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導致了東晉士族門閥政治嗎?

一品鏟史官


門閥士族之所以會和政治掛鉤,是因為曹魏時期實行的官僚選拔制度決定的,這個選拔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

我們很多人都以為從古到今,官員的選拔都是通過考試來進行的,例如古代的科舉制度和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但是在魏晉時期卻沒有這樣的好事兒,如果你不是門閥士族裡的一員,你根本不可能進入官員體系。換句話說,只有那些大家族成員、也就是門閥士族成員才可以進入朝廷,和皇族一起治理國家。簡單來說,這種門閥士族成員和皇室家族共同治理國家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門閥政治。

中外的許多學者都認為門閥政治現象橫跨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並且把這個政治現象出現的原因簡單地解釋為政治聯姻,也就是指門閥士族是憑著和皇室家族聯姻才擁有了政治權力,比如東晉的王氏家族,曾經先後把自己的八個女兒嫁給皇帝當老婆,從而增強自己家族的影響力。但是,這裡卻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通過梳理東晉的歷史,發現真正的門閥政治現象並不存在於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只存在於東晉的一百年。另外,門閥政治也並不是很多人簡單以為的政治聯姻,而是一種皇權的變態,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有著非常特殊的性質的。

因為自從秦漢兩朝大一統開始,皇權政治就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哪怕是在漢朝出現過太監干涉政治的現象,那也只是皇權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變種而已,皇帝的權力並沒有被瓜分。而西晉時期的士族還只是依附於皇帝,所以只有東晉的這一百年,才存在門閥士族和皇帝平起平坐、甚至是超越皇權的格局。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兩千年的皇權歷史過程中,我們所熟悉的皇帝專制是一種常態,而東晉的門閥政治算是個例外,那就是皇權和士族共同治理天下。這種例外可以稱之為皇權的變態,也是為了強調門閥政治的特殊性。門閥政治的形成受到經濟、軍事和文化等諸多複雜因素的影響。這裡通過對這些複雜因素的考證分析,對門閥政治的起因、經過和衰敗做出詳細介紹,讓人們對門閥政治有了全新的瞭解。

下面,我們就從三個方面,來看看東晉時期的門閥政治究竟是怎麼回事。第一個重點問題是:東晉建國時的背景具有什麼樣的特點;第二個重點問題是:東晉門閥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個重點問題是:東晉門閥政治是如何維持下去的,維持住這種政治平衡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東晉建國時的背景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長江以北和長江以南當時的情況相差懸殊。三國後期,司馬懿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在公元266年建立晉國,並且很快滅掉了東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果晉國建立沒多久,司馬炎一死,國家瞬間陷入了一場混戰。各地的藩王為了爭奪王位,他們不惜手足相殘,這也就是所謂的“八王之亂”。

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藩王們開始與關外的少數民族合作,把一場漢人內部的權力爭奪戰,慢慢地演變成了民族戰爭,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戰爭在長江以北打得是不可開交,然而戰火卻並沒有波及到南方,以前被孫權掌控的江東地區躲過一劫,成為了戰略大後方,專門為前方運送糧草。所以啊,當北方人民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南方的一些大家族卻發展得蒸蒸日上,不愁吃不愁穿。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呢?因為戰爭是發生在北方,所以南方地區並沒有多少軍隊。還有,再加上南方地區的士族們沉迷於玄學,不僅不願意參軍,甚至有點鄙視軍人。這樣一來,等到八王之亂的後期,北方的漢族被少數民族打敗了以後,南方地區的士族們就需要北方的軍事力量來保護自己,從北方流亡過來的軍隊就成了南方的主力軍。歷史學家們把這些流亡到南方的北方人稱之為流民,而這些流民的統帥,被稱之為流民帥。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南方流行玄學,而北方過來的家族為了得到廣大南方人民和大家族的認可,也慢慢接受了玄學的影響,使儒學包含在了玄學之中。這也就導致南方的玄學進一步得到發展,甚至成為影響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比如一個人如果既沒有軍事力量,又沒有貴族背景,卻精通於玄學,那麼他很有可能會得到重用。而不管當時一個人的軍事力量有多麼強大、曾經立過多少戰功,只要他不懂玄學,就會受到上流社會的鄙視。我們後面談到的東晉時期的大家族成員們,基本上也都在玄學上有一定的造詣,比如王氏家族的王導、謝氏家族的謝安。

