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李晓冰 “博士爷爷”原来是“老顽童”

李晓冰 “博士爷爷”原来是“老顽童”

李晓冰(右)与小朋友在一起

文 彭玉冰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读到杨万里这首诗,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当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共事多年的老朋友李晓冰。

李晓冰肤黑人随和。我女儿三岁那年,在我们仅有不到10平米的办公室被李晓冰用平时拖书报用的平板小车拖着,在狭小的空间转圈圈儿,腼腆的女儿快乐开心地叫他“小叔叔”,他开朗的性格特招孩子喜欢。

蓬头稚子学垂纶

李晓冰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儿童文学专业。198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领导到学校指名道姓要了他,令其担任《小喇叭》节目助理编辑。因为那时候的少儿部想要个男丁。这也成了李晓冰事隔多年依然怀揣感恩之心,坚守《小喇叭》岗位34年不挪窝,成为中央台为数不多名副其实“钉子户”的原动力。

刚进到《小喇叭》节目组的李晓冰,信心满怀地开始选材、改编、写稿,并尽其所学把稿子写得文采飞扬,那种兴奋和认真劲儿决不亚于中学生的作文考试。可一连数日,他的10多篇稿子一篇也没通过。看着被退回来的稿子上,《小喇叭》组长、主任们修改的字迹铺天盖地,单从字体和颜色上就能感到这稿子所经历程:红的,黑的,还有毛笔的;草体的,楷体的,甚至还有用代号的,非仔细阅读不能理清。看着冥思苦想出来的那些华丽词句、奇妙构思被毫不留情删掉,李晓冰第一次领悟到“大白话”对孩子们的意义。

从那以后,他静下心来查阅翻看《小喇叭》保留多年的历史稿本。那一篇篇好听的故事,那一首首上口的儿歌,没有丝毫华美语句和离奇内容,但展现在他脑海里的却是一幅幅优美的景象和诗一般的语言。他似乎明白了,给孩子们做节目,第一是要让他们听得懂,那些华丽的词藻远不及“白话”来得更直接,更通达;其次是要让他们理解所讲内容,那些远离他们生活的情节是无法让他们产生联想和想象的。李晓冰开始意识到,一个好的儿童广播节目,难就难在要降低自己的“水平”,以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去给他们编故事、讲故事,去跟他们交流,要学会写大白话。给孩子听的大白话最难写,不仅要浅显易懂,还要有一定思想内涵,也就是“白话”所说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李晓冰深思熟虑透了以后,一篇《老鹰飞走了》的稿件终于送审通过。这是一篇根据连环画改编的科普小童话,时长仅有两分四十秒。这也是李晓冰在《小喇叭》节目组展开写作翅膀的第一稿。

在那段日子里,李晓冰写了系列童话《小熊和他朋友们的故事》,以及四季散文,更多的是创作了一大批儿童广播剧。其中,以泰坦尼克号沉船为题材编写的儿童广播剧《难船》比电影《泰坦尼春号》早近两年播出,并获得当年中国广播剧奖儿童剧一等奖。16集系列广播短剧《皮克的故事》至今仍频频得到小听众的点播。童话剧《小乌鸦和它的妈妈》在录制时,四岁的小演员竟然入戏太深,被剧中人物感动得泣不成声,无法继续演播。最后在导演和其他演员以及录音师的帮助下,“小乌鸦”把同台扮演“坏狐狸”的大演员“痛”打一顿之后,才解了心头之恨。无故挨了顿“暴捶”的“坏狐狸”,正是著名的配音演员桂斌老师。

渐渐成为《小喇叭》节目主力编辑的李晓冰,前后几十年精心改编了30多部儿童广播剧;为收音机前的孩子们剪辑了七、八部适合儿童收听的电影录音;撰写改编了海量的童话故事。他的作品,两次荣获亚广联儿童广播节目大奖。

李晓冰 “博士爷爷”原来是“老顽童”

