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酷派訴小米專利侵權:輸贏之外的反思與價值

日前,酷派訴小米專利侵權一案成為了業內關注的焦點。一方的酷派據理力爭,另一方的小米則以“專利流氓”之名希望酷派的專利成為無效訴訟。其實作為業內的我們(包括訴訟雙方)更希望能夠藉此跳出小我的輸贏之外,去更多關注由此引發的對於中國過往和當下知識產權保護的反思和價值。

酷派訴小米專利侵權:輸贏之外的反思與價值

眾所周知,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新技術革命的到來,世界知識產權制度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特別是近些年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或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和運用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專利的重要性日益凸現。畢竟,專利仍是衡量一個企業或產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標準。

對於企業而言,擁有一定數量的專利既可以有效保護自身在行業中的競爭,遏制對手,又可以利用專利(例如交叉授權)獲利並作為再創新的基礎。可見專利的意義(代表創新)和作用(發展自己、遏制對手)不可小覷。

例如在2010~2012年間,蘋果以專利戰的形式先後3次起訴HTC,最終逼迫當時在Android陣營表現尚佳的HTC與其進行專利交叉授權,此舉令HTC元氣大傷,雖然不能完全說HTC今天的隕落是因為專利戰造成,但HTC在專利領域的空白確實給自己造成了後患。而被微軟併購後的新諾基亞(NSN),由於其積累有相當多的專利,據稱僅通過專利授權就可以很好地生存和發展。有鑑於此,專利的運作和利用始終是國外巨頭重要的策略。

產業發展證明,當市場戰沒有突破口的時候,專利往往就會成為巨頭間進行市場博弈的重要工具。當年蘋果、三星、谷歌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挑起的專利戰火就是如此。而專利戰背後,恰恰就是創新之爭。也是由於此,及早的專利佈局也就成為了科技巨頭的重要戰略。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發佈的《世界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報告(2014-2015)》,報告認為,隨著智能手機領域競爭日益加劇,專利糾紛及專利訴訟數量顯著攀升,我國智能手機產業,尤其目前亟待出海的中國手機企業將面臨著嚴峻的專利風險。實際上上述的風險已經開始成為現實,此前小米進軍印度市場因專利糾紛遭遇的手機暫時被禁售就是明證。

由此看,對國際上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趨勢和中國在開放條件下面臨的知識產權形勢,中國必須加緊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保護國家的技術安全,促進國內的自主創新能力和防止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濫用。

具體到中國,事實上,互聯網專利戰備競賽幾年前早已經在各巨頭間悄然展開。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2012年至2015年公開的數據顯示,六大互聯網公司(騰訊、360、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科技、金山)歷年已公開專利總量接近2萬件(數量為已公開專利量,各家公司近期部分已申請專利尚未公開)。其中騰訊、360和百度以累積公開專利申請7926件、4287件和3288件領跑全行業,而三巨頭累積授權發明專利已分別達到2056件、471件和388件。

其中,2016年的搜狗訴稱百度旗下的“百度輸入法”產品侵犯了由搜狗所享有的輸入法技術相關的專利,要求賠償總額高達人民幣2.6億元,還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專利侵權第一案”。

法庭訴訟,固然有勝有負,法庭之外,都是“贏家”。因為面對專利權的爭議,一方起訴維權,一方應訴對抗,體現了對法律規則和訴訟程序的尊重。通過法律的途徑解決權益糾紛,雖然需要付出一定的法律成本,卻讓雙方的權利義務得到法律界定,這將是一種更穩定的社會關係。搜狗與百度公司的這場法律角力,生動展示了企業維護知識產權的決心,也會鼓勵企業在技術上的自主創新。更重要的是,該案反映的是,當產業升級到一定階段,“野蠻生長”的階段必須結束,否則“拿來主義”盛行,創新者只會更加寒心。由此看來,此次訴訟案件的“破紀錄”,可能正是市場經濟“升級換代”的結果。

除了上訴所謂“中國互聯網專利侵權第一案”外,我們注意到,近年我國法院系統判罰的專利侵權賠償金開始出現相對大額的趨勢。

例如2017年的華為訴三星專利侵權,經歷一審到上訴,三星仍被判罰高達8000萬元的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金;2016年360與江民公司一案中因GUI侵權,奇虎360請求法院判令江民公司立即停止侵權,消除影響,並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共計1500萬元,儘管該案未當庭宣判,但該大額訴訟仍然引發較大關注。其實這些與我國近年來注重知識產權保護關係密切。

例如此前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就明確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深化知識產權重點領域改革,實行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加強重點產業知識產權海外佈局和風險防控、提升知識產權對外合作水平五項重要舉措。陟罰臧否,各有其分。在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的同時,《意見》還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懲治力度,將故意侵犯知識產權納入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以期構建公平競爭、公平監管的創新環境。這意味著如果企業在未來不尊重知識產權,甚至侵犯別人的知識產權,不僅傷及別人,更會重傷自身。

與此同時,國家知識產權局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重組工作,國家知識產權局名稱雖沒有變化,但其職能已經發生很大的改變。重組後的國家知識產權局,除承擔原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的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宏觀管理、保護運用、國際合作、專利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審查授權等工作以外,還整合了原國家工商總局的商標管理職能和原國家質檢總局的原產地地理標誌管理職能,業務大大拓展。重組後的國家知識產權局是世界第一大知識產權局。

司法保護方面,國家專門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了3個知識產權法院和15個知識產權法庭(南京、蘇州、武漢、成都、杭州、寧波、合肥、福州、濟南、青島、深圳、鄭州、天津、長沙、西安),構成了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3+15”的新格局,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水平顯著提升。

由此我們不難看到,中國正在以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為國內外企業塑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致力於貫徹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推動提高法定賠償上限,增設懲罰性賠償制度,設立知識產權專門法院,加強重點領域行政執法,積極加強仲裁調解等社會治理。

據相關統計,“十二五”時期,全國知識產權系統共查處專利侵權、假冒案件是“十一五”時期的近10倍。其中行政執法方面,過去五年,共查處專利侵權假冒案件19.2萬件,商標侵權假冒案件17.3萬件,由此,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由2012年的63.69分提高到了2017年的76.69分。

除了上述之外,不可否認,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創新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對重視創新的公司而言,強化專利意識,就是對創新最好的保護。企業擁有的專利數量是公司實力的指標,其背後的研發投入是企業建立技術優勢、擁有行業標準話語權的基礎和保障。

提及研發投入與專利的關係,除了業內共知的中國企業華為之外,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莫不如此。例如微軟在過去三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2017年130億美元、2016年120億美元、2015年120億美元,各佔當年收入的14%、14%和13%,而在研發的重金投入下,微軟在全球已獲得66000項專利;作為在科學領域有諸多創新和成就的商業公司,IBM 2017年在美國獲得了9043項專利,蟬聯美國專利榜榜首25年,總專利數量達10500件;谷歌母公司Alphabet 2017年在研發領域投入166.25億美元,約佔銷售收入15%;英特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2017年研發投入131億美元,同比增長3%,佔比20.9%。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此次酷派訴小米專利侵權,業內理應站在輸贏之上的中國乃至全球知識產權保護的戰略高度予以肯定,並從中看到其對於促進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更上層樓的價值。畢竟對於即將上市的小米來說,由於此前存在諸多欠繳專利費的事實和由此可能面臨更多專利訴訟的風險,藉此重新梳理自身的專利戰略也顯得很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