那麼,所謂的玄學是什麼呢?其實啊,玄學是道教的一個分支,是一種以《老子》為核心的哲學思潮,提倡說話的時候要講究玄妙,做事的時候要遠離具體事物。我們都知道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他們躲在竹林裡談天論地,不參與政治。這些人就是典型的玄學家。雖然玄學在東晉是備受推崇,但是事實上,它只是一種個人修行的手段,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時候,還是要靠儒學的思想。

以上就是我們為大家分享的第一部分內容,我們來總結一下東晉門閥政治形成時的背景:八王之亂後,西晉滅亡,原本是戰略大後方的江東地區失去了保護屏障。北方人需要到南方落腳,而南方人又需要北方的流民來保護自己,同時因為玄學和儒學的文化差異,雙方又都瞧不上彼此。正是在這種充滿內部矛盾的背景下,東晉建立了。

那麼東晉建立以後,東晉的門閥政治又是怎樣形成的呢?東晉門閥政治形成的原因可以分為兩點,第一是皇權不振,第二是士族持兵。

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皇權不振。當北方戰亂的時候,在山東的南部有一個地方叫琅邪,也就是在現在山東省青島市附近,這個地方有一個王氏大家族。王氏家族呢,在戰亂的時候隨著當時的皇室正統司馬家族向南搬遷到了建康城。建康城位於長江以南的下游地區,也就是現代的南京市。到了建康城以後,本來當時司馬家族的司馬睿是為了給晉朝管理大後方,結果西晉滅亡,司馬睿才在建康城建立了東晉。

我們前面說過,當時的南方並沒有多少軍隊,而南方的大家族們又看不起北方人。那麼,在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又沒有地方影響力的情況下,司馬睿他到底是怎麼建國的呢?靠的就是和司馬家族一起來到建康城的王氏家族裡的王導。雖然司馬睿沒錢沒勢,但是王導卻是要人力有人力,要財力有財力。當時的北方已經被胡人攻陷,南方雖然不能說是岌岌可危,但也非常害怕胡人入侵。在這種情況下,南方的大家族們需要有人來號令江東,像三國時期的孫權一樣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王導雖然有錢有勢,但是要想成為一名統治者還不夠資格。於是,他看上了有著皇室血統的司馬睿,在王導的幫助下,司馬睿才得以建國,成為南方名義上的領主。

其實說到這裡,我們就能發現門閥政治初期的一個明顯特徵了,皇帝和大家族之間都相互需要。司馬睿需要王導的勢力,而王導則需要司馬睿的皇族正統身份,他們兩家離開了誰,都會不成氣候。這種互相依靠的平衡就導致了後面的皇權不振。

皇權不振這個局面為什麼在整個東晉一直都沒有得到改變呢?因為在東晉建國初期,皇帝其實根本就沒有控制王氏家族的實力,而當時與皇權平衡的王氏家族需要穩定局勢,也沒有謀朝篡位的心思。這也就給了其他家族進入朝廷的機會。也就是說,當時不是隻有王氏家族才有能力掌握政治權力,為了獲得多方支持、籠絡人心,朝廷必須要讓其他那些同樣有實力或者有地方影響力的家族加入進來,分享一部分政治權力。等到東晉這個國家站穩腳跟以後,王氏家族再想要謀朝篡位的時候,各家族之間已經在政治上形成了相互抗衡的局面,所以王氏家族並沒有篡位成功。

