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證券從業人員大縮水:去年6982人離開證券業,分析師數量不降反增

2019年,證券行業整體回暖的背景下,從業人員流動也相對穩定,“離場”的人員只佔少數。

證券業從業人員流動數據顯示,2019年,有6982人選擇離開證券業,但這一數字僅佔龐大證券從業人員基數的2.12%。

此外,從業人員的業內流動呈現了兩極分化趨勢,即人員流失幅度最大的業務線為證券經紀業務營銷,目前從業人員已不足千人,降幅為26.71%;

人員流入幅度最大的業務線則為證券投資諮詢業務(投資顧問),增幅達15.12%。

數據說明的真相,似乎與券商裁員的各種消息有所背離,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

從業人員總數32.88萬人

六成集中於上市券商

對於口含“金鑰匙”的證券行業,高收入、福利好、高端朋友圈等標籤讓無數人想要入場,作為場內人的從業人員,卻也在高強度、高密度的工作下想要離場。

證券從業人員大縮水:去年6982人離開證券業,分析師數量不降反增


券商本身也面臨著轉型壓力,從人員分佈來看,一般從業人員、證券經紀人和投資顧問是佔比最高的三類。

今年以來,行情持續低迷、監管有不小的調整、政策不斷變化,券商從業人數在總量上雖變動不大,但是在結構上,其實早已發生不為人知的嬗變。

其中,暗藏著機會,也不乏挑戰,每個局中人,或許都該思考執業路徑的選擇。

2019年有數據可比的121家證券公司從業人員總數為32.88萬人(包含券商及券商子公司,下同),較2018年減少6982人,由於基數龐大,降幅僅為2.12%。

其中,人員減少最多的則是證券經紀人、一般證券業務人員,分別減少8814人、6349人。

同時,人員流失幅度最大的業務線為證券經紀業務營銷,目前從業人員為921人,降幅26.71%;

人員流入幅度最大的業務線為證券投資諮詢業務(投資顧問),目前從業人員5.32萬人,增幅達15.12%。

雖說,一場牛市吃三年,但對於奮戰在一線的普通券業員工來說,這三年太過久遠,尋求新的職業崗位未必不是件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證券業強者恆強的態勢同樣適用於從業人員,統計發現,目前36家上市券商共有19.9萬人,佔121家券商從業人員的60.52%。

哪些崗位是金飯碗?

要怎麼才能保住?

人員的增減,反映的是崗位需求的變化,通過不同崗位的人員變動,我們大致可以猜測哪些崗位是受歡迎的,哪些是容易被淘汰的。

以下是券商從業人員最新變動情況:

證券從業人員大縮水:去年6982人離開證券業,分析師數量不降反增


  • 經紀人VS投顧——不止冰火兩重天

不難發現,投顧是當下比較吃香的崗位,年初至今,投顧人數增加了2943人,高居榜首,另外,分析師、保薦代表人、投資主辦人也都略有增加;

與此同時,經紀人境況最慘,年初至今,已經有4176位經紀人離開證券行業,一般從業人員也增加了1240人。

被“裁掉”的經紀人其實未必就是失業了,也可以嘗試轉型做投顧。

投顧的增長,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是由證券經紀人轉型而來,當然,通過職業考試、轉變服務內容,是必經的步驟。

而對於投資顧問來說,即便在當前是券商主要發展的人員,但要成為一名高收入的投資顧問(沒錯,就是年薪百萬那種),所需要付出的精力、時間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他們可能需要:

1)睡得少

一個好的投資顧問,是不會在晚上12點之前睡覺的,1點之前睡的也不多。別誤會,他們第二天也沒有資格在8點之後才起床。

2) 一直忙

白天,他們有太多客戶的事情、交易的事情、生態圈的事情要處理。

而從週五傍晚、到週日下午,他們大多還必須出席各類重要的社會活動和公開場合,這還不含陪伴家人的時間。

3)身兼數職

不少投資顧問,同時作為各類粉絲社團或公益組織的骨幹人物,需要承擔本職工作之外的重要職責,包括但不限於:

商學院搞社團的、打高爾夫的、跑馬拉松的、徒步穿戈壁的、耍跆拳道的、練瑜伽的、跳芭蕾的、舞劍道的、信佛的、健身的、讀詩的、公益教育的、和保護貓貓狗狗的……

4)不規律的飲食,還要及時充電

他們的飲食,基本都是在工作或社交的進度中完成,大多數人在晚上8點以後才吃晚餐,部分人甚至養成了沒有晚餐、只吃夜宵的習慣。

於是乎,正常情況下,晚10點或11點,他們回到家。

學習和研究,just begin。

可以發現,要成為一個高收入的投顧,除了要在業務能力上不斷打磨,精益求精外,休息時間少、飲食不規律似乎成為常態,加上為了維繫客戶投入的各種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光鮮之下,難言輕鬆。

  • 分析師——做好研究難,但光會研究已不夠

其他崗位如分析師、保薦代理人、投資主辦人,人數雖然有增加,但在當前的市場下,日子也未必舒服。

就分析師而言,今年年初至今,增加了267人,增幅為9.77%。

證券從業人員大縮水:去年6982人離開證券業,分析師數量不降反增


前些日子在金融圈刷屏的原華創證券首席分析師改行到證券證券做銷售的消息,恐怕大家都還記得。

外號兔皇的華創證券互聯網傳媒首席分析師李妍,在社交媒體表示:被迫過了生日,已經離開了從事4年的互聯網傳媒研究崗,去往浙商證券研究所,負責上海區域機構銷售工作。

這個事件之所以引起轟動,不僅關乎分析師的個人選擇,更有券商研究考核調整,對於分析師定位轉變的深層次背景。

而在券商內部,研究員不僅要認真做好研究,某種程度還要兼顧銷售,且已有券商正醞釀對研究員新的考核,主要是分倉收入。

因此,分析師這一類研究人員來說,要在賣方立足和生存,光有研究能力恐怕已經不夠了,怎麼服務好客戶、兼顧銷售,或許也需要花花心思了。

即便是光做好研究,就很不容易,據網上流傳的某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師的講話,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分析師,你需要三個條件:


1)超越門檻值

(兩個門檻:首先必須年輕,因為是吃青春飯的;其次是智商和知識儲備)

2)足夠的勤奮

3)要有天賦

1)對於門檻,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某一年xx證券招應屆生,一共招6個人。

收到超過1萬封簡歷,面對這一萬封簡歷,研究所和人力資源部幹一件事情,只看中國6所學校的:清華、北大、復旦、南大、交通大學、浙江大學。

其他的學校一概不看,上海財經都沒有。

然後國外的,有很多人回來,只看常青藤的,這是第一道坎。一頓篩選,還剩一千多封簡歷,然後繼續挑。

你可以想像,能進研究所的,能做做研究和分析崗位的人,他會需要跨越怎樣的門檻。

2)關於勤奮,需要到什麼程度呢,也有例子:  

有一個分析師,他是看零售行業的。

他大概用了3年到4年的時間做到了新財富前幾名。他很勤奮,勤奮到什麼程度呢?

整個商貿零售行業領域,任何一家公司出了公告,他都不會放過,全部都會有點評跟上。

勤奮到每一天你幾乎都看不到他閒著的時候。

他如果不是在寫報告就是在打電話,不是在打電話就是在去路演,永遠就在做這三件事的過程中。  

但是,即使這樣他依然沒有拿過新財富的第一名,或者是第二名。

為什麼?

因為前面有兩個比他更早的,現在差不多30多快40的人,但依然和他保持著同樣強度的工作。

前面的人跟你一樣勤奮,還比你有更長的工作經驗。你怎麼辦?沒辦法。

他說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這樣的力度直到有一天前面的人幹不動了,才有機會上去。

這就是一個事實,也是一個很客觀的狀態。  

3)對於天賦,想象一下:

在這個行業裡面,你面對的都是一群高智商、也都很努力的競爭者,大家獲取到的信息都是差不多的,做著同樣的研究,那麼,要怎麼脫穎而出呢?

