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詹姆斯也阻擋不了歷史大潮,33歲的他又要轉型了?

詹姆斯也阻擋不了歷史大潮,33歲的他又要轉型了?

金州勇士橫掃克里夫蘭騎士隊,四年三冠,勒布朗成了他們的背景。

金州勇士四年裡第三個冠軍,第一次衛冕。

勒布朗成為——我沒記錯的話——NBA史上第四個遭遇兩次總決賽橫掃的球員——前三個是:魔術師、天勾和庫珀,總之,經歷過1983和1989總決賽的湖人三老。

這意思是: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溼鞋?走的總決賽多了,總會挨那麼兩下。

只是,勒布朗上次被橫掃,是十一年前了:那年杜蘭特還在德州大,庫裡則還在戴維森,那年科爾還在太陽當經理,利文斯頓還在恢復,伊戈達拉還是費城的小AI,大衛·韋斯特正要跟著保羅崛起,尼克·楊還跟阿里納斯關係微妙,鄧肯剛對勒布朗說:“未來是你的。”

杜蘭特連續兩年第三場摧毀了騎士的心神。上季第四場,騎士還能借主場之利爭一爭,今天沒法子了。

詹姆斯也阻擋不了歷史大潮,33歲的他又要轉型了?

上半場騎士進攻套路打得著實不壞,傳切流暢,勒夫前場籃板兇猛第一節就3個前板;JR史密斯突刺積極;勒布朗也很穩,全場都很穩,但騎士防不住勇士,尤其是庫裡:半場20分。

看比賽的人都明白,庫裡是奔著總決賽MVP去的——雖然最後還是歸了杜蘭特,畢竟第三場後,這局勢就奠定了。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個判斷?

庫裡第四節追加了幾發三分球,全場換防勒布朗時都很到位(繞前搶斷、造進攻犯規),但流露出他慾望的,是他上半場幾發果斷的投籃。

如果擱在其他單打手,比如哈登,比如德羅贊身上,那就是普通單打;但擱庫裡身上,那就明顯了:他想要總決賽MVP。

詹姆斯也阻擋不了歷史大潮,33歲的他又要轉型了?

這就是金州勇士的特別之處:

當他們的老大接管時,打法會明顯地不同起來。因為他們本來的打法,是一個如此團結的球隊。

杜蘭特今天打出生涯季後賽第一個三雙,一開場就從中線領防勒布朗,還送了3個帽。第二場就提過:當杜蘭特肯做小事而庫裡又投得進三分時,勇士無人可擋。

騎士不是沒想法子,但他們不夾擊庫裡,庫裡就自己投;他們夾擊庫裡,麥基就趁勢上籃;他們收縮弱側來強側施壓,伊戈達拉就投三分球:“你們真以為2015年總決賽MVP不投籃”?

——三年前此時,勇士贏後三場奪冠,伊戈達拉得到61分,射進9個三分球;那年常規賽,他場均8分而已。

在杜蘭特加入前,勇士並不是一支所謂巨星球隊。庫裡、克雷、格林、伊戈達拉們早就在了。2013年,馬刺就是越過庫裡、克雷、格林、巴恩斯、大衛·李和博古特進西部決賽,輸給勒布朗的。

在科爾上任之前,勇士全明星資歷最厚的是大衛·李——嗯,一個快被如今的勇士遺忘的男子。

2014-2018的勇士與先前的主要區別?庫裡與克雷依然是神射,區別在於格林的首發,以及庫裡的大量無球走位,於是勇士天下無敵的傳切打出來了。

另一個問題。

地球人都知道,當勇士祭出庫裡+克雷/伊戈達拉/杜蘭特/格林任何一個擋拆時,自動出一個機會。

即,庫裡擋拆的威力,可以不下哈登——實際上本季庫裡場均5.8個擋拆後攻擊每回合1.13分,哈登是每場10.2次每回合0.91分。

為什麼勇士不把這個套路,比如今天庫裡接管的套路,死打到底呢?

去年12月28日,NBC採訪時,庫裡自己也說過,“我確實想要更多持球……但球隊需要一個平衡,需要讓杜蘭特落位、讓克雷有投籃機會、讓格林持球,來讓戰術跑起來。”

科爾的說法是:“我希望球迷理解,好多人都問我幹嘛不讓庫裡擋拆,我想說,我們球隊的特別之處,就在於球隊的組織者太多了……所以突破分球傳球移動,每個人都融入其中。”

西部決賽,我們都看到了:當火箭逼到勇士只靠杜蘭特持球單打時,火箭簡直凌駕勇士之上;但當勇士跑傳切擋打起來時,他們就是所向無敵的。

詹姆斯也阻擋不了歷史大潮,33歲的他又要轉型了?

所謂團隊,並不是說說而已。

利文斯頓與伊戈達拉這兩個不太肯投籃、每場加起來場均12分5助攻,還要吃掉合計40分鐘出場時間的老將,為啥還能一年吃掉2200萬美元,而且勇士球迷甘之如飴?

因為勇士的體系讓他們變得有用。

所以杜蘭特可以在第三場的43分後,第四場拼命防守加傳球,簡直滿身都寫著“我要把總決賽MVP讓給庫裡”(未遂);

所以庫裡可以在2015-2016季曠古絕今的表現後,把球隊首席單打手的職責讓給杜蘭特;

所以克雷可以每場持球時間在首發裡排名第四甚至第五;所以利文斯頓與伊戈達拉的持球和穿插才顯得有用;

所以麥基和尼克·楊這種腦子經常短路的二楞青年也能戴戒指了。

詹姆斯也阻擋不了歷史大潮,33歲的他又要轉型了?

