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7篇SCI累計影響因子達49.637!直言成功源於導師的挫折式教育

在山東大學2019年學術之星答辯的時候,張閃閃是第一個到達現場抽籤的候選人,結果卻抽中了最後一號。“好像我每次大大小小的答辯都是抽中最後的籤。”張閃閃笑著說。

“壓軸”出場的她,在學術之星答辯的舞臺上,成為了那顆閃閃發光的新星。

7篇SCI累計影響因子達49.637!直言成功源於導師的挫折式教育

她就是張閃閃,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導師孫頔教授,碩士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曾獲評2017年度國家獎學金、山東大學優秀研究生,2017、2019年度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晨曦杯”傑出獎,2018年度山東大學研究生優秀學術成果獎三等獎,山東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致力於表面配體修飾的金銀簇的精準合成、單晶結構及性質研究,並取得創新性的科研成果。首次引入無機配體合成銀簇,開闢了無機配體構築銀簇的新策略(J. Am. Chem. Soc. 2019, 141, 4460);在超小金簇(Chem. Sci. 2018, 9, 1251)和近紅外區發光銀簇(Chem. Commun. 2018, 54, 11905)的合成研究方面也獲得突破。至今以第一作者在化學類二區以上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篇,累計影響因子達49.637。

其中一篇SCI發表在Chemical Science 上,孫頔教授為唯一的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為山東大學2015級的碩士研究生張閃閃、山東大學的實驗師馮磊博士和美國堪薩斯州大學的Senanayake, Ravithree D。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的孫頔課題組選用Au2(dppm)2Cl2作為前體,在還原劑的作用下製備了一種開口的Au13簇和一種心形的Au8簇。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大學青年學者計劃和山東大學科研經費的大力支持。

7篇SCI累計影響因子達49.637!直言成功源於導師的挫折式教育

課題組選用的Au2(dppm)2Cl2作為前體

01

我想做的研究

關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表面配體修飾的金銀納米團簇精準合成、單晶結構及性質研究,張閃閃形象地將金屬團簇比喻成一顆雞蛋,裡面的蛋黃作為模板,環繞在外面的金屬就像蛋清,最後是表面配體的蛋殼。

她目前的課題方向就是表面配體的選擇。表面配體的選擇對銀納米團簇的形成和結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要探究的基本科學問題是弄清團簇如何由原子、分子一步一步發展而成,以及隨著這種發展、團簇的結構和性質如何變化,當尺寸多大時,發展成宏觀固體。

因此必須從基礎研究開始,在學科的前沿佔據有利地勢,只有從原理上突破,才能在後期的應用上直接彎道超車,形成新技術。談及自己的研究歷程,她總結了這樣一段話:“開始是興奮,慢慢地經歷失望、挫敗,然後是希望、喜悅、壓力、進取。

剛進入實驗室的張閃閃十分興奮,對於一切充滿著好奇心。在老師的指導下,她很快培養出了一顆小單晶。但是,創新性、基礎性研究遠沒有如此簡單,張閃閃慢慢發現,這顆單晶的用處並不大,沒有足夠的研究價值。她感到失望和挫敗,壓力也隨之而來。

她在心裡想:“不行,我得做出點東西來。”於是張閃閃逐漸每天八點就到實驗室,十一點才伴著星月離開,星期天也不敢鬆懈,風雨無阻。回憶這段艱苦摸索的歷程,張閃閃淡淡笑著說:“星期天如果我不來,我這一天都心驚膽戰的,有一種罪惡感。”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閃閃逐漸看到了希望。一顆顆晶體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像一個個小生命一樣慢慢長成。終於,她感受到了這個晶體的與眾不同。經過和老師的研討交流,得知它很有研究的意義,張閃閃喜不自禁。

喜悅的同時,別的壓力也接踵而來:結構解析、性能測試、數據分析、文章撰寫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單晶需要在顯微鏡下快速取出才能保證其良好的質量,但作為新手的張閃閃總是不能保證速度。好不容易完美地取出後,後續步驟也讓她手足無措。在老師和師姐們不厭其煩的悉心指導下,張閃閃才慢慢地熟悉了科研的路子,碩士畢業時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4篇SCI論文。