你要做差異化,要做出亮點,而這光靠努力恐怕不夠,是需要天賦的,你得能靈光乍現,得創造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 保薦代表人——風光之下也有眼淚

所謂保薦代表人,就是指準備上市的公司和證監會之間的中介,相當於這家企業的代表,負責向證監會作擔保推薦企業上市。  

從人數來看,年初至今也是增加的,新增保代165人,增幅為4.73%。

證券從業人員大縮水:去年6982人離開證券業,分析師數量不降反增

要說風光,投行一向被以為是券商的高端部門,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其實並不假。

其中,保薦代表人更是明珠上的明珠,被冠以金領的稱號,拿著百萬年薪、住著五星酒店,當著空中飛人……

而要想成為一名保薦代表人大體來講需要四步:

1.券商投行從業三年以上;  

2.已通過保薦代表人勝任能力考試;  

3.所簽字項目成功過會、發行;  

4.證監會備案-成功註冊成保薦代表人。

聽上去很簡單,是不是?

但實際上每一條都能過濾掉大批的人選。

以能力考試為例,2018年共舉行了四次,通過率如下:5月2.55%,7月7.22%,10月6.53%,11月10.84%。

一場保薦人考試相當於加強版註冊會計師考試+刪節版司法考試+證監會規則揣摩+基礎知識大雜燴。  

當上了保代之外,為了項目,保代們的日子也並不會好過,幾乎就是日夜加班、準備材料,到處奔波調查,身體狀況其實並不會好到哪去。

早在2012年8月,國信證券一位保薦代表人就因為心臟病突發猝死,年僅33歲。

其同事就透露,此人正常作息是2點睡9點起。

證券從業人員大縮水:去年6982人離開證券業,分析師數量不降反增

更為嚴峻的是,今年以來,IPO過會的上市公司明顯下降,粥少了,僧(保代)還變多了,面臨的肯定是不夠吃的局面,即便能吃到,競爭得有多慘烈,也是可想而知。  

看來,即便是金領,這碗飯也不好吃。

  • 一般從業人員

最後,來看一看券商從業中,人數最為龐大的一個群體,也就是一般證券從業人員,按照前中後臺的劃分,這部分人員應該大體上是這麼個構成(有些人員跟上述分析師、保代等有重疊,請自行剔除):

1)前臺部門

主要負責營銷,為公司創造價值,包括投資銀行部、銷售部、交易部等。

銷售部門一向是前臺部門的核心,這部分人員的專業要求相對較低,他們在前期肯定是需要不斷的拉客戶,做業績。

在積累一定的客戶之後,銷售人也可以逐步考慮轉型,從原始的拉客戶向客戶服務和分析轉型。

當然,一定的證券專業知識和對市場的分析能力是必要條件。

2)中臺部門

主要負責分析宏觀市場環境和內部資源情況,制定各項業務發展政策和策略,例如風險管理部門和研究部門(各家券商有所不同,僅供參考)。

中臺部門中,風險管理部(也有的稱風險控制部)非常重要,權力很大,需要量化分析的背景和建模能力,一般要求最好是金融工程或者數學專業的學生(聽著就很厲害,感覺不用擔心失業)。

研究部門的話,主要就是上面提過的分析師,但這裡補充一下,他們需要具備的能力,比如較強的數理分析能力、信息蒐集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熟練運用各類數量工具和模型,具備一定量化分析能力(然而,再強調一下,分析師也要懂銷售了!!!)

3)後臺部門

主要以支持證券公司運行為主要任務,設有財務、人力資源、IT部、內部審計、清算託管等部門。

當然,這些部門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要求就相對低一些(銷售同),這也就是為什麼一般證券從業人員為什麼這麼多的原因。

當然,這些人員想要轉型或者晉升,首先肯定需要更多的瞭解券商的業務內容、然後就按照常規的職級發展往上走,比如從普通員工到主管、主管道經理,以此類推。

對於一般從業人員來說,有的是證券公司特有的部門,有的是在所有公司都有的設置的部門。

特有部門而言,當然有特定的門檻才能進入,但有門檻不意味著不可替代,一定的危機意識和持續的努力是需要的;

對於在一般部門而言,如果所在崗位可替代性較強,就更值得警惕,尤其在整個行業的寒冬之下。

當然,實在不行,其他公司也有同樣的崗位可以容納(可以稍顯安慰)。

綜合來看,券商自身容納了數量龐大的員工,不同崗位之間還是有轉型的機會和可能。

這個崗位不好做,努把力換個崗位換個方向,是可行的,未必一定要離開券商行業。

當然,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都是必須的。

*本文綜合自:券商中國、證券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