東晉門閥與皇權之間的平衡難道就真的這麼牢不可破麼,這時候,我們就要談到了東晉門閥政治形成的第二個原因:士族專兵,也就是士族掌握了一定的兵權。

門閥政治的建立初期,雖然各個家族之間、皇帝和家族之間都維持著一種政治平衡,但是這種平衡是非常不穩定的,一旦有一方的勢力過大,馬上就會威脅到這種平衡。例如在門閥政治開始建立的這個階段,皇帝和大家族雙方都曾經有過吃掉對方的想法,也都做出了嘗試,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根據對《晉書》的研究發現,東晉門閥政治的初期,王氏家族在長江上游地區屯了許多士兵,想要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通過上游地區的有利戰略條件,威懾下游的國都建康。而皇權的司馬睿也曾出兵來抑制王氏家族的發展,結果反而被王氏家族所消滅,後來王氏家族的王敦又有了謀反的心思,帶領軍隊向著國都建康發起了進攻,想要推翻東晉,結果被另一個掌兵的大家族所消滅。

那麼是誰維持了這樣的平衡局面呢?就是我們剛才說到滅王敦的這個掌兵家族,叫做郗氏家族。很少有歷史學家注意到這個家族,歷史學家都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王、謝、庾、桓這幾個大家族上面,但是郗氏家族雖然沒有其他幾個大家族那麼高調,卻對穩定當時的政治局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們前面提到過,東晉當時的軍事力量主要以北方過來的流民為主,流民的首領被稱之為流民帥。郗氏家族的郗鑑就是當時的一個流民帥。可是啊,雖然郗鑑擁有一定的軍事力量,卻因為玄學造詣比較低,導致他的社會地位也比較低。當時的很多士族為了得到上流社會的認可,都會加入到玄學的陣營裡。然而郗鑑卻不願意走這條路,他在長江南邊的京口地區養了一大批軍隊,因為京口地區離東晉的國都建康距離很近,所以郗鑑的軍隊對朝廷起到了很大的威懾作用。那些喜歡附庸風雅的大家族,就算不願意和郗鑑來往,但是看在郗鑑強大的軍事力量上,也不得不承認郗鑑的政治地位。

在我們前面也說過,王氏家族裡面的王敦曾經向國都建康發起過進攻,想要謀朝篡位,當時的東晉朝廷之所以能抵擋住這波衝擊,主要就是依靠了郗鑑在京口的軍事力量。郗鑑這次在危機關頭的力挽狂瀾,可以說是間接挽救了門閥政治局面,讓皇帝和家族之間的天平沒有徹底地傾斜。

而在這之後,因為王氏家族的這次謀反,東晉皇帝對王氏家族充滿了戒備心,開始重用庾氏家族,疏遠王氏家族。王氏家族只好和打敗了王敦謀反的郗鑑勾搭在一起,借用郗鑑的軍事力量,和庾氏家族相抗衡。這種互相抗衡局面的出現,標誌著門閥政治進入新的階段。

到這裡,我們就為大家分析了東晉門閥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東晉形成的初期,通過司馬睿聯合琅邪王氏家族共同建立國家的經過來看,門閥政治的特點是:皇帝和大家族之間相互需要。大家族們需要在少數民族的威脅下獲得安全保障,而皇帝需要財力和人力,這造成了東晉政治場上皇權不振。而且因為士族掌兵的緣故,掌握兵權的門閥士族成為了平衡皇權與其他門閥士族的籌碼。門閥政治格局形成的初期是非常不穩定的,這一點從琅邪王氏家族的謀反中就可以看出來。

那麼,它又是如何維持下去的呢?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這裡先提兩種矛盾:一種是民族矛盾,指的是少數民族的入侵,因為關係到國家存亡,所以屬於主要矛盾;另一種是國家內部的權力鬥爭矛盾,指的是皇帝和大家族之間、大家族和大家族之間的次要矛盾。在這兩種矛盾的影響下,產生一種獨特的現象,也就是不允許某一方勢力做大。為什麼說這種現象很獨特呢?因為在中國的其他朝代,權力往往集中在皇帝的身上,皇帝幾乎可以為所欲為,但是在東晉時期,皇帝的勢力卻被門閥士族們打壓,有時候根本就是個傀儡而已。比如桓氏家族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強大,就任性地廢黜了當時的皇帝,皇帝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另外,因為當一個大家族勢力過大的時候,就會有謀朝篡位的想法,所以其他家族就會聯合起來共同打壓它,從而維持國家穩定。桓氏家族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一點。

