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二戰日本是亞洲的坦克強國,到底有哪些坦克?

金雕623


圖注:97式中型坦克,由於性能可靠,整個戰爭期間共建造1250多輛,而且改型很多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日軍的裝甲部隊一直是世界上除蘇、法、英、德外的世界第五大裝甲部隊,屬於真正的“坦克強國”。二戰時期,日本的坦克主要有以下幾種。

89式中型坦克。89式中型坦克是日本自行研製的第一代國產坦克,其是在英國“維克斯”C型坦克的基礎上研製而來。該坦克於1929年設計定型,1931年正式生產,有甲乙兩個型號。其淨重12.1噸,戰鬥全重13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為一門90式57毫米火炮,輔助武器為兩挺6.5毫米91式機槍,最大時速24千米/小時。

92式輕型坦克。該坦克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為侵略中國專門研製的一種坦克,其於1933年正式列裝服役。該坦克重量較輕,裝甲薄弱,只有6毫米厚,裝備一挺13.2毫米重機槍,火力較為強大。92式輕型坦克自服役後,主要裝備騎兵旅團與日軍野戰師團的騎兵聯隊,用於戰場火力支援和對敵追擊任務。

94式超輕型坦克。94式坦克是日本在世界超輕型坦克浪潮之下研製的,其以英國“卡登·洛伊德”Ⅵ型超輕型坦克為基礎,吸取了92式輕型坦克的部分經驗,既保留了其速度快的優點,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防護力薄弱的缺陷。該型坦克極為小巧,長僅3.08米,寬1.62米,高1.62米,戰鬥全重僅3.45噸,是30年代以來世界上最輕的坦克之一,在戰場上被中國軍人戲稱為“小豆坦克”。其武器為一挺7.7毫米機槍,最大時速可達40千米/小時。94式超輕型坦克在戰場上主要用於指揮、聯絡、搜索、警戒等作戰任務。

95式輕型坦克。95式輕型坦克於1935年設計定型,該坦克自重6.7噸,戰鬥全重7.5噸,乘員3人(車長、駕駛員、機槍手),車長4.3米,車寬2.07米,車高2.28米,裝備1門94式37毫米坦克炮和2挺97式7.7毫米重機槍,火力和機動性都十分不錯。該型坦克在二戰時期,共生產了1250輛。

97式中型坦克。97式中型坦克長5.516米、寬2.33米、高2.23米,戰鬥全重15.3噸,乘員4人。其主要武器為1門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發射榴彈和穿甲彈,輔助武器為2挺97式7.7毫米重機槍。動力裝置採用1臺功率為125千瓦的12缸風冷柴油機,車輛最大速度38千米/小時,車體和炮塔均為鋼質裝甲,採用鉚接結構,厚度12~20毫米。

97式坦克由於性能可靠,因此不僅在戰場上大量使用,整個戰爭期間共建造1250多輛,而且改型很多。


兵工科技


二戰時期的亞洲戰場主要還是中日兩國在對扛而已,而當年身為農業國的中國其實還是有自己的裝甲部隊的,這就是民國第一個機械化師——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200師,師長是名將戴安瀾,裝備的是蘇制T-26坦克,並且在廣西南寧附近的的崑崙關和日本號稱鋼軍(自明治維新以來從未敗績)的第五師團面對面對扛,在這一場戰役當中200師的坦克參戰,最後打殘了第五師團,並全殲第五師團第21旅團,幹掉了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之後200師作為精銳出國入緬作戰,最後被英國人坑沒了,師長戴安瀾將軍也在翻越野人山回國時犧牲了。



而日本作為亞洲唯一一個工業軍事強國,日本在早期的坦克研發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世界上第一個將坦克發動機由汽油發動機換成柴油發動機的國家就是日本。主要的坦克還是在仿製法制雷諾並且結合英制維克斯C型坦克的技術上整出了自己的第一型國產坦克——89式坦克,之後在89式坦克的基礎上又研製出了97式坦克。除了這兩種稍微算正常的坦克以外其他所謂的輕坦“豆戰車”就不算入進來。

