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二十五,磨豆腐”魏各莊村一上午賣光300斤豆腐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 “二十五,磨豆腐”,傳統民諺裡到了臘月二十五這一天,需要“家家磨豆腐”。為何這一天要吃豆腐?有說法稱在古代或是饑荒年代,肉類並不是所有老百姓都吃得上的,而質地溫潤的豆腐可以作為替代。而在當下,講究的老人們更願取豆腐的諧音“頭福”,吃豆腐就是為了在辭舊迎新之際圖一個好彩頭。新京報記者瞭解到,在豐臺區王佐鎮魏各莊村的村集體農莊,今日準備的豆腐比往常要多上一倍多,僅僅是一個早上加上中午,近300斤豆腐就被搶購一空,而這樣的“節奏”會一直持續到農曆年底。

“二十五,磨豆腐”魏各庄村一上午卖光300斤豆腐

只需半天,魏各莊村的近300斤豆腐已經售罄。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與即使在陽光充足也只有幾度的戶外不同,在魏各莊村的崇德農莊的豆腐操作間裡,這裡永遠瀰漫著騰騰的熱氣和豆香。在農莊中做豆腐的是本村的兩名年輕師傅,他們告訴記者,擱在平日,每日豆腐的生產量總在一百二三十斤左右,“一部分在農莊銷售,另一部分在附近的菜市場,從上午到中午,每天都供不應求,臘月二十五這天就更忙了。”

在農莊,師傅們雖然年輕,但依然擁有成熟老練的製作技藝。每天天還沒亮,頭天就泡在水裡的黃豆已經變得膨脹、鬆軟,師傅們要將其磨成豆漿,去掉豆渣後還需放置進高壓蒸汽機中,“我們一般會燒到105度,然後再用紗網過濾一遍,多次過濾會使豆腐更加細膩,這一步之後就可以用滷水點了。”

“二十五,磨豆腐”魏各庄村一上午卖光300斤豆腐

村裡的師傅說,滷水必須慢慢倒入豆漿中,才能保證豆腐的細膩。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煮開後的豆漿中的蛋白質,只有藉助滷水才能“抱團”成為固體的豆花。師傅提到這一步最講究“慢工出細活”,滷水需要慢慢注入,再配以勺子慢慢攪拌,才能做出均勻細緻的嫩豆花。

“下一步需要將豆花放入模具中,一塊完整的豆腐需要被壓制兩次,一次為了壓出多餘水分,另一次則是為了固定出完整緊實的形狀,這次所用的時間也就更長些。”師傅提到,豆腐的老嫩程度多數情況下就取決於壓制的時間。

“二十五,磨豆腐”魏各庄村一上午卖光300斤豆腐

倒入模具中的豆花需要壓制兩次才能成型。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鮮嫩的豆腐做好後,在揭開紗網布的一瞬間,會讓人覺得豆腐的體態更像是雞蛋羹,在隨著紗網布的剝離拉扯,整塊豆腐也會出現輕微的晃動,更顯出整塊白色固體的噴香Q彈。

“二十五,磨豆腐”魏各庄村一上午卖光300斤豆腐

被壓制後,豆腐出鍋時好似雞蛋羹。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一整鍋豆腐的重量往往在三十來斤左右,在端出操作間前,一整塊豆腐會在師傅們的刀尖下被均勻分劃為12塊。師傅向記者提到,豆腐品質的優劣好壞,下刀之後也能見分曉,“好豆腐的刀面會非常細緻光滑,放入嘴裡,會覺得豆腐溫潤,似是要化開。而質量差一些的豆腐表面則很粗糙,吃進嘴裡也感覺會有渣滓。”

“二十五,磨豆腐”魏各庄村一上午卖光300斤豆腐

被壓制成型的豆腐取出時,還帶著騰騰熱氣。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崇德農莊餐廳負責人王姐告訴記者,在往日農莊每日只做三四鍋豆腐,而在年前,隨著節前民俗的講究,和村民需求的增多,往往一日要做上九鍋,每天總量約將近300斤,這樣的“節奏”會一直持續到農曆年底。王姐說,農莊的豆腐雖然都是“上午製作,以供全天”,但每日幾乎過不了中午,豆腐就全部售罄,“今天也是一樣,中午前,近300斤的豆腐就已經賣完了。”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