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我要改革開放四十年」曹同章:數說1990年代初濱州地區十家承包制改革明星企業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進入惠民地區體改委工作。這個時候,全區第一輪承包結束,第二輪承包開始。在進行第二輪承包時,為了掌握情況,我把第一輪承包中出現的企業改革典型材料經整理後單獨存放,以供領導查閱。

此時,我問科長崔永高,能否將第一輪承包中出現的企業改革典型詳細向我介紹一下,以便於我開展工作。於是,崔科長向我詳細介紹了第一輪承包中湧現的改革典型。下面,我選取介紹其中的10個企業。

鄒平機械廠全縣第一個實行招標承包

該廠是1952年建廠的,1988年在全縣第一個實行了招標承包。1989年完成產值211.2萬元,比承包前的1987年增長了75%;銷售收入352.7萬元,增長了132%;實現利稅39.1萬元,增長了121%。該廠的主導產品是“春燕”牌5T—450和5TJ—50B型脫粒機。

這個廠的主要做法:深化改革和加強管理,在挖掘企業內部潛力上下功夫。在企業內部,以“廠內銀行”為中心,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二級核算制度,變原來單一的定額管理為工時、材料雙定額管理,實行了超額累進獎勵辦法,使職工的貢獻大小與物質利益相結合。

惠民地區燃料公司

不管什麼時候都把用戶當“上帝”

惠民地區燃料公司當時是擔負著全區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煤的計劃、分配、調撥運轉和供應的中型企業。1988年實行承包後,當年實現銷售額34.3萬元。1989年銷售額又上升到4936萬元,利潤170萬元,分別完成承包任務的140%和212.3%,比承包前的1987年分別增長1.3倍和2.4倍。

這個企業的做法:把經營重點放在努力開拓資源渠道上,把原料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大抓資源、保證供應上來;不管什麼時候都把用戶當“上帝”,狠抓優質服務,為用戶服務不分份內份外;當領導就要捨得吃虧,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後來,這個企業在改革中消失了。

濱州毛巾廠在培養和挖掘人才上下功夫

濱州市毛巾廠建於1976年,直到1983年還是一個僅有200名職工,年產值不足150萬元,利稅不足10萬元的小廠。1984年,濱州毛巾廠實行了承包經營責任制。改革給企業注入了活力。1989年與承包前的1983年比,職工人數增長了7倍,固定資產增長了20倍,生產能力提高了6倍,年產值達到3000萬元,提高了50倍,實現利稅500萬元,出口創匯300萬元,經濟效益翻了六番,並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

這個廠的主要做法:改革勞動制度,在培養和挖掘人才上下功夫;改革分配製度,逐步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克服短期行為,在增強企業後勁上下功夫。如今,這個廠已演化成了亞光集團,成為行業支柱企業。

濱州印染廠實行承包後主要可比指標均列全省21家大中型企業榜首

濱州印染廠是一家國有中型企業。曾是全省印染行業和工業企業中第一虧損大戶。1982年到1987年共虧損達84萬元。這個廠實行承包後,1989年實現利潤649萬元,比上年增長48%,主要可比指標均列全省21家大中型企業榜首。

這個廠的做法,主要是:讓職工在承包中唱主角,普遍實行廠內招標聘任制,使職工參與管理的願望變成現實;再者是進行內部分配製度改革,讓利益槓桿向奉獻者傾斜。這個廠承包制的推行,讓企業展開了騰飛的雙翼。如今,這個廠已實施股份制經營,成為著名的上市公司---華紡股份。

博興機械廠

以科技開發為龍頭,技術改造為重點

博興機械廠是1958年建廠的縣屬國有小型企業。1986年,全廠固定資產淨值僅有85萬元,產值不過百萬元,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企業頻臨倒閉。1987年,工廠實行了承包經營。

這個廠的做法:以承包機制為動力,制定了以科技開發為龍頭,技術改造為重點,配套管理為保證,統籌兼顧、優化經營為主要內容的發展戰略,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到1989年,在原材料、資金、能源緊張、市場疲軟情況下,仍保持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長的好勢頭,完成工業總產值750萬元,實現利稅180萬元,跨入全省同行業先進行列。

