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对喷群”莫名爆红 背后的精神发泄要不要管?

几乎一夜之间,微信群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狂欢和“流行”——互喷群,有的也叫对骂群。其这两天的火热程度甚至被看作“连个‘互喷群’都没有,你太OUT了”。

互喷群,群如其名,就是两方在微信群中根据某个主题进行吵架互喷、对骂。比如“世界杯对骂群”、“华为小米互喷群”、“iOS安卓互喷群”等等。群中可谓是“敌友不分,一片骂战”。

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些互喷、对骂群怎么来的,那么悄悄告诉你,这次的“狂欢”最初是因为“球”。

“对喷群”莫名爆红 背后的精神发泄要不要管?

还记得前几天的骑士对勇士的NBA总决赛吗?或许由于出乎意料的比赛结果,又或是赛中的“花边”新闻更引人热议等原因,引起了双方球迷的争论。接下来重点来了,不知道是哪位网友创建了“勇士骑士球迷互喷群”,给双方球迷创造了一个继续争论的平台。

别看是对骂群,也有群规,“不走程序,直接开骂”就是对骂群的规则。据一位被拉进群的篮球爱好者描述:“双方的球迷在不停对骂,是真的在骂,人数涨得飞快。我的状态是懵的,手机提示音响个不停。”于是他退群了。

“对喷群”莫名爆红 背后的精神发泄要不要管?

群中有些网友的嘴皮子超级6,甚至用B-box开战,因此也被围观群友截图后在网络上爆火。

“对喷群”莫名爆红 背后的精神发泄要不要管?

随后,“互喷狂欢”开始向各个领域延伸,一发不可收拾。各种以兴趣、地域、生活习惯、外貌、美食等为争吵话题的“对骂群”在微信中迅速流行开来。只要你被拉进任意一个互喷群,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拉进若干个互喷群,一时间你的微信会被各种互喷对骂群所占领。但如果你进群后一直不发言的话,也是有可能被踢出群的。

“对喷群”莫名爆红 背后的精神发泄要不要管?

各个互喷群也有不少说唱人才,比如到底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下面这个女生的freestyle真是让人佩服。

“对喷群”莫名爆红 背后的精神发泄要不要管?

此外,有些群名还是随时变化的。比如,一位网友加入了“南方VS北方互喷群”,怼着怼着最后变成了“专一VS花心对喷群”,同一拨人在群中再次开战。

加入这些互喷群的,有的是因为觉得好玩,有的是为了收集表情包,有的是为了学花式骂人,还有的是纯发泄,也有纯“吃瓜”围观的。但不要以为大家都是乐呵乐呵,的确是有部分人是真的在骂,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除了谩骂还有地域歧视,甚至色情、赌博等不良信息。

而对于一些对骂群中,言语不堪入目不说,更可怕的是群成员大多是学生和年轻人。一位自称重庆周润发的群友认为,“大多是学生吧,不好好读书年轻浮躁,我恼火的时候也挺想骂两句的,但是绝不能影响做事(工作)。”

“狂欢”总要落幕。对于这些突然冒出来的互喷群,微信出狠招——一经发现,封群处理。

“对喷群”莫名爆红 背后的精神发泄要不要管?

然而,互喷群刚开始整治,就出现了新的微信群——互夸群。

“对喷群”莫名爆红 背后的精神发泄要不要管?

“互喷对骂群”怎么那么火?

回到“互喷群”的正题上来,不难发现,互喷对骂这种行为在网络上时常出现。据虎嗅网介绍,互骂这一现象早在十年前就有了,当时流行的语音聊天室主要以地域骂为主。

在这次的“互喷狂欢”之前,“云对骂”多见的形式是在贴吧、社区、微博、弹幕等可以自由留言评论的平台,针对某一主题进行互喷,比如常见的为了各自的偶像而相互争吵;或是针对某件事开战的“键盘侠”。

就在前几天,新浪微博上也出现了类似的“对骂群”被举报,18个微博群遭到关闭。

“对喷群”莫名爆红 背后的精神发泄要不要管?

“互喷对骂群”为什么那么火呢?

首先,在这个群里,大家都互不相识。最多是和拉你进群的人认识。在这样一个不是面对面,又相互陌生的网络环境下,想怎么花式对骂都没有人管,更何况这还是一个专门对骂的群。

其次,满足了网友的猎奇心。一看到“对骂群”这三个字,可能就有人会想“怎么对骂?”“都骂些什么?”然后想要进群一探究竟,一试身手。再加上上文中提到的,互喷群中有的有些好玩的东西,比如用说唱的形式互喷等,都会引起网友的好奇。

“对喷群”莫名爆红 背后的精神发泄要不要管?

最后一点,或许也是最普遍的理由,为了发泄减压。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与熟识的人因为某个问题对骂,比如骑士VS勇士,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想想可能没有必要,导致自己的想法无处宣泄;又或者有些人和别人吵架时,还没张口,自己就先红了眼眶。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压力,这个互喷群,恰恰可以满足不少人发泄减压的需求。

一位“亲测”过对骂群的网友表示,“一开始我只知道骂人可以发泄,没想到被骂也有点刺激。我在每次被冒犯的时候感觉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心跳加速,脸也憋红了。如果对方骂的巧妙,我还想为他鼓掌。”

“对喷群”莫名爆红 背后的精神发泄要不要管?

网络发泄不等于没底线

网络互喷群,想怎么喷就怎么喷,也正是这样,有些对话毫无价值。如果把这些归咎于发泄减压和无聊,那你可能理解错了,无聊和发泄不等于没底线,网络也一样。

微信群,一个看起来私密的网络环境,别看建群轻而易举,解散毫无留恋,但也不是法外之地。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而因在微信群中被辱骂上升至现实约架,甚至杀人的事件也真实存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更包含网络文明。又何况如今触网年龄低龄化,没准在哪个对骂群里就有个小学生,谁都知道这种行为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所以互联网同样需要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群体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