桓氏家族是東晉時期大家族中的一員,它的領軍人物是桓溫。根據考證,桓氏家族在東漢時期是個大家族,但是到了曹魏時期已經衰落,找不到相關記載。所以到了東晉這會兒,桓溫剛開始的時候不過是個“芝麻”小官。雖然職位不高,但是又因為他的父親在消滅王敦的時候立過戰功,所以當時的朝廷想要拉攏他。就是在這種拉攏當中,桓溫的實力才得到了飛速上升,後來成為了可以和朝廷抗衡的新的大家族。

桓溫是一個既有野心,做事又非常謹慎的人,當他想要達到一個目的的時候,通常會採取迂迴的手段。比如,他有推翻朝廷的野心,卻不會直接地向朝廷發起進攻。而是利用自己的政治權力,向朝廷施加壓力,逼著朝廷出兵北伐。在北伐的過程中,桓溫不僅達到了削弱朝廷軍事力量的目的,而且趁機擴張了自己的地盤,可以說是一箭雙鵰。

雖然桓溫的勢力很強,但是桓氏家族的力量卻很單薄。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東晉時期的其他大家族,一般都是兄弟眾多,像前面提到的琅邪王氏家族,他的家族勢力就比較強大,在朝廷內外的重要位置上都安插著自己的家族成員。家族成員之間相互照應,一方有難,另一方馬上支援,哪怕家族中有一兩個成員栽跟頭,整個家族也不至於垮臺。就像王氏家族的王敦被消滅了,王氏家族卻仍然勢力強大。可桓溫卻是個孤家寡人,在朝廷裡面連個信得過的人都沒有。這導致他雖然想要進駐朝廷,卻又不敢離開自己在上游的軍隊。

桓溫其實差一點就實現了改朝換代的目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呀,他當時的實力已經遠遠地高於皇帝和其他幾大家族了,他甚至直接廢了當時的皇帝,按照自己的意願又立了一個形同虛設的新的皇帝,朝廷裡的一切事務也都由桓溫來決定。按照我們的理解,桓溫的勢力已經這麼強大,應該很容易就能改朝換代,但是當他要求簡文帝把皇位禪讓給他的時候,其他幾大家族卻聯合起來,硬是把這件事拖到了桓溫病死,讓這件事不了了之。

通過桓氏家族的經歷,我們會發現,東晉門閥時期是不允許其中一個大家族做大的,一旦有哪個家族做大,其他家族就會聯合起朝廷一起和他對抗,把這個做大的家族打下馬;而幫助朝廷把對方打下馬的這個家族,又會趁這個機會做大,成為新的被討伐的目標。就像桓氏家族一樣,憑藉著打壓王敦而受到朝廷重用,做大後又成為朝廷和其他家族的打壓對象。

可以說,不允許其中一方勢力做大,既是東晉門閥政治的特徵,也是東晉能夠維持一個多世紀的原因。在東晉的歷史上,主要出現過五個大家族,他們分別是琅邪王氏家族、謝氏家族、庾氏家族、桓氏家族和太原王氏家族。除了最後出現的太原王氏家族之外,其他四個大家族的經歷都遵循了“不允許其中一方勢力做大”的特徵,每當有一個大家族做大,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而到了最後的太原王氏家族上場的時候,因為社會底層的人民開始起義造反,門閥士族和皇帝都被起義軍推翻,門閥政治格局也就不復存在了。


