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歷史上有哪些不接受敵人投降的事件?

韋金俠


戰爭史上出現過很多不接受敵方投降的戰例。一般來講,大都是因為戰鬥力強於對方,或佔據道義制高點等而不接受敵人的投降。最終,不接受投降的軍隊往往是勝利的一方,可也有意料之外的結局。


◆瞭解對方,劉帥不接受楊森投降。


解放戰爭時,劉、鄧率領二野進入湘西作戰,川軍中有個叫楊森的將領知道後害怕被二野消滅,不想與劉鄧大軍作戰,就給劉伯承、鄧小平拍了封電報,請求歸順。二野司令部接收到電報後就立即向劉、鄧作了彙報,劉伯承元帥聽完電報內容後果決地說,“千萬不能要這些人,別理他!你們做起義工作,不要找這些人!”


隨後,重慶解放時,這個楊森的一部分軍隊被解放軍圍困了。楊森就又派出使者與劉、鄧商談起義事宜,並要求說,如果起義歸順了,請允許他們把私有財產(搜刮到的民脂民膏)運出大陸。劉伯承聽說後被氣得哭不得笑不得,直截了當地轉告訴楊森,“有多少槍繳多少槍,就是繳械,別的不談。”楊森絕望了,人財兩得的事情既然不好辦,只好如喪家犬似的逃到了臺灣。



劉伯承元帥為什麼要兩拒楊森的投降呢?箇中是有些原因的。


話說護國戰爭時期,蔡鍔擊敗川軍,俘虜了擁護袁世凱的楊森。時任護國軍旅長的朱德與楊森是中學同學,還是義結金蘭的兄弟。為此就在蔡鍔將軍就要槍斃楊森時,為他求情,救了他一命。


後來的北伐時期,朱德率軍進入了四川,勸說楊森加入國民軍,楊森感於救命之恩立即表示同意。但是,當朱德離開後,楊森立即倒戈,毫不猶豫地站到了吳佩孚的大旗下。朱德為此非常氣憤,終於認清了他的嘴臉,知道了他是個什麼東西。這些事情,劉伯承元帥也是知曉的。


1926年,劉伯承、楊闇公(中國共產黨四川黨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楊尚昆和楊白冰的兄長)在順慶瀘州組織領導民眾起義時,被四川的大軍閥劉湘瘋狂鎮壓。那時的楊森,剛開始表示擁護、支持劉伯承、楊闇公在順慶瀘州組織領導起義。但是,當劉伯承、楊闇公組織領導的起義不順利、遇到危險時,卻不聞不問、聽之任之,更沒有想法設法地予以救助,因而導致楊闇公被捕遇害。


楊森,就是這樣一個朝三暮四,既無信仰,又無道義;見利就上,遇禍便躲,極端唯利是圖、毫無信用可言的痞子軍閥!這樣的人收之何用?



◆佔據優勢,英軍不接受意軍投降。在二戰時期的北非戰場上,英國曾和德、意軍隊有過多次交鋒,意大利的軍隊還曾想投降英國軍隊,但被英軍拒絕了。拒絕的結果有點始料不及。


戰爭中的意大利軍隊有時讓人感到很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只要遭遇到一點困難、挫折,就會首先想到舉白旗投降。


1941年11月,北非戰場進入到了第四個階段。此階段的戰爭以英軍進攻為主,英國的對手主要是意大利軍隊。


戰鬥打響後,意大利軍隊在英軍的進攻下,只是象徵性地抵抗了一下,就主動開始與英軍接觸、商談投降的事宜。而當時的英軍受戰事順利(在兩個月的戰鬥中推進了近800公里),連連告捷的影響,很有點瞧不上意大利軍隊。更何況當時的英軍,不論裝備水平還是士的數量,都佔有一定的優勢。於是,英國軍隊就很不在意意大利軍隊的要求,不但拒絕了意大利軍隊的請降要求,而且殺害了意大利軍隊前來溝通、協商停火、投降的人員。



此時,實力強勁,佔有很大優勢的英軍拒絕意大利軍隊的謀和,好像也能說得過去。可是,被拒絕投降後的意大利軍隊受不了了,他們感受到了侮辱,為此異常氣憤,於是選擇主動進攻。他們向英國軍隊發起了勇猛的進攻,其裝甲師瞄準了英國的22裝甲旅,歇斯底里般的打擊,導致英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大敗而去。


這是歷史上因不接受敵人投降而被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的一個罕見的戰例。



◆為了英雄,蘇軍不接受德軍“332團”投降。


二戰中的1941年11月29日,德國陸軍第197步兵師332團,絞死了後來被追認為“蘇聯英雄”的卓婭·科斯莫傑米揚斯卡婭。斯大林為此非常憤怒,簽發命令:蘇聯紅軍、紅海軍、游擊隊員們絕對不允許接受殺害卓婭的德軍第197步兵師第332團任何官兵的投降,不準接受投降!


這樣的不接受投降的軍令,不是一個簡單的軍令,它提振、鼓舞士氣,能凝聚、整合力量的強心劑,以此號召、引領軍隊勇猛進擊,將會獲取更大戰果!


——戰機稍縱即逝,戰局變幻莫測,如何取捨,確實需要一定的戰略戰術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