住落淚——700多人從堂屋排到村道,鄉鎮扶貧幹事來了,村委會同事來了,村裡的貧困戶也來了,大家都在等老華“回家”。

“聽到老華去世,特別難受。記得1991年我家房屋倒塌,他第一時間趕到,幫助搶險救災。他自己也不寬裕,卻掏了200元給我。當年一天的工錢只有3.5元,他給的這200元,我一輩子都記得。”川嶺村中心組村民杜惟華哽咽著說。

安庆一村干扶贫途中殉职,700人等他“回家”

資料圖:華同春(中)下鄉防汛

“我家老屋破舊,每到汛期,華主任都把我們轉移到安全地帶。後來又幫我爭取2萬元危房改造資金,讓我們住進新房。當時,我掏空家底只有2500元,水泥、砂石、木料都是華主任出面擔保的。”川嶺組貧困戶包仕愛2006年右眼失明,2014年左眼又出現問題,經鑑定為二級殘疾。華同春不僅為包仕愛爭取扶貧資金,在她病情最嚴重的時期,先後掏了3000元,助其渡過難關。

華同春的追悼會上,杜惟生聲淚俱下:“我是華主任對口的扶貧對象。我家在山上,很窮,捨不得拆掉老宅子退宅還耕。為這事跟華主任紅過臉,他不介意,總是一遍一遍來我家做工作。”

2015年,杜惟生16歲的兒子溺水身亡,他因此一蹶不振,華同春多次上門安慰,鼓勵他再生一個;杜惟生妻子身體不好,華同春主動聯繫醫生為其把脈問診。“華主任從沒在我家吃過一次飯,我每次想挽留,他總是‘等你家條件好點再說’。最近我家喜添小女,搬了新家,收入也好很多。哎,他卻‘走’了。”

村裡修路帶頭捐款

川嶺村委會上樓的拐角處掛著華同春的證件照,微胖的臉頰,表情笑盈盈的。他的辦公室保留著原貌,一個茶杯,一瓶降壓藥,一摞問題整改清單和三本厚厚的扶貧筆記。

牆上掛著川嶺村脫貧攻堅作戰圖:全村下轄16個村民組,294戶1039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43戶459人。指揮員一欄寫著華同春的名字。在同事們看來,他不僅是指揮員,也是戰鬥員。

光伏電站建設的選址階段,一家農戶原本同意將田地出租,臨到開工前一天卻突然變卦。華同春連夜趕到該農戶家做工作,第二天7點,農戶終於答應,8點,川嶺村集體光伏電站順利開工。

2017年,川嶺村24名五保戶,每人在光伏電站獲得分紅300元,與村集體一起建設電站的農戶戶均獲得收益3000元左右。

2014年,華同春帶領村民每年新建200畝茶園,將山腰上的荒崗逐步平整為高標準茶園。由於新建茶園頭3年沒有收益,他又引導農戶因地制宜套種了甜玉米、紫薯等農作物。套種的甜玉米在秋收後,結合秸稈禁燒項目將玉米秸稈全部還田,還解決了低溫下茶苗保溫問題。

“華主任為我提供茶苗、肥料,從村裡幫我借挖土機,我家幾乎沒花錢就開發了8.7畝茶園,建成後每年增收2萬元以上。”新建茶園的受益戶朱大義感觸地說。

包家鄉地處嶽西縣西北邊陲,屬大別山主峰區,山高嶺大,2013年以前,村裡還沒有一條通組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不便一直制約著本地的發展。

2014年,川嶺村“兩委”研究決定將大川嶺片通組道路硬化,經測算工程需投入資金120萬元,這對一個“空心村”而言是天文數字。“要想富,先修路,我先捐5000元。”在華同春帶領下,不到一個星期,群眾捐資25萬餘元,解決了修路初期資金問題。

“汛期要到了,跟山上住的村民提前打好招呼,特別是特困戶。”“光伏扶貧能解決特困戶的基本收入問題,得做好宣傳。”……攤開華同春的筆記本,每一頁都寫得密密麻麻,內容幾乎都與扶貧有關。

陳雲從手機裡翻出最近拍攝的一張照片,山澗下著小雨,雲霧給松柏批了一層 白紗,華同春沒有打傘,行走在2米寬的小道上。“這是村裡第二條水泥路,就快竣工了,部分路段水泥沒幹,華主任天天在路邊轉悠,生怕路被車輛軋壞。”

路的深處,600畝現代茶園已吐露新芽,高品質新茶承載著山裡人的希望,向著大別山腹地外延展;沿著新路,川嶺人去了又回,而華同春永遠“留”了下來,和那些飽含深情的山石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