1990年代初的小喇叭组(后右二为李晓冰)

牧童欢喜骑黄牛

白羊座的李晓冰属牛。牛属相的他,性格中也带着牛的执拗劲儿。

上世纪80年代,在《小喇叭》工作,突破性别“奇”视是一个很重要的难关。这不仅要能够接受在采访时幼儿园的小朋友那种惊诧眼光和无意脱口而出的“阿……叔好!”(幸亏孩子们机灵,临时把阿姨的“姨”字改成了“叔”,给他留了半个面子),而且还要克服男性心理上的“大男人”障碍,学会把自己变成一个“长得老相”的孩子。李晓冰从第一次拿起话筒面对孩子不知道说什么,到采访时一小朋友因挤不到他跟前儿,急得直喊他“爸爸”——这功夫李晓冰耗费了5年时间。到现在,去幼儿园采访已成为李晓冰的一大乐趣,有时候坐在幼儿园洁净的地上给孩子们讲故事,故事刚讲到一半,就被孩子们叠罗汉似地压在下面当“大灰狼”打——因为他学大灰狼的声音太形像了……这之中那份“憋屈”的乐趣,只有他自己最能解。

说到李晓冰的执拗,1980年代的一天李晓冰去天津采访,一位小朋友给他讲喜欢去海边看海时说:(大意是)那海浪涌来的时候,浪花很美,像“一字模”一样。当时李晓冰没有听懂,更想不出那“一字模”是什么样的景象。之后10多年,一直琢磨这个“一字模”的他,突然有一天顿悟:原来“一字模”就是天津话的“胰子沫”(肥皂泡)啊!兴奋的他把这个想了10多年才参透的结果告诉我,电话中都能感受到他飞扬起的得意笑意。

爱孩子的人,多半也爱小动物。这些年,李晓冰除了采访孩子,还特喜欢“采访”动物。像狗熊猴子小老虎,羚牛山羊小花猫,甚至连他明知是孔雀却偏愿叫“凤凰”的飞禽也采访过。他说,动物是大自然里跟人类最为亲近的朋友。它们虽然不说人话,但句句都是真话!他和小听众都能听懂。

一次,李晓冰在哈尔滨街头,被路遇的一只萨摩耶犬给“强吻”了,正好被同事给抓拍下来。这让自认为有动物缘的他更加得意。

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采访李晓冰的过程中我问他,做了30多年《小喇叭》节目,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李晓冰偏头想了想,说:“失败,全是失败。从一开始不敢面对孩子,到后来采访紧张……”打开“失败”的话匣子,许许多多难忘的往事便涌上李晓冰心头。

最让他耿耿于怀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延安的一次采访。

那天,刚刚千辛万苦采录了一群爬到树上的男孩子大谈将来要当兵打日本鬼子的录音,忽然听到不远处一位四五岁的小姑娘,一边唱着“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一边拉着娘的手走上坡来。

这音响!这环境!这机遇!在李晓冰眼里,绝对千载难逢!

他立刻跟了过去……结果,树上那群男娃的录音被后面的音响覆盖了。悔得他呀,不行不行的!

可就在这时,一辆拖拉机载着一群唱着陕北民歌的孩子开过来,

哇!这音响!这环境!这机遇!真真也是千载难逢!李晓冰立刻打开录音机冲了过去……结果,唱歌谣小女孩的音响又被覆盖了。

每每说起这些,李晓冰镜片后的眼神依然是青色的!