其實在1940年前我的坦克與同時期歐洲其他國家的坦克差距並沒有太大,只不過因為在在華缺乏裝甲壓力的日本基本放棄研發坦克,畢竟在中國的裝甲力量和反裝甲力量還是很少的,連裝甲車都能隨便欺負中國幹嘛還要用坦克呀?很費錢的,而陸軍又是很窮的。所以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美軍的裝甲力量和反裝甲力量,日軍才發現自己在幾年的時間裡就完全落後了歐美國家了。


在歐洲被虎式坦克狂虐的謝爾曼在亞洲戰場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謝爾曼背上是繳獲的日軍94式輕坦,已經不能算坦克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時期日本也是有不少自行研發的坦克裝甲車輛的,在戰爭早期其坦克裝甲兵器的技術水平和性能完全可以比肩歐美軍隊,甚至還要略勝一籌,但是由於理念,技術實力等問題,後來日軍的裝甲兵器迅速落後。

一戰中坦克開始出現,而日本軍方自然也開始了引進和研發工作,研發了一系列日式坦克。首先是中型坦克,八九式中戰車是日本自行生產的第一款坦克,性能在當時不算先進,但是對於中國戰場已經夠用。

後來又研發了九五式中戰車、九七式中戰車,這兩款坦克都是30年代晚期的中型坦克,整體性能和同期英國、德國、蘇聯、美國等國的中型坦克比並不落後。而在戰爭中後期,日本在作戰中開始意識到美國M4謝爾曼等中型坦克的強大,於是研發了三式中戰車、四式中戰車等中型坦克,但是性能全面低於同期的T34、M4等中型坦克,而且產量稀少沒有實戰使用。

然後就是輕型坦克、超輕型坦克。當時流行輕型坦克,而日本也推出了自己的一系列輕型坦克比如九二式輕戰車、九四式超輕型戰車等等,不過這些坦克火力薄弱防護脆弱,實際戰鬥力並不高。

重型坦克日本也是有的,比如九一式重戰車、九五式重戰車、O1超重型戰車等,但是無一例外都是數量稀少,幾乎沒有實戰記錄。


前沿陣地


說日本是亞洲坦克強國,倒也算是名副其實,畢竟整個亞洲有能力研發和生產的坦克只有日本,就像北洋艦隊在1885年是亞洲第一艦隊一樣,當時的整個亞洲就北洋艦隊自己有大型艦船,能不是亞洲最強艦隊麼?

日本的坦克在起步上其實並不晚於德國、美國、蘇聯這些坦克大國,且日本與蘇聯一樣,都是用英制的威克斯型坦克作為基礎,再在其基礎上修修改改,領悟坦克設計的原則,最終設計出自己的坦克。

日本的第一代坦克為八九式中型坦克,日本稱為“八九式中戰車”,這款坦克基於英國維克斯型坦克改進,吸收了法國雷諾FT17型坦克的經驗,在當時算是一款性能優秀的實驗坦克。它戰鬥全重12.7噸,乘員4人(駕駛員、機槍手、炮長和車長),最大速度2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140公里。主要武器為一門短管的57毫米炮和或37毫米炮,沒有裝備穿甲彈。主要防護性能為,正面17mm,側後15毫米,頂部10mm,底部5mm。

日本的第二代坦克則為92式輕型坦克和94式超輕型坦克。92式輕型坦克防護薄弱,正面能被7.92毫米的穿甲彈擊穿,主要武器則是2挺7.7毫米的機槍。至於94式超輕型坦克,綽號豆戰車,武器僅有1挺6.5毫米機槍或1挺7.7毫米機槍,至於防護,也就勉強擋擋步槍彈。

而日本的第三代坦克則為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日本95式坦克是日本最好的坦克之一,其主要武器為一門1門94式37毫米坦克炮。在防護方面,95式坦克則較為薄弱,裝甲最厚處僅有16毫米,就連美國的M2型12.7毫米高射機槍都擋不住。

至於97式坦克則是二戰日本最好的坦克,97式坦克主要武器為長管的57毫米坦克炮(相對89式坦克的短管57炮而言算長了),主要防護為,車體正面25毫米,炮塔25毫米,能夠有效防禦12.7毫米的反坦克槍,但是面對37毫米以上的反坦克炮則無能為力。


區域拒止


二戰日本確實是亞洲的坦克強國,因為亞洲除了日本就沒有能夠造坦克的國家了。日本的坦克發展史也是比較漫長的,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日本有哪些坦克吧!

