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關鍵時刻,“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是一個偽問題

關鍵時刻,“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是一個偽問題

2020年,德國,浮士德雕像

最近看了不少關於武漢人、湖北人在各地遭遇的報道,有的讓人倍感無奈,有的讓人潸然淚下。順帶的,許多人又在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對此,我想多說幾句。

倒回去二十年,我還參加過幾次辯論賽,“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是經常選擇的辯題。那時候,我還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這完全是個偽問題。而偽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要想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首先必須有個假設:所有人都有個共同的東西叫“人性”。否則,你可以拿一個善人舉例說“人性本善”,他可以拿個惡人舉例說“人性本惡”,誰也說服不了誰。

繼而,我們還必須假設,不但所有人有共同的“人性”,而且一個人在不同階段、不同場合,都有恆常不變的“人性”。否則,你也可以拿一個惡棍良心發現的例子說“人性本善”,一個好人惡意迸發的例子說“人性本惡”,誰也說服不了誰。

如果上面的假設不成立,則“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就無法討論。如果你認同這個結論,那麼問題就成了:如果沒有統一的人性,如何看待一樁樁的惡行,如何看待一筆筆的善舉?

我的答案是:我們只能具體來看待。我們必須要明確是非,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對惡行,應當斥責討伐,哪怕因為暫時的壓力不能批評,起碼也要保持心中的正義感,無論如何不要同流合汙;對善行,應當支持呵護,哪怕暫時有困難,也應當堅信善良的價值,保持希望。

順帶的,我想說,許多時候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去討論大詞,討論過於空洞的概念,因為這種討論沒有意義,不可能有結果。

如果一定要說“大象像個什麼東西”,因為這個問題本身沒有意義,所以是討論不出結果的,“大象像柱子”、“大象像扇子”這些判斷都沒有意義。把範圍縮小之後,“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耳朵像扇子”,這些結論就有價值了。

糊塗的人可能搞不清楚,但還有些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人,這就值得鄙夷了。

比如前段時間關於996的討論,某些網紅要故弄玄虛說“在勞動力市場上,資本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原因是““工人不上班,資本沒辦法強制工人上班”。

這論點有道理嗎?有道理,它就像說“大象耳朵像扇子”一樣準確。但這個結論成立嗎?不成立,因為“大象不像扇子”。

我們能看到的是,勞資矛盾是很複雜的一回事,形勢不同、時代不同,雙方的力量對比也不同,所以沒辦法拿出統一的結論。在勞動者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資本當然是強勢;但是在另一些情況下,資本又確實是弱勢——比如最近國家下發了關於延長假期的通知,確實有不少企業主遇到了困難,工資必須照發,而收入卻幾乎為零。

所以,簡單聲稱“資本一直是弱勢”,就是盲人摸象。但是,拿資本在裁員時候的強勢來論證目前資本“沒有遇到困難”所以“不值得同情”,這也是刻舟求劍。

再比如最近關於“發國難財”的爭論。“發國難財”當然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但站出來說“發國難財完全符合經濟學原理”,這當然也是很無知的。

沒錯,在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價格信號可以引導資源進行有效分配。但具體到國難財,是不是還需要徹底依賴市場?主管部門是應該一刀切完全摘乾淨,甩手在旁邊等著市場自己去配置,然後聲稱“這就是最佳結果”?還是可以有一些辦法進行干預和引導,提升資源分配的效率?如果是,到底應該在哪些情況下,用什麼方式干預和引導?我想,這些問題才是有良知、有學識的學者應當去研究和回答的。

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擺出驚世駭俗的觀點,其實不值得讚賞。認識到問題的複雜性,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結論,言之成理,這才是真功夫。

最後,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雖然這個問題爭不出結論,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起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應當是穩定的:你相信人性本善,就努力做個好人。既然是信念,就應當牢牢堅持,就應當持續去發善言、做善事,而不要被各種反例所動搖。

昨天我媽給我發了好幾條微信:“你的上一篇文章,有人給你留言說自己家在武漢,家裡人感染了,你怎麼不回呢?這種時候,起碼給別人一點安慰也好啊。”

我連忙說“是是是,我趕緊去回覆”,一邊心想:看,這就是“人性本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