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扶貧視角】莒縣嶠山鎮: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故人昔日闖關東,身背煎餅卷大蔥”。大煎餅,這個家常百姓的主食,如今鋪就了嶠山鎮東徐家村百姓的致富路。

【扶貧視角】莒縣嶠山鎮: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扶貧視角】莒縣嶠山鎮: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作為莒縣57個省級貧困村之一的嶠山鎮徐家村,2016年,在鎮政府的扶持下建成了煎餅加工車間,成立了地瓜產業的合作社。據合作社的負責人張德淑介紹,為保證原材料品質優良,徐家村地瓜種植都是採用無公害種植,因種植地點位於山區,在山泉水的灌溉下,地瓜的口感也更加甘甜。經過驗收合格後的地瓜就這樣一袋袋搬進了合作社,把地瓜處理浸泡,磨成膠狀糖稀。經過一晚上的沉澱,次日的凌晨五點半,合作社的大姐們就會趕來店裡,將地瓜裡的糖分全部過濾出來。將已經篩濾到發白的地瓜放進桶內。糊鏊子呈三足鼎立的形狀,瓦盆中舀出一勺漿液倒在鏊子上,經火燙熨後,發出如流水擊打東西的“滂淜”之聲。用一個小扇形竹刮子,運用手腕的力量將竹刮子和這麵糊攤成一個圓圓的薄餅。漿液像螞蟻一樣在鏊盤上爬行,顏色變成黃白色,等薄餅微微成型,趁著這時的熱鏊,手一翻一覆,很快就能做出幾十甚至上百個煎餅來。做成後的嶠山地瓜煎餅薄脆之餘不失厚實的香氣。

【扶貧視角】莒縣嶠山鎮: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徐家村的地瓜合作社

合作社內全部員工都來自當地村民,以留守婦女和貧困戶為主。手藝精做法熟的老大姐一個人一天就能製作出28斤,到了地瓜的成熟期,鏊子上全部上滿人。切割清洗、上機粉碎、糊渣沉澱、過濾控水......看似一張薄薄的煎餅卻要經過無數道工序才能成型。柴草燃燒的噼啪聲和地瓜糊在鰲板上的滑動聲,讓整個合作社更多了幾分煙火氣。

【扶貧視角】莒縣嶠山鎮: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收購來的優良地瓜

【扶貧視角】莒縣嶠山鎮: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地瓜清洗切塊後進行研磨粉碎

【扶貧視角】莒縣嶠山鎮: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隔著屏幕都能聞到煎餅的脆香

【扶貧視角】莒縣嶠山鎮: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如今,市派莒縣嶠山鄉村振興服務隊來到了徐家村,幫助合作社找銷路,帶貨銷售,配合如今的電商產品鏈幹得是熱火朝天。把村民組織起來成立了合作社,帶領村裡的閒置勞動力一起攤煎餅以此來增加收入。帶著這樣的初心,村幹部們“勁兒往一處使”,把合作社發展的有聲有色。經過多年來不懈的努力,合作社生產的煎餅從產量不斷增加,並且遠銷到周圍其他地市,很多的外地遊客慕名而購,成了合作社的回頭客。

“來了徐家村以後,我們和合作社的大姐們配合得相當好。她們用心幹活,我們賣力宣傳。這不,我們得空了也會幫鄉親們來乾乾活。別看這煎餅小小一張,其實是整個團隊的努力成果啊。”來自市派莒縣嶠山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張良潔介紹說。

【扶貧視角】莒縣嶠山鎮: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扶貧視角】莒縣嶠山鎮: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扶貧視角】莒縣嶠山鎮: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嶠山鎮徐家村利用合作社的形式,帶領廣大村民擴大地瓜的種植面積,實現了煎餅的產業深加工,幫助村民成功脫貧致富。一張煎餅攤出了嶠山鎮徐家村的致富路,更攤出了徐家村鄉村產業的美好明天!

來源 | 大眾網·日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