94式豆戰車

由東京煤氣與電器工業公司生產與20世紀30年代開始製造生產。最開始裝備一架91式6.5mm機槍,後來改為兩架92式7.7mm機槍,成員為兩人,裝甲厚度僅僅只有幾毫米。從1934年開始生產到二戰結束,94式豆戰車一共生產了800多輛。

(94式豆戰車)


八九式中戰車

八九式中戰車也算是日本坦克的開山鼻祖了,這款坦克的設計是日本大阪兵工廠在吸收了法國的FT―17和維克斯輕型坦克的設計後,根據日本國情設計的,於1930年正式定型。最開始,這種坦克被稱為89式輕戰車,分配給日軍14師團第一戰車大隊使用。在解決使用中的問題過後,89式輕戰車強化了戰車的主要部位過後,增加到了11.5噸,因此也被叫做了八九式中戰車。八九式中戰車也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風冷柴油機的坦克,由此看出日本的坦克工業也有其閃光點。八九式中戰車,最開始安裝一門八九式37mm坦克炮和2挺7.7mm機槍,後來改為一門90式57mm坦克炮,成員為4人,使用了表面滲碳的鎳鉻鋼裝甲,正面裝甲17mm,側後裝甲為15mm。



九五式輕戰車

九五式輕戰車由三菱重工於1935年開始生產。開始叫做八九式輕戰車,後來投產過後改名為九五式輕戰車,戰鬥全重7.4噸,成員3人,裝備一門八九式37mm坦克炮和一挺7.7mm機槍,裝甲厚度為6至12mm。

(九五式輕戰車)


九五式重戰車

九五式重戰車是日軍唯一使用過一種重型坦克(雖然噸位只有僅僅30噸)。該坦克,是九一式重戰車的改進型號,由三菱重工設計製造。該坦克和蘇聯的t-28一樣,屬於多炮塔神教。該坦克準備一門九四式70mm戰車炮和一門九四式37mm坦克炮以及兩挺九一式6.5mm機槍,於1935年9月首次出現。成員5人,裝甲為22至67mm,總共生產了271輛。

(九五重戰車)

九八式輕戰車

九八式輕戰車同樣由三菱重工製造,由九五式輕戰車改進而來,將原來九五式輕戰車的九八式37mm坦克炮換成了一門百式37mm坦克炮。相比九五輕戰車改進了懸掛和引擎,增加了越野速度,裝甲厚度也加為6至16mm。

(九八式輕戰車)

九七式中戰車

九七中戰車是八九式中戰車的後繼型號,但是該坦克交給了三菱重工設計製造,於1936年首次出現。該坦克使用一門改進自八九式中戰車的90式57mm坦克炮的九七式57mm坦克炮和兩挺7.7mm機槍,重量也與八九式中戰車一樣。成員為4人,裝甲厚度為8至50mm,最厚處為炮盾。在後來,由於太平洋戰爭的戰況的變化,日軍給九七式更換了炮塔,改裝了一門一式47mm反坦克炮。該坦克一共生產了1500多輛。



一式炮戰車

一式炮戰車于于1941年中旬由日立公司設計製造完成,底盤沿用了九七中戰車的底盤。該坦克與德國的黃鼠狼坦克一樣,屬於敞篷型的。一式炮戰車分為兩種,一種是75mm版本的,一種是105mm的,分別裝備九零式75mm野戰炮和一式105mm榴彈炮。該坦克成員為5人,一共生產了124輛。

(一式炮戰車)

二式炮戰車

該坦克也由日立公司製造,跟一式炮戰車差不多,只是安裝了一門九四式75mm山炮,總共生產了30輛左右。

三式炮戰車

三式炮戰車也是也是一式炮戰車的後續產物,採用全封閉式設計,其他的跟一式炮戰車也差不多。



(三式炮戰車)