李晓冰说,还有一次,1994年的7月,他与同事去甘肃山丹军马场——中国最大的军马场采访。一到马场,他就迫不及待要去看牧场上的马群,而且他心中计划的梦想,是一定要亲自采录一组“万马奔腾”的音响。但马场的干事告诉他,七月正是军马进山吃草的季节,大部分马群已经进入了祁连山,留下的也仅是一部分带着小马驹的马群。即便如此,李晓冰也仍不愿放弃采录马群的念头。于是在跟马场的干事研究多个方案之后,决定由干事去联络和组织附近游牧的三个马群,第二天中午集结到一个不大的山口前,合群冲过山口,造成“万马奔腾”的气势供他录制。

这天的李晓冰,兴奋得连夜检测着采访机(那时还使用MD5型盒式采访机),甚至每一个小的环节他都反复检查试录了多次。

第二天,李晓冰如约来到那个山口。举目一望,果然是个极好的录音地点:前面是一片开阔平坦的草地,正好把三个马群集中起来,并且还有一个理想的“助跑距离”。问题是,他要按照那位干事的要求,站在山口的中央迎着“万马”录音——这让他胆量和意志不由打了个寒蝉。他询问干事这些马“是否听话?”“是不是认生?”“会不会把他踩成肉酱?”得到放心答复后,他终于勇敢地站在了马群的必经之地。

十几分钟过去,沉闷的马蹄声开始震动大地,由远而近滚雷般迎面扑来。随着越来越近的蹄震声,李晓冰的心仿佛提升到了喉咙,并随着那三匹高大威武的头马出现,一起飞了出去。

那一刻,他的世界,无我,无声,无世界,也无了魂魄。

当意识完全回归脑海,他回身看到的,只是离他远去的几匹驱赶着小马驹的母马尾巴。好在,他毛发未损。因为军马,本身就是一群能够服从命令的“战士”。

然而,让他永生难忘的,不是那三群奔腾涌过的军马,而是他因为紧张,在采录音响的时候,竟有一个很小很小的db钮没有复位……

李晓冰 “博士爷爷”原来是“老顽童”

第一次获亚广联儿童节目奖员(2003年10月。后右二为李晓冰)

侧坐莓苔草映身

采访李晓冰的过程,欢快而有趣。他本身就是一个童心不灭的风趣之人。

在台内出版的一本内部刊物中他自书道:“话说在中央台有一糙老爷们儿,顶着一脑袋白头发,胡子拉碴不修边幅,踢足球爱喝酒,貌似民工乙,一把年纪了还不退休(注:长相与实际年龄不相符),一打听,却是个给孩子们做节目的编辑,私下里还号称‘博士爷爷’。其实,除了小听众知道《小喇叭》里有这么个老头儿以外,就连隔壁办公室的老王被来访的孩子们问及时,竟也是一头雾水,甚至还悄悄朝《小喇叭》办公室里张望,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博士爷爷’呀?我怎么没见过?呵呵,这就是本人——李晓冰。一个蔫不出溜儿的行里‘老炮儿’。”的确,“博士爷爷”的名头比李晓冰本名更响亮。

从1985年开始撰写“熊系列故事”的李晓冰,他的邮箱名也是用的“bear”(熊)。2011年在李晓冰还担任着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青少广播节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时,他一反社会上流行的“月亮姐姐”、“知心姐姐”等姐姐系,独创了仁慈和蔼可亲可敬的“博士爷爷”形象。他自编(一位小喇叭的老作者、科普作家石国勇是他的助手)自导自演播的“博士爷爷”,成了孩子们每天晚上8点睡前的知识宝库“掌门人”。

为了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科学知识,培养孩子探求真理的精神,李晓冰努力把每一期节目都做成经得起科学检验的精品。

“长颈鹿脖子为什么那么长?”“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区别?”“恐龙到底长的什么样?”李晓冰说,科学上有争议的东西,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能贸然告诉孩子。低龄低幼的孩子没有辨别能力,所以他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科学的解释,要尽可能避免错误的发生。

孩子们有问不完的问题,“博士爷爷”李晓冰有难不倒的答案。30多年专注于《小喇叭》节目的李晓冰,犹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孩童,把自己深深沉静在“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童话世界里,他甘做为孩子们放飞“梦想纸鸢”的和煦东风。

李晓冰 “博士爷爷”原来是“老顽童”李晓冰 “博士爷爷”原来是“老顽童”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