蕭立誌


不是這個關係。

東漢官員選拔制度

西漢是第一個平民王朝,那就必須找到一個有效的文官選拔辦法。所以西漢初期就有官學選才,推薦,恩蔭制度,後面陸續搞出了察舉徵辟制。

察:州級主官向中央推薦轄區人才,需要宰相三公考核後任用。號稱秀才,東漢避諱劉秀改茂才。秀才,才之秀者,初授官重。

舉:郡國主官向中央舉薦孝廉,一般到中央擔任600石郎官,是官員正途。

徵:皇帝需要特殊門類人才,公開向天下能人招聘,到首都參加三公主持的考試。

闢:600石以上官員有資格招募規定數目的低級屬員。開府官員有資格任命屬員。

察舉制的弊端

西漢中後期世家逐步強勢崛起,到東漢後期形成龐大階層。因為佔據基層優勢,所以越來越強,以宗族為紐帶,教育子弟,包攬詞訟,大斗進小鬥出,高利貸魚肉鄉里。

發生災荒就囤積居奇,收購土地人口,形成更龐大的勢力。

世家進而壟斷對文字與書籍的佔有,從而基本獨佔仕途,形成士、官、地主、工商、高利貸的豪門集團。

進,世家可以爭奪天下,鉗制鄉議,引導輿論,影響國家大政。

退,世家可以拒堡自守,割據一方。

世家陪葬的鄔堡模型:

具體表現為袁楊荀這樣的中央公卿,或者江東四大家族、徐州陳曹趙、荊州蒯蔡這樣的州郡世家,或者孫堅張飛李典這樣的縣鄉土豪階層。

而郭嘉這樣的小地主階層只能是寒門,更是鳳毛麟角:

顯然,州郡官員能夠選拔的秀才孝廉只會是各大中世家出身,或者互相交換。比如劉備被陶謙表為豫州牧,察了袁紹長子袁譚為茂才,成為其座師。

急切代漢的曹丕,因為沒有統一天下的功勞,就只能用陳群的九品官人法來交換世家支持自己代漢。

曹操雖然唯才是舉,但是我們知道,寒門地主子弟大多連字都不認識,怎麼做官?

所以,曹操政權後期已經被北方世家滲透得一乾二淨。

陳群:

九品官人法規定,各郡設置中正,由本郡的中央大員擔任,負責評價本郡士子。中央政權再統一考核授予職務。

評價按士子的才德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計就是九品。

顯然,九品官人法有其歷史進步性,因為經歷多年戰亂,人口遷徙多,郡守根本無法對本郡籍貫人士給予察舉。

司馬懿為了逐步代魏,對九品官人法進行改革,設置州大中正官,各州大小中正對本郡中正官推薦的士子進行集體評價,然後直接可授予八九品職務。真別以為官低,縣令也不過才八品呢。

自此九品中正制徹底成為豪門互相妥協與政治交換的手段,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門閥制度得以確立。

二者的差距是:九品官人法是出仕資格,九品中正制有授官權。


四川達州


九品中正制的變味,實際上是寒門政治對士族門閥政治鬥爭的失敗

不是九品中正制導致了士族門閥政治,而是士族門閥政治破壞了九品中正制的本意。九品中正制本來是要把人才的選舉收歸中央管轄,減少世家大族對人才選舉的控制。而在後期的執行過程中,九品中正制中負責選拔人才的“中正”官員的設立這一環逐漸被士族控制。本質上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士族門閥控制九品中正制,實際上是士族門閥政治和寒門政治的鬥爭結果。

宦官和士族的衝突來歷,曹操出身宦官家族,司馬懿出身世家大族

以曹操為代表的曹魏統治階級可以說是寒門代表,曹操出身於宦官家庭,與士族門閥屬於對立階級。熟悉東漢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東漢時期的兩次“黨錮之禍”,士族在和宦官集團的鬥爭中屢屢失敗,導致很多士族被歸為“黨人”,他們被禁錮起來永遠不能做官。尤其是靈帝繼位以後,士人的精神領袖之一的陳蕃和大將軍竇武密謀誅殺宦官集團,結果竇武將事情洩露,導致陳蕃和竇武反被宦官集團反殺。此後導致了更大規模的黨錮。而曹操就出身於宦官集團,出身於士族的司馬懿就曾經多次拒絕為曹操做官。

