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三四線的房子,別買了


三四線的房子,別買了

買房這事情在中國老百姓的心中一直都是一件“只賺不賠”的投資,買房投資的風潮興於一線城市,盛於二線城市,在三四線城市掀起了高潮。對於一個家庭或是個人來說,其實一二套房子就足夠了。那麼為什麼還要買很多房子,無非是為了以後的能升值,至於為什麼能升值,很多人並不想去弄明白。在很多人的心中認為,中國房價瘋漲了二十年,以後肯定還要繼續漲。這種慣性思考的行為可以理解,但是對於投資這樣的事情卻是不行的。

我們選擇去一個城市去投資,不管你有沒有去研究一個城市,但潛意識起碼會認為這個城市未來會越來越好,這樣房價才能繼續上漲。一個城市是否有發展的潛力,有很多維度可以去評判,比如說產業結構會不會升級、公共設施是否完善、教育醫療條件是否優越、城市治理水平如何等等。但是對於房價來說,一個最為關鍵的因素是要看這個城市是否呈現人口流入趨勢,並且這個人口流入會導致城市人口結構優化。

顯然,目前能夠呈現人口流入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之前有一份報告顯示,上海對高學歷和高淨值人群吸引力最強,深圳對人才的吸附能力最強;杭州、成都、重慶、長沙等二線城市人口淨流入強勁,成都、重慶都市圈特徵顯著。對於三四線城市對人才的吸附能力很弱,並且一直呈現勞動力外流的態勢,但房子卻還是一直不停的在建,供大於求的局面早已出現。客觀上說,泡沫已經很大。

去探討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我們也不得不去研究全國的整體趨勢,從整體的供求關係來看,2018年全國的人均居住面積就達到39平米,基本上整體供求平衡了。但我們又看到,即便是全國人均居住面積有這麼高,但是一二線城市的仍存在供不應求的局面,或是局部城市供應緊張的局面。這個結構性的不平衡說明三四線及以下的城市的供應早就過量,泡沫早已形成,風險很大。

推動房價上漲另一個因素是居民購買力。其實我們知道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的房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出務工人員回鄉買的。什麼意識,就是很大一部分去一二線城市打工,在大城市賺取工資,然後回家買房。這就形成一個容易迷惑人的現象,以為這個城市的收入是可以支撐房價的,實際上並非如此。但有一個現象我們也必須重視,外出務工人員回鄉買房的需求以及消耗的差不多,很多這類型的人在自己的老家都是二套以上的房子,老家農村一套,城鎮上一套,實際上那住的了這麼多的房子?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三四線城市房子還有一個不能買的重要原因。具有一定投資基礎知識的人應該知道,一項投資品的價值不僅僅是由我們對它的預期價值決定的,流動性也是覺得它的價值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房子的流動性怎麼看?簡單的看就是房子是否好賣。用數據來看就是可以去看這些城市的二手房的成交量,實際上都沒有什麼成交量,甚至有很多二線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都不活躍。買到房子都難賣不出去,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就砸在自己手中了。

三四線城市的房子,就不要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