五式47mm炮戰車

五式47mm炮戰車於1945年由九五式輕戰車的底盤改造而來,採用一門一式47mm速射炮,成員為3人,裝甲為10至30mm。

一式中戰車

一式中戰車由九七式中戰車改造而來,相比於九七式中戰車加大了炮塔,加高了車體,並且增加了一名裝填手,正面裝甲也增加到了50mm。發動機也換成了三菱重工製造的百式發動機。該坦克一共生產了587輛。

(一式中戰車)

三式中戰車

三式中戰車是由一式中戰車改進而來,換裝了一門三式75mm坦克炮,該坦克成員5人,重18.8噸,總共生產了163輛。該坦克的出現讓日軍首次擁有了與盟軍的M4A1坦克正面對抗的能力。但是,面對,M4A2和M4A3仍然十分吃力。

(三式中戰車)

除此之外,日軍還有一號試驗車,九一式重戰車,五式一型反坦克殲擊車,二式輕戰車,三式輕戰車(一輛用上了九七式57mm坦克炮的九五輕戰車),四式輕戰車(把三式輕戰車的炮塔也換成了九七式坦克的炮塔),五式輕戰車,二式中戰車,四式中戰車,五式中戰車,百式重戰場,120噸型重戰車,四式重戰車,五式重戰車等等,這些坦克都是一些產量低,或者是實驗車的坦克。


卡扎拉


話說很多人覺得日本裝備在世界只能欺負東亞弱國,事實上從裝甲力量來說日本排在蘇,法,英,德之後而已。

沒有顯著戰例,只能說戰場不適合,畢竟中國戰場更多選擇了丘陵(平原迅速潰敗),東南亞又多雨林。下面我們結合問題看圖說話(感謝關注頭條號:白馬說)。

日本在實現過長之前,還是以引進為主,1918年後,日本先後引進馬克④型,惠比特坦克,雷諾FT坦克,威克斯c型,當然引進的大多作為院校訓練車用,沒有用於實戰。

雷諾FT坦克

下面談談自研的坦克,第一款八九式中戰車

在威克斯的基礎上,日本自己搞了一款戰車。。89型中型坦克(日本定名為‘八九式中戰車‘).有甲乙兩型,甲型裝汽油發動機,乙型為柴油發動機.甲型自1931年投產,數量很少,36年後生產的都是乙型.

八九式坦克參加了1938年的蘇日哈桑湖衝突和1939年的諾門坎衝突,在與蘇軍坦克的實戰中被證明存在諸多缺陷,是故很快被淘汰.

所以有了第二款,配合騎兵使用的騎兵坦克_九二式輕坦(裝甲車)

該坦克由石川島自動車製作所設計和開發,在日本皇紀2592年(1932年)正式裝備部隊,因此得名。乘員 3人 長度 3.95米 闊度 1.63米 高度 1.86米 重量 3.5噸,所以與其說是坦克不如說是裝甲車

再來說說賊萌的坦克“小豆輕坦”——九四式超輕型坦克

這是一款鬼子專用車

94式的主要設計功能不是作戰,因而其火力僅為一挺機槍,早期為91式6.5mm機槍,1937年後改為92式7.7mm機槍。94式通常會牽引一個用於運輸的拖車。而拖車還有專門用於化學戰的。撒毒拖車可噴灑含介子氣的製劑,而消毒車可噴灑漂白劑以中和芥子氣。

但這款坦克因為造價低廉,相反得到日本陸軍的青睞,從1934年到1937年總共生產了823輛。

好了,下一款九五式輕型坦克

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自重為6.7噸,戰鬥全重7.4噸,乘員3人(車長、駕駛員、機槍手),車長4.3米,車寬2.07米,車高2.28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瓏”。不過,95式輕型坦克的最大特點是採用柴油機為動力裝置。

最後來說說一款優秀的產品九七式中坦,中國的“功臣坦克”

這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它名為中型坦克,實際上戰鬥全重只有15噸,只相當於別國的輕型坦克。九七式坦克的總生產量為1500輛。這種坦克廣泛用於日本侵華戰爭,東南亞戰爭和太平洋島嶼的爭奪戰中。