從司馬懿開始把持魏國的朝政,九品中正制就開始被士族控制

九品中正制的雛形形成於曹操時期,制度正式形成於曹丕時期,制度規定每個郡設立大中正一人,鄉里各自有小中正,中正將本地的人才分為九品,加上評語報送中央,由中央根據品級任命官員。當曹叡死後,司馬懿控制了魏國的朝政。司馬懿設置了州中正一職,州中正事實上就由士族集團擔任了,郡中正又由州中正指派,因此士族完全控制了選舉。司馬家族在魏國的統治需要得到士族門閥的支持,以及司馬家族得以取代曹魏都是建立在獲得士族的支持的基礎上。曹操曾經設法打壓士族集團的奢靡風氣,但是隨著司馬家族代表的士族集團得勢,士族對政治的控制也就由開始抬頭。

西晉基本上形成了門閥政治,九品中正制只成為了門閥政治的裝飾

由士族集團支持得到皇位的晉武帝司馬炎對於士族的利益非常看重,司馬炎甚至明確表示士族子弟應該優先獲得好的品評。於是西晉的人物品評逐漸開始變成只看家世了。司馬炎本人對於士族非常寬容,即便士族犯法他都可以赦免。西晉時期奢靡成風,司馬炎本人在統一了全國之後本身就很奢侈。司馬炎時期著名的王愷於石崇比富事件就重複說明了這一點,士族通別人比的不是道德品質,不是做官能力,而是誰更有錢。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做官太容易了,出生在豪門就意味著“高品”。

因為九品中正制不能滿足公平選拔人才的目的,所以隋文帝楊堅實行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可以利用客觀的評判標準來從民間選拔人才。


傳奇歷史觀


導言:

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確實是造成了晉朝(東、西兩朝)門閥政治,但曹魏集團的九品中正制只是一個歷史的推動的產物,並非是曹魏集團所獨創的。

九品中正制的前生——漢朝的“察舉制”

東周時期及之前的王朝,施行的是“世卿世祿制”,直到西周春秋時代,西周王室旁落,各諸侯國為了本土利益,開啟了改革舊制,破格啟用了各種階層的有才之人,富國強兵。正因為這種由上而下的大變革,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的“百家爭鳴”時代。

秦國法家變法,一統六國,還完成打破舊有制度就早早亡國,連綿十多年的戰亂,導致了豪強結堡自保、寒門子弟為了生存投附豪強的烏堡之內的狀況。

因此到了西漢時期,已經出現了門閥的雛形,漢高祖劉邦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惠帝、呂后詔舉“孝弟力田”,“察舉制”逐漸形成定例。

雖然這種“察舉制”具有科舉考試的雛形,可這時刻書籍由於是竹簡為主,所產生的費用是寒門子弟無法承擔的,因此漢代時期,為了確保“察舉制”的有效推進,漢代並沒有將權利收歸中樞所有,而是將“察舉”的權利交付給郡國的長官所管控。

西漢時期,由於勳貴集團還未牽涉到世家大族、儒家門閥之內,開始時“察舉制”還能有效完成向中樞供給優質人才,可隨著時間的推進,勳貴集團逐漸形成了世家大族,寒門子弟轉向投附,又讓這些世家大族逐漸成為了儒學世家,成為了壟斷人才的小型集團。

到了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在誅殺王莽之時,劉秀並沒有通過戰爭形態摧毀這些世家豪強,而是選擇了一種合作了形態(當然不服者已經消失在屠城之中)。因此東漢時期,“察舉制”逐漸變質。

