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小小嬴政


之所以會出現元皇陵一個都找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多個被盜的狀況,主要各個王朝所處時代、民族特點,以及時代背景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一】元朝皇帝陵。元朝是中國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統一的封建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對於漢文化融合的不夠,所以,他們在很多方面仍然堅持自己本民族的特點,他們不像很多漢族王朝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就開始修建陵墓,他們沒有肉身崇拜的觀念,雖然貴為天子,他們也不會大講排場,而是採用秘密潛葬的方式,將人放置在用樹掏空只能容納一個人形的樹幹裡面,找一個風水寶地埋起來,等草長起來之後,誰也不知道埋在哪裡。既然都不知道埋在哪裡,更談不上被盜了,何況元朝皇帝的陪葬品也非常少。

孝陵



【二】明朝的孝陵及十三陵。明朝的皇陵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南京,之所以能夠保存完好就在於:

1. 明朝時期專門建立了負責皇家陵墓的管理機構,以及安排專人負責進行打掃修繕。作為皇陵,必然會被守護到位,否則在當政時期,自己家的陵墓被盜豈不是被人笑掉大牙。



2.明朝滅亡後,李自成起義軍並未對明十三陵進行多大的破壞。當時李自成主要是急於攻下北京,所以他對明十三陵並未下多少功夫,因為他深知,皇宮裡的寶貝要比陵墓裡的多出多少倍、好過多少倍。所以,他不可能放著易得的而去刨墳掘墓,所以明陵得到保全。

3.清朝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對明陵採取保護的措施。大清滅了大明,建立大清朝成為統治者,而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二個中央集權政權,為了收買人心、提升自我的形象,對明陵採取了保護措施,而且對年久失修、遭遇自然損毀的部分進行了修繕和完善,對明陵的保存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三】清朝的皇陵。當然,在清統治期間,自家皇陵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是清朝所處的時代不同,他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溥儀宣佈退位後,大清王朝已經滅亡。

1.看管人的實際效能減弱。雖然安排專人看管,但是由於帝國已經覆滅,皇帝都沒有了,作為看管人又沒有資金用來修繕,自然對陵墓的保護程度不夠。



2.軍閥混戰。當時的社會,軍閥混戰,各自擁兵數萬,誰也不聽誰的,養兵就得需要大量的軍費開支,大把大把的錢如何籌集就成為了主要問題,於是軍閥自己就盯上了清朝的皇陵,知道里面有諸多寶物,尤其是慈禧的奢華,所以軍閥孫殿英藉口軍事演習將清陵炸開進行偷盜,盜取了諸多的寶物,用馬車拉了幾天。

3.他距離當時的時間是最近的朝代。當時社會已與元明時期已天壤之別,人們對於宮室的關注度很高,尤其知道慈禧生活奢華,也知道她下葬時陪葬的奢華,所以,在大清滅亡之後,一般人不敢直擊故宮,那會引起全社會的公憤進而遭到討伐,所以轉而到清朝的皇陵。

4.沒有政府方面強有力的保護措施。清朝建立後,為了博取眼球、提升形象對明陵採取了保護措施,但是清朝滅亡後,有關政府也採取了保護措施,但大都只是做表面文章,更多的精力用來爭奪底盤,怎麼會用心在保護皇家陵墓。所以,失去官方的保護,遭到偷盜成為必然。



滿清入關後,對明代皇陵是給予保護的。雖然有拆除一些建築木料,但也有修繕,更沒有去發掘或地破壞宮。

清代皇陵被盜,也是大清亡了之後的事情了。最著名的當屬1928年孫殿英盜掘乾隆慈禧墓。整個河北遵化清東陵,除了順治帝孝陵外,帝后陵均被盜。清西陵光緒帝崇陵被盜。而明代皇陵在民國期間只有崇禎帝思陵被盜,客觀說那也並不是皇陵規制,原來是田貴妃墓而已。

分析孫殿英等盜掘清陵的原因,一些觀點要扯上“驅除韃虜回覆中華”問題。事實上那只是後來人的分析。被盜的根本是因為金銀財寶和地域偏僻。

從已發掘的明定陵及多座親王墓看,明代也是厚葬,陪葬品很多。當然與漢墓還是有差距。但這些並未見書籍記載和民間傳說。而清代乾隆慈禧等奢華,為世人所茶餘飯後。慈禧陪葬品的驚歎,李蓮英侄子還寫了日記。

再看幾處皇陵的位置。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距離北京很近,有個風吹草動的,世人皆知。而清東陵在河北遵化馬蘭峪,距離遵化市還有八公里。相對荒涼很多,所以孫殿英才下了手。

另外,明陵地宮的規模和地下深度,都要超過清陵,盜掘難度要大很多。從已經發掘的明定陵與乾隆裕陵比較,很容易發現。當然定陵是十三陵裡規模比較大的。但如其他明藩王墓,規模也都很大,可見其他帝陵並不會小。

按照清皇室退位優待條例,清代皇陵是由民國政府給予保護的。按理說,孫殿英也是國民革命軍序列,如何盜墓。最後竟然不了了之。當然民國期間,軍閥盜墓不僅僅這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