7篇SCI累計影響因子達49.637!直言成功源於導師的挫折式教育

張閃閃說:“想要做好研究,就需要找到自己的興奮點,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2017年,張閃閃決定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她對研究的課題興趣越來越濃厚,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想要探究的未知領域也越來越多。

在經歷了上千次失敗實驗之後,張閃閃成功培養出國內外首例無機配體參與保護的銀納米團簇

,並且首次採用低溫溶劑熱的方法合成。數據整理好後,張閃閃的論文在2019年初被J. Am. Chem. Soc.接收。

工作發表後,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內外廣泛關注,Chemistry Views進行了專題新聞報道,Science以“A core-shell silver cluster”為題作亮點評述,文章被錄入ESI高被引論文,美國著名金屬團簇專家金榮超教授在ACS Materials Lett.上引用並高度評價了J. Am. Chem. Soc.所刊論文的研究工作。

得到國內外的認可,這給張閃閃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同時還意味著她要繼續努力,在這個方向作出一番成就。正是因為這是自己想做的研究,她不知疲憊,奮勇向前。

02

我想要的大學

張閃閃回憶,2015年三月末,春雨綿綿,準備研究生複試的她懷著激動忐忑的心情第一次走進山東大學中心校區,一路詢問找到了化學與化工學院,第一次見到了她未來的導師孫頔教授。

孫頔教授親切地詢問了她的大學生活,給她講述了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張閃閃對這一幕記憶猶新:“和孫老師簡單的交流讓我的心情稍微放鬆了一些,我感受到了孫老師對於科研的激情,這深深地感染了我。”

7篇SCI累計影響因子達49.637!直言成功源於導師的挫折式教育

第二天,張閃閃早早起來,又一次來到山大校園,迎著朝陽慢慢踱步,她看到了在操場晨練的師生,看到了在小樹林晨讀的同學。她不禁加入其中,在小樹林一角坐下複習筆試資料。

到小樹林來背書學習的同學越來越多,但是並不嘈雜,所有的人都在學習或者討論問題,她還看到一位老者在聚精會神地揹著英文單詞。這一幕銘刻在了她的腦海裡,現在說起此情此景她依舊動容:“學無止境的氛圍讓我非常興奮,這才是我想要的大學,我在人生轉折點做的最正確的選擇就是來到山東大學。”

03

我想成為的人

張閃閃是一個樂觀的人,實驗中遇到困難的挫敗感、被老師批評的難過情緒不會持續很久,一想到自己又能夠學到新東西、又有進步的空間,她心裡的陰霾很快會煙消雲散。讀博士二年級的她,除了做好手頭的事情,也有自己的未來展望——進高校繼續踏實做有價值的研究,併成為像孫頔教授這樣的“指路人”。

提起自己的導師,張閃閃不由得感嘆:“來到山大我幸運的就是遇到了自己的導師孫頔教授,他真的是一位很厲害的老師!孫教授對科研非常痴迷,研究時眼裡再也容不下其他的事物。他是嚴師益友,在實驗上對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是高要求、高標準,在生活中又特別幽默。”

7篇SCI累計影響因子達49.637!直言成功源於導師的挫折式教育

張閃閃(中) 和導師孫頔教授(右三)

回首和導師相處的這五年,都是他在不斷地指導實驗、修改文章。張閃閃時常被導師“吐糟”,要麼是數據不夠美觀、要麼是英文論文寫作能力亟待提升。

做事風格雷厲風行的孫頔教授,不論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學生非常嚴格。張閃閃笑稱:“我們經歷的都是挫折式教育。”挫折式教育下激發的是張閃閃無盡的潛力和無窮的熱愛,她更加積極主動、保質保量地完成科研任務,不論是做事還是做人,張閃閃都在老師身上學到了許多。

“做一個閃閃發光的人。”這既是她對自己姓名的詮釋,又是對未來人生的期望。生活中的張閃閃如眾多花樣年華的女孩一樣,喜歡欣賞電影,喜歡跑步,享受讀書的自由時光。

唯一讓她苦惱的是“讀了博士之後時間變得愈發緊張了”,不得不將自己的愛好暫且擱置,投入到日復一日的科研中。但是她心中很堅定,決心用實幹回饋國家和學校給予自己的榮譽,成長為更加優秀的“學術之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