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寒溼體質做艾灸,多長時間做一次最好?

任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現在大多數人都屬於寒溼體質,寒溼體質最適合的就是做艾灸。因為艾為地之火,最能補充陽氣,祛除寒溼。

做艾灸需要長期做,開始做時最好是灸五休一,即連續灸五天後可以停一天,連續一個月後正常寒溼會有較大改善。後期每半個月做一次艾灸即可。當然,也要根據寒溼程度來做調整,如果年齡比較輕,寒溼程度不深,可以適當延長間隔時間,如果年齡比較大,寒溼程度比較深,可以適當增加艾灸頻率。可以結合自身身體表現和舌象等判斷。

另外注意艾灸要從淺入深,切莫一次貪多,一次灸2-3對穴位即可,可以選擇不同穴位交叉艾灸,注意配穴合理,並注意飲食規律,作息規律,否則一邊艾灸一邊不停地增加體內寒溼,那艾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大象愛養生


寒溼體質最好每天都做一次艾灸,並長期堅持!

寒溼體質是身體內部陰氣過剩,導致陰陽失調所致。具體表現:內臟下垂,對營養物質消化和吸收功能減弱,以至身體對熱量吸收減少,身體呈寒性。不常喝水不會覺得口渴,常覺得精神虛弱且容易疲勞,臉色蒼白、唇色淡,怕冷、怕吹風、手腳冰冷,喜歡喝熱飲、吃熱食、常腹瀉、常小便且顏色淡,月經常遲來,血塊多,舌頭顏色為淡紅色。

當寒溼侵入人體之後,就會造成經絡淤堵,直接影響微循環和新陳代謝效率,並會對機體的各個臟器造成慢性損傷,導致免疫力下降,誘發各類慢性疾病,如三高、糖尿病、冠心病、各類腸胃疾病等問題都會因此出現,身體患癌的風險也因此大大增加。據調查數據顯示,近半數的癌症患者,都屬於寒溼體質,因此對於寒溼一定不能掉意輕心。

艾草依賴自身獨特的基因,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濾除紫蘭光線,並將遠近紅外等有益光譜群組,儲存在化學鍵上,通過艾灸時的生物質熱分解,還原釋放出來,並通過與人體紅外譜序的同頻共振,發揮獨特的整體性的醫療保健作用。因此自古就有“灸承天火”和“先有灸,後有醫”的傳說。

也有人將太陽稱為“天陽”,艾草稱為“地陽”,艾灸的目的則是補充“人陽”。並進而藉助三者之間幾乎完全同頻的光熱輻射諧振,形成太陽、艾草和人體之間的“太陽能輻射能量守恆”,提供了一種機理頗為特殊的綠色太陽能生態療法。由此可見,艾灸的本質就是綠色的太陽能療法,溫經通絡,祛除寒溼的作用一流,而且安全可靠,只要方法正確,長期堅持也是有益無害,因此,艾灸歷來都被作為最為有效的補陽活血,溫經散寒,祛溼散瘀,提升和維持正氣的根本大法,古今中外的許多長壽醫者皆是獲益於長期堅持艾灸。

宋·竇材所著《扁鵲心書》雲: “真陽元氣虛則人病,真陽元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兩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餘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遂得老年健康。”這真是關於艾灸需要長期堅持的最好例證。

很多朋友關心寒溼體質具體艾灸什麼穴位比較合適。其實每個寒溼體質的人症狀表現會有不同,因此,需要選擇的穴位也會不同,所謂“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就是這個道理。總體來說可選大椎、中脘、神闕、關元、命門、足三里、湧泉以及局部的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體哪裡感覺寒涼,這些部位就應該是施灸的穴位),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個整體的調整,提高正氣,補氣血。每天或者隔天艾灸,儘量在上午完成,每天選擇3-4個穴位,交替施灸。

除了艾灸以外,還可以配合晚上堅持用艾葉泡腳,泡腳之後別忘了按揉湧泉穴,以引火歸元,避免艾灸之後上火。腳是陰血的大本營,三條陰經都彙集於此: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腎生血、肝藏血、脾統血,晚上泡腳不僅解除疲勞,具有一定的助眠作用,而且具有補血良好的活血補血作用。

另外推薦一種更加簡便易行整體艾灸解決方案,那就是可以選擇禪熙灸。禪熙灸是源於唐代孫思邈早課專用的坐禪艾灸融合方法。最初藥王自用,後因長孫皇后難產,藥王出手救助後,為了幫助過度虧虛的長孫皇后產後儘快恢復,而將禪熙灸推薦給其應用。此後成為古老宮廷專用的產後艾灸調理方法,尤其適用於女性的產後虛弱時的快速補陽逐寒以及整體養生調理。禪熙灸同時選擇大椎、命門、神闕、會陰,四穴同灸,禪灸合一,直接通暢任督二脈,改善心身靈狀態,對於寒溼體質的調理,特別是持之以恆具有事半而功倍的作用。


作者小傳:吳周強,中醫藥研究員,高級健康管理師。薈聚48年生物醫藥全崗位工作經驗,專注生命健康,聚焦創新創意。原創分享健康乾貨,敬請大家點贊、關注,評論必回覆!


老吳艾國潮


做艾灸我是自已做的艾絨自已做成艾條自已灸,我退有風溼關節炎,一般早晚備各一次,一次20到30分鐘。堅持10多天效果還是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