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退掉20萬元訂單,旅遊公司老闆帶員工玩轉社交新零售

本報訊 2020年春節前後的這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成為何濤(化名)創業6年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他是杭州一家旅遊公司的老闆,受此次疫情的影響,年前公司超過20萬元的春節長線遊訂單全部退單,年後“團建”業務停擺,“開單”無望。

“擁有2萬名員工的西貝也就能支撐3個月,像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情況更加嚴峻。”2月3日,何濤在起朋友圈裡一篇《寫給身邊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

在這封“信”發出的前一天,何濤下載一個做品牌特賣的App——貝倉,希望在公司原有青年結伴旅行和團建業務按下暫定鍵之後,試試社交新零售,帶動員工嘗試通過靈活就業,尋找新的收入來源。

疫情之下,靈活就業成“穩就業“新途徑

事實上,不僅僅是何濤,在本職工作和收入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情況下,靈活就業成為許多人的選擇。

不僅如此,國家也積極鼓勵人們開展多種形式的靈活就業。

近期召開的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提到“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時,便指出要“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

前不久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支持企業適應群眾線上消費需求增加靈活就業崗位”。

從“共享員工”到在線兼職、雲客服,再到美團新增20萬個靈活就業崗位的“春歸計劃”,疫情持續期間,靈活就業成為“穩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貝貝集團旗下多個具有“社交”屬性的平臺,為數百萬會員提供“分享賺錢”的靈活就業崗位,大量會員通過貝店、貝倉等平臺,有了新的收入來源。

帶員工“靈活就業“,一月賺4萬

以何濤為例。2月2日開始,他嘗試依託品牌特賣平臺貝倉,在自己的社交圈進行貨品銷售。“剛開始自己也不太懂,每天都是官方推什麼我就賣什麼,素材和文案都是平臺製作好的,我就在朋友圈和群裡發一發。”何濤說。

“我們會首先通過大數據初步遴選一些商品,然後再結合各個社群的銷售數據和實際需求,進行精準推送。讓數據和技術幫助剛入門的‘小白’迅速成長。“貝倉總經理姜瑩瑩介紹道。

有了平臺的數據加持,何濤很快就入門了,“試水第一天我就賣了4500元的貨,我自己也很意外。“對此,何濤充滿了驚喜。

而且,慢慢地,何濤自己也摸索出了一些“門路”,“在適合的群裡賣貨效果更好。曾經我在我們小區的團購群裡,一天賣出了70多箱餅。”何濤介紹到。

自己摸索出了一些門路後,何濤開始帶著員工和身邊的朋友一起做。“我看到想做的員工和朋友多了,就拉了群,也建立了自己的社群。”何濤表示。

建立社群后,何濤便將他管理公司的經驗搬到了線上。如結合社群成員的不同需求和優勢,何濤進行了分工,並安排了值班表。值班的社群成員負責蒐集大家賣貨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經驗就大家一起分享,有問題就共同想辦法解決,“社群內部解決不了的,就找平臺溝通解決。“何濤說。

就這樣,短短一個月,整個社群的銷售額就接近50萬元,何濤個人的收入也超過了4萬元。

線下超市開業難,線上生意不停歇

無獨有偶,開小超市的陳芳(化名)一家,受疫情影響也比較大,“眼看著快出正月了,店裡還沒開門,家人都很著急,但是也沒辦法。”對此,陳芳充滿了無奈。

好在,從2019年3月開始,陳芳就在朋友的介紹下,做起了社交新零售,“當時聽朋友介紹,貝店的會員買東西便宜挺多的,有些東西比我們自己線下進貨還划算,也能在店裡賣,我就下載註冊了會員。”陳芳說。

疫情期間,物流稍微恢復之後,陳芳在貝店上的生意就“開張”了。“大年初幾,物流稍微恢復了一些,我就開始賣貝店的貨了。而且對於像我這樣的實體店批發業務,貝店會主動幫我們溝通供應商儘快發貨,物流也更快一些。”陳芳說。

這樣一個月下來,陳芳也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比一般上班族的收入還多一些,夠一家人的開銷了。”

在貝店和貝倉,像何濤和陳芳這樣的靈活就業人員還有很多。

事實上,不僅僅是這兩家平臺,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髮展,多元化的靈活就業正在成為新增就業的新生力量,各種類型的數字經濟平臺則會成為提供靈活就業崗位的主力軍。而這些,則構成了中國經濟應對疫情的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