他們擁有兩個史上頂尖的持球攻擊手,卻打著史上最好的無球進攻。這聽起來很奇怪,但這就是勇士的特別之處。

沒有任何球隊能跟他們放開打傳切,進攻磅礴如火箭,也必須稍微捨己之長,跟勇士磨單挑磨半場,才拿到那3比2的領先。

說到底,依然是團隊的勝利。除了杜蘭特,勇士的其他諸將,都是慢慢在這套體系裡磨出來的。

如果用一個打遊戲的視角而言就是:勇士想讓誰刷數據就讓誰刷數據;但這背後,是嫻熟之極的操作,體現在場上,就是歷史僅見的傳切走位。

西部決賽到總決賽的變化,很明白了:當杜蘭特打得像個球星時,勇士很尷尬;當杜蘭特肯做小事融入球隊時,勇士所向無敵。

所以從結果而言,四年三奪冠會讓旁觀者覺得無趣;但從籃球技戰術角度而言,沒法子:

勇士依然打著當下最好的團隊籃球,只是他們恰好在團隊戰術打死時,有巨星出來接管而已——凱爾特人就缺這個。

火箭在第二、第四和第五場展現出了類似的團隊拼搏勁頭,尤其在防守端,但運氣與陣地戰套路,都還差著一點。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好未來的凱爾特人:史蒂文斯教練從一開始,就將一切賭在團隊套路之上。

詹姆斯也阻擋不了歷史大潮,33歲的他又要轉型了?

一個沒什麼趣味的數據:今天這場之前,勒布朗與杜蘭特季後賽對決13次,得分是424比424。今天之後,變成了447比444,杜蘭特少了3分,但他大概無所謂:他又拿了枚戒指。

他也成了繼喬丹、大夢、鯊魚、科比和勒布朗之後,又一個蟬聯總決賽MVP的人,感覺自然很棒。

勒布朗打出了NBA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季後賽。總決賽第一場51分更是可以名傳後世。但自從麥基上首發淹沒了特里斯坦之後,勒布朗後三場的破壞力也下去了。

今天他打得很合理,上半場竭力組織起了套路,但與以往一樣:騎士諸將已經習慣直接吃他喂到嘴裡的肉了。

實際上,勒布朗所在的球隊到最後,多少都會這樣:

——因為需要空間,所以長人逐漸轉為射手(波什、勒夫、弗萊甚至早年的大Z)。

——因為需要空間,球隊輕型化,所以沒有鎮場巨人(熱火的內線常年是哈斯勒姆和波什坐鎮,偶爾有個鳥人;騎士放走莫茲科夫後,唯一的穩定長人就是特里斯坦)。

——因為需要嫻熟,所以球隊需要老將,於是運動能力不太行。

——因為需要接應勒布朗的組織,需要一個弱側超級副攻手:然而韋德老,歐文走,托馬斯傷,今年就缺了這個。

——因為習慣依賴勒布朗了,於是大家的進攻慾望會慢慢退化,於是最後,看勒布朗吧。

於是勒布朗所在球隊的體系下,很少出產利文斯頓、伊戈達拉或德雷蒙·格林。他的模式根源,是1994-95年的大夢套路:攻防、創造、接管,全繫於一人。

所以成功時,會有2016年總決賽那種一個人領銜球隊所有數據的表現,以及類似於今年東部季後賽旅程這樣的不朽傳奇。

但,重新品味科爾那句話:

“我們球隊的特別之處,就在於球隊的組織者太多了。”

今天最後時刻勒布朗罰球時,即便比分已經糜爛,克里夫蘭人民依然高呼MVP。到他與全場所有球員擊掌下場後,MVP呼聲依然沒有結束。

比起八年前,這一場感人多了。無論是輸是贏,哪怕這真是他最後一個克里夫蘭主場,有這麼一場球,也已經夠夠的了。

詹姆斯也阻擋不了歷史大潮,33歲的他又要轉型了?

我覺得,比起夏天跟哪個球隊簽約,勒布朗更需要面對的,是這麼個問題:他2011年夏天轉型過一次,2014年夏天轉型過一次(還掉了體重),現在是不是再變一次?

過去四年他三次輸給勇士,如果加上2014年輸給馬刺,模式幾乎一樣:他個人所向無敵,但球隊遭遇一個橫掃、兩個1比4和一個2比4;

馬刺與勇士並沒有一個巨星足以壓倒他,只是都有一個無比團結的隊伍,都有多點進攻,以及聯盟最好的傳切。

2014年的馬刺和2015、2017、2018的勇士恰好都擁有聯盟裡最不黏球的傳切,都奪冠了……這應該不是偶然吧?

就像今年爵士靠傳切壓過威少爺的雷霆,凱爾特人靠團隊跨過東部最可怕的年輕怪物們(希臘怪物、恩比德和西蒙斯)一樣,勇士擊敗騎士,是又一次證明,這就是個多點攻擊整體傳切的時代。

勒布朗艱辛又偉大的季後賽旅程證明他個人的不朽能力,但多少已經算是逆天而行了:從籃球技戰術而言,勇士與凱爾特人多少代表著歷史的進程。

勒布朗已是聯盟中的長者,擁有聯盟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比賽大局觀以及籃球智商,他當然比我們都更明白,籃球運動在朝什麼方向進化。

所以說,比起與哪個球隊簽約,對他而言,更重要的課題是:是不是需要再轉型一下,以適應新的歷史進程?

畢竟,無論他是留在騎士,還是去到一支新的球隊,繼續按照這種打法,都不算省力。

而且我們也知道,以他的執行力,想轉型成什麼樣,真只是隨便換換訓練日程和飲食,就能變過來的。就看他樂不樂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