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從小到大被父母否定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有出息,對此你怎麼看?

農在天涯


從下到大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很難有出息,如果你說的“出息”是事業上的成功,這很難講。因為事業成功有個人才能的因素、時代、機遇甚至是運氣成分。但是如果是指對自我的客觀認知的發展,將會有很多負面影響。

首先,孩子對父母全然的信任和愛,讓孩子很難懷疑自己父母的說法和做法。你說他好,他覺得好;你說他壞,他覺得壞。所以當父母否定孩子的想法、意見,甚至是他的這個人的時候,孩子一般不會去想是不是父母錯了,而是直接認為“我不值得被愛,我沒用,我沒價值”。如果長期的生活在不被肯定和重視的環境裡,他的言行、甚至心智也會朝自我否定的方向發展。人對一致性和確定性的追求,讓他朝父母指定的方向走。陽光灑在哪裡,哪裡就生機勃勃;我們關注孩子哪裡,哪裡就熠熠生輝。

其次,我想父母不會無緣無故的否定自己孩子,可能是想激勵孩子。孩子小小的腦袋不理解成人世界拐彎抹角的激勵。當你想讓他,直接告訴他爸爸媽媽想讓你好,及怎麼個好法。只有孩子感覺好了,才能做的好。我們大人不也是一樣嗎?

再次,父母也需要學習如何是為孩子好,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私慾”。“孩子好,我以後有靠山”、“孩子好,我有面子”、“孩子好就是我的成功。”如果我們把孩子看成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一部分,不能據為己有,想幹嘛就幹嘛。就會對他有一份尊重。孩子對愛的需求很高,也很敏感,父母的否定會讓他們覺得失去了愛。對他們來說,那真是要命的事。有時候,熊孩子的熊行為其實是在向我們發求救信號,他的痛苦甚於你的。

我有個親戚就是用否定和打壓的方式養他的孩子。孩子已經十歲多了,還尿到自己的身上,看了很多醫生都說沒問題。醫生建議說去看心理醫生。可是家人不去,說他就是欠揍。他的叛逆、歇斯底里讓我看著,很心疼。小時候,無法反抗;年齡大一點了,可是處理情緒能力和心智還沒有成熟,所以選擇激勵的反抗。如果扒開反抗和叛逆的背後看看他的內心,會發現他需要的只不過是來自父母的愛、理解和尊重。

當我讀到《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那本書上的塔拉,如何在高壓的父親和幾乎與世隔絕的世界中生長,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覺察到父親的愛和父親的錯時,她醒悟了。“父母愛我們,可父母不會愛;父母總想做對,可父母也會做錯。”在那個瘋狂的摩門教家裡,幸好她得到了來自一個哥哥的支持,雖然只有一丁點兒的支持,她做到了活自己、找自我。當她成了劍橋的博士生後,她還是痛苦但是她已找到了面對的勇氣和方式。可是,有幾個孩子能保持覺察呢?

請父母用孩子能覺察的方式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感覺好才能做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