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母親的鄉愁

母親的鄉愁



●張會能(四川)





母親的鄉愁


我今年48歲,母親在27歲時生的我,她已年逾古稀。

母親是農村人,來自川西老家縣份(如今已撤縣建市了)的丘陵地區封江咀。嫁給父親,雖然由丘陵到了平壩,但都屬生產隊建制,也算是門當戶對。“農業苦,農村窮,農民難”,這是當年父母的口頭禪,以至於砸鍋賣鐵、節衣縮食、東湊西借,他們都要供自己的三個兒女讀書,跳出農門。我們哥姐弟三人也算爭氣,或當年考上,或復讀考上,終於都進了大學,最晚於1992年辦理了戶口遷移和糧油轉移,成為憑糧票吃飯的城裡人。因為這,父母在老家的名望相當高,都說這兩口子不錯,辛苦勞累,培養出了三個大學生。

我們讀完大學,先後在城裡立業安家。時光荏苒中,父母漸衰漸老。1995年,父親因病,溘然長辭。母親拗不過哥嫂的請求,隨他們到了城裡生活,同時幫忙照看只有三歲的孫女。

母親雖然到了城裡,但老家的房屋,她時不時要回去看看。看看門鎖被破壞沒有、農具還在不在、抽水的鋼管井還能不能出水、房前屋後的竹木是不是該砍伐修整了……再與鄰居同鄉聊聊,說說話。她不聽勸,人家都說你的兒女都跳出農門吃居民飯了,你也跟著享福去了,老房子裡的東西該處理就處理,老房子就可以不要啦。她不,堅持留著。自己那份近一畝的承包責任田,她始終惦記並交由侄子做著,也不收任何回報。好幾分田的家庭自留地,她專門交待堂弟一家代為耕種,且反覆指出邊溝界壟的所在。她還常常在我們面前感嘆:“假如你們老漢兒(川西方言:父親)不死,我才不出來跟到你們。老兩口種點田,喂點豬和雞,多自在!”

可是,後來在不斷的城鄉往返中,母親漸漸增添著感傷。她常在我們面前提到,老家村子裡的人口越來越少,離世的同齡老鄉一天天增多,年輕人或上學或當兵或打工外出,村裡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田地荒廢了,夜晚林子裡也不熱鬧了,逢場天趕場也沒以前人山人海、高聲叫賣的盛況了……看著她感傷,我們無言以對。

單位不同於農村,哥嫂提醒母親少與別人東家長西家短地擺談說事,不能養豬雞,進出要關門,說話要小聲,垃圾要袋裝,衣被外敞晾曬要守望,食材要放冰箱,地板要經常拖,等等等等,母親訕訕地答應,卻總是忘記。哥嫂拿她沒辦法,常在我們面前提起這些。

2015年,哥哥因病去世,母親搬過來與我們同住,從縣城到了省城。

我們小區在省城四環以內,春節不允許燃放煙花爆竹。母親說,冷冷清清的,不習慣。離老家的距離更遠了,親戚朋友來的人也漸漸減了,經常來看她的舅舅舅媽來的次數也少了,母親常常唸叨,若有所失。

小區沒她認識和熟悉的人,她常呆在家裡,以電視為伴。天長日久,在一同買菜的路上,她認識了我同事的母親袁婆婆。袁婆婆在小區周邊的空地上開荒種植了蔬菜和莊稼,母親常去袁婆婆的地塊上幫忙,回家來精神十足,話語明顯增多:今天種了什麼菜,明天該採摘什麼菜,袁婆婆澆水、施肥技術如何如何,袁婆婆今天送了什麼菜給我家,明天什麼時候再去幫袁婆婆……

據說老家將開展城鄉一體化,而且已有好多年了。母親不斷地接到老家來的電話,多次回老家交身份證或戶口簿,看著工作組丈量地基、老屋,等待工作組評估、確權和頒證。母親常常坐在客廳沙發上,展望和感嘆:政府該怎樣規劃老家的房屋呢?哪些鄰居親朋會選擇自建呢?我該選自建還是選統歸呢?選自建,我跟誰做鄰居好呢?……遺憾的是,老家的城鄉一體化,到現在都還沒有實現,成為母親的一塊心病。前不久,老家來親戚說,工業區建設將規劃到我們那兒,將會有拆遷,母親眼神為之一亮。

又是一年七月半,母親再念燒袱紙。燒袱紙,是我們老家中元節祭祖的習俗。每年農曆七月十二到七月十五,每家每戶都要擺出祭祖的傢什,刀頭、水果、菸酒供品,挑最美最好的拿出來,放在堂屋神龕下的方桌或條凳上,層層堆放好,再將用白紙認真封好正面用毛筆左邊寫了“天運××年七月十×日火化”、中間寫了“故××考×公(母)諱××老大人收用”、右邊寫了“今當中元化帛之期俱袱××封”、右下角署上按輩分排行的祭祖人名字、背面用毛筆在正中寫了大大的“號”字的袱紙一封一封碼好放在旁邊。一般是當天中午(有的也會安排在晚上),全家人像過節一樣聚攏,先祭祖,後聚餐。晚上,全家人在庭院中間或溝邊、河邊,先點上香燭,然後以柴草坐墊,袱紙置上,中留空格,引火而燃。熊熊成勢時,大家跪拜,作揖磕頭祭奠。有的還會說上幾句,與祖先對話,或祝福亡祖在那邊生活康安或祈求亡祖顯靈保佑。灰燼成堆後,大家才離去。母親已經離鄉多年,雖然我們也勸她現在政府倡導移風易俗,可以用鮮花祭祖來替代,但母親就是不聽,每年她都要督促我們按此俗行事。作為新一代公民,有時我們直接拒絕,母親不免因此落淚,悵然若失。

母親命運多舛,歷經艱辛磨難。自小爹孃死得早,早嫁的大姐,養育兒女自顧無暇,哪還管得了身後的妹弟。於是,母親拖著兩個弟弟,艱難成長。後來實在無能為力,寄養一個弟弟出去。20歲那年,由大她10多歲、已嫁到平壩為人妻的輩份上的侄女作媒介紹嫁給我父親,生養了我們哥姐弟三個。艱難拖扯大子女,幸福在望,卻又中年喪夫,老年喪子。

聽老家的堂奶奶說,母親年輕時應該是很漂亮的。清秀的臉,梳著麻花辮子,結於身後,挑擔揚場時,盪漾在風中,遠遠看去,很美!而今,母親剪成了短髮,額前花白,一臉瘦削,看著讓人心疼。

幾十年過去了,歲月的深沉,凝結出母親眉蹙間那抹濃濃的煙雲。沉沉暮靄中,看著母親踽踽前行,我竭力尋找哪裡能寄放下母親那揮之不去的鄉愁?!

又或我,常言道,母親在哪,家就在哪!母親所在,就是家鄉。母親的鄉愁都無處寄放,我又怎麼辦呢?!


母親的鄉愁

張會能,中學教師。熱愛生活,用心記錄,積極寫作。

母親的鄉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