1945年日本投降後,有300多輛97式坦克成了中國軍隊的戰利品。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就是繳獲的97式坦克。1945年12月1日,正是憑著這輛坦克成立了中國人民軍隊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坦克大隊。由於這輛坦克是由幾輛坦克拆拼而成,經常出現故障,人民解放軍的戰士們風趣地稱它為“老頭坦克”。雖然“老頭坦克”一身毛病,在人民軍隊手裡,它也立下了赫赫戰功。它先後參加了綏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錦州、打天津等戰鬥,獲得了“功臣號坦克”的榮譽稱號。1949年國慶大典時,它作為解放軍坦克方陣的首車,率先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最後說個結語吧,日本的主戰場在亞洲,而亞洲各國普遍缺乏重火力和反坦克火器,致使日軍認為自身坦克發展已經是極致了,放鬆了坦克的研發,最終出現斷代,在太平洋戰場上被美軍揍成了豬頭。

根據德國佬24建議,關於一二三四式做個補充說明。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小日本發現他們引以為傲的坦克在面對m3,m4時不堪一擊。於是採用放大尺寸,增加裝甲,提高火炮口徑等方法在九七的基礎上弄出了一式奇黑中型坦克,三式奇努中型,四式奇託中型,五式奇裡重型。。。大多就是樣品,基本沒有投入實戰就被投降了。


白馬說


這個問題是存心搞笑嗎?日本二戰坦克是世界上最爛的主戰坦克,沒有之一。諾門罕戰役遇到蘇聯坦克,基本就是廢材,坦克炮沒有貫穿力,坦克車沒有防禦力,沒有機動力,蘇聯俘獲了若干日本坦克,蘇聯坦克兵本來就是專挑小個兒,派最小的去觀察日本坦克內部,仍舊鑽不進去,日本坦克就是笑料,只能用來對付弱國的步兵和百姓。

矮小的鬼子兵站在二戰日本坦克前,是如何的雄偉!哈哈哈!


mimidustie


如果不把蘇聯算入亞洲在內的話,二戰初期日軍確實是坦克強國,除了各獨立的戰車聯隊外,還有編成師級規模的第一坦克師團,可以日本人學到了德國的編制,沒有學到人家閃電俠的思維。

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鬥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二戰的中後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面對美軍強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顯得不堪一擊,甚至美軍的重機槍的穿甲彈都能擊毀日軍坦克,完全成了活棺材。於是三式中型坦克於1943年開始研製,1944年研製成功,成為日本的最後一張“王牌”。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是三式中型坦克的基礎上繼續和發展。

  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後者才是能與敵方坦克作戰的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戰鬥全重只有18.8噸,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戰鬥全重卻達到了約30噸和約35噸。也就是說,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過,到了1945年初,日本已是“秋後的螞蚱”,四式坦克僅造出幾輛,五式坦克僅造出樣車,還未來得及在戰場上“露臉”,日本就戰敗投降了,因此,這兩種坦克就成為日軍手中未打出的“王牌”。

日軍的陸軍作戰思維其實一直停留在一戰的思維,以炮兵和步兵攻擊為主,戰車部隊只有在非常難以攻下的陣地才會使用,也是用於正面進攻,很少有德軍那樣集中坦克部隊一點上突入,然後大範圍的包圍敵人。

唯一一次的大規模使用坦克是在遠東和蘇聯的諾門坎戰役,日軍投入其唯一的第一坦克師,以對付蘇軍數量巨大的坦克師,然而日軍沒有集中該師的坦克,而是將坦克分散給步兵,所以面對蘇聯坦克集群的衝鋒損失慘重,不能集中有效火力以抵抗。

總得來說日本在亞洲只是有坦克而已,不論戰術還是坦克質量都難以同那個時期的美軍英軍相比,蘇聯德國就不用說了,那是坦克使用的巔峰著。

謝謝!


戰略論


八九式,九二式,九五式,九七式四款坦克,不得不說二戰時的日本窮兵黷武,海軍發展的很強,陸軍也是亞洲第一。但是,其陸軍裝甲兵簡直就是日本陸軍的恥辱,諾門坎戰場上,太平洋群島上,日本坦克的遺骸至今尤存。在太平洋戰場上,小日本的豆丁坦克因為裝甲太薄,經常被美軍的重機槍擊毀。其戰力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