濱州市第一面粉廠把勁兒用在提高產品質量上

濱州市第一面粉廠是一個具有30多年曆史的中型綜合性麵粉加工企業。1988年,這個廠新的經營者中標承包後,堅持走質量—信譽—發展的路子,把勁兒用在提高產品質量上。1989年成為惠民地區糧食系統惟一產值過1000萬元,利潤過200萬元的企業,並躋身於省級先進企業行列。

他們的主要做法:強化質量意識,健全質保體系;提高職工技術素質,強化質量監督作用;依靠技術進步,提高產品檔次。

濱州化工廠把技術進步作為承包主要內容

濱州化工廠始建於1968年,是一個以石油化工為中心,氯鹼、煉油相配套,兼有發電和供氣業務的綜合性化工企業。主要產品有:燒鹼、鹽酸、液氯、平平加、破乳劑、汽油、柴油、瀝青等30多個品種,其中“幼芽”牌破乳劑API—7041和POI—2420獲評省優產品。

這個廠的改革做法: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經濟責任制,調動起全體職工的積極性;以包促管,以管保包,包管結合,夯實基礎;把技術進步作為承包的一項主要內容,不斷增強企業的發展後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開創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如今,這個廠已是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上市公司—濱州化工。

魯北化工總廠成為濱州第一個在滬上市企業

魯北化工總廠是一個在鹽鹼灘上創業的企業典型。在“旱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的環境裡,企業發揚“黃蓆棚”精神,艱苦創業,終於取得了鹽石膏、磷石膏、天然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三項試驗的成功,填補了國家的空白。1986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套萬噸磷銨生產裝置;1989年完成了配套3萬噸磷銨、4萬噸硫酸、6萬噸水泥的生產裝置,這項成果參加了國家10年重大科技成果展覽。這個廠1984年產值和利潤僅是120萬元和14萬元,1989年產值和利稅分別達到2000萬元和400多萬元。到1990年,這個廠已是有著13個分廠,職工1400名,固定資產7000萬元,生產20多種產品,年產值2000多萬元,創利稅400多萬元的中型企業。1996年,這個廠成立了“魯北化工”,成為我區在滬上市第一支股票。

惠民縣地毯廠

實現股份經營,風險共擔

惠民縣地毯廠是1955年建廠的縣屬集體企業,長期以來,這個廠產品單一,年產量僅達到設計能力的20%。到1987年,累計虧損49.2萬元,成為全縣“墜腳戶”。1988年初,惠民縣地毯廠實行承包經營,使這個長期陷入困境的企業煥發了生機,當年實現利稅55.3萬元,1989年實現利稅103萬元。

這個廠的主要做法是:實現了股份經營,風險共擔。他們把企業全部資產劃為聯社股、企業股和個人股,吸收個人資金達22萬元,佔股金總額的30%。企業資產有集體的一份,也有職工的一份,從而強化了職工的主人翁意識,把企業的整體命運與職工的個人利益,通過股份經營的形式連成一體。這個股份制形式,在當時還是比較早的。

陽信縣機械廠摸索出一套“控效、變量、認標”責任制

陽信縣機械廠是一個小型國有企業,承包前是一個資不抵債的空殼廠。1988年後,這個廠逐步摸索出一套“控效、變量、認標”責任制,使這個廠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1989年後,這個廠工業產值利稅分別比上年增長了61.4%和39.4%;而費用水平和綜合耗能率分別比上年降低了5.2%和68%,產品合格率比上年提高了30%以上,走上了良性循環和全面發展的道路。

如今,這10個企業中,有的存在,有的不在,有的還成為上市公司了。但無論怎麼說,我們不能忘了當年的改革功臣,如鄒平機械廠的高琦,惠民地區燃料公司的初玉明、濱州毛巾廠的王延平、濱州印染廠的張可信、博興機械廠的安家禹、濱州市第一面粉廠的丁希安、濱州化工廠的張忠正、惠民地毯廠的郝觀美和陽信機械廠的張希明等。他們,不愧為那個年代的改革功臣,是濱州人的驕傲。

(資料來源:1991年改革出版社《中國企業承包實踐(山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