通俗點說:東漢時期中樞只向地區派遣最高級別的行政、軍事長官,這些郡國長官擁有自主的招募權利,在他管轄的區域內,對世家、豪門、寒門進行考察,最終徵辟這些子弟為官。即:總公司給予子公司自主招募權,同時子公司又能向總公司舉薦人才的渠道。

州郡長官擁有自闢屬吏的權力,這就導致了一種現象出現,州郡長官與屬吏之間的關係就逐漸形成了一層君臣關係,最終中樞內部的所派遣到地方的州郡長官,成為了各方勢力爭奪人才的畢竟之道,同時地方屬吏又反過來哺乳了中樞世代侯爵家族。

慢慢地漢代皇權就會被架空,因此東漢時期,皇室不得不提拔外戚、宦官作為制衡官僚集團的必要手段【這是沒辦法的,畢竟讀書人和懂武藝的都是官僚的家臣了,皇家只能相信親家和身邊的宦官】。

東漢後期

漢桓帝、漢靈帝時期,發現外戚也逐漸形成新的世家大族,為了避免王莽外戚的再次出現,因此啟用宦官集團的建議,由皇家、宦官為主,設立了新的學校,用以培養新的忠於君主的渠道,可很快,作為掌控輿論的“清流”世家大族們,開始不斷在民間抨擊這種不符合“祖制”的現象,同時也是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一種“月旦評”的輿論導向工具。

由於黃巾軍起義,漢靈帝集團害怕世家大族轉向張角集團,同時宦官集團的也有參與黃巾軍的跡象,因此此役官僚集團獲勝,為了徹底架空皇室,在漢靈帝剛死不久,一場官僚與外戚之間的戰爭在京城內爆發了……隨後就是東漢末年的諸侯混戰時代。

曹操時代的“察舉制”及“求賢令”

曹操是宦官集團與官僚集團的結合體,其祖父是大宦官曹騰,曹騰將曹操父子及曹氏家族、夏侯家族(曹操父親來自於夏侯家)開始培養向世家門閥轉向。

曹操募兵反董卓時,深感到自身的“缺陷”,因此連續三次頒佈了“求賢令”,越過世家門閥,破格從寒門、小門閥、小的儒學世家招募更多的輔助人才。

可“察舉制”已經深入人心,且書籍、印刷術等等的時代制約,導致了曹操集團在隨後的三國混戰時期,也不得不運用了“察舉制”,即州郡長官擁有自闢屬吏的權力。

一個新的集團,一箇舊的制度——新瓶換舊藥!

曹操在世時,戰爭摧毀了許多世家大族【如對戰袁紹時,屠了鄴城;又或者其他諸侯也屠了其他的世家大族】,但很快曹魏、蜀漢、東吳,三國同樣快速進入到了一個新勳貴替代舊門閥的局面。

曹丕時代的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又稱九品中正制。史書說,九品官人法其實是曹操晚年時,陳群向曹操提出的意見,並獲得了曹操的認可,但很快曹操就病逝了。曹丕“獲得”漢獻帝的禪讓後,命陳群制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制度。

九品官人法的本意就是將州郡長官擁有自闢屬吏的權力,再次擴大,同時又能避免州郡長官與屬吏之間的君臣關係。

讓州郡長官選拔人才舉薦給中樞。即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到中樞任職。同時大中正又分為小中正,選拔出來後,由中樞給予這些大、小中正一份表格,要求大小中正在表格中填寫所在區域內的人才,而這份表格將人才分為九等份: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這項制度,其本身就擁有那個時代的明顯印記,即擁有了漢代鄉舉裡選的遺意,又保留了“察舉制”,同時有給予寒門子弟晉升的機會。

但很快曹魏集團被司馬氏所取代,司馬氏本身就是通過籠絡朝廷中的既得利益者,才避免再次陷入內戰的。因此九品中正制在司馬氏的西晉時代,被世家門閥玩壞了。

九品中正制,雖然依舊給予寒門子弟晉升的機遇,可只能歸為下三品,上三品成為世家豪族子弟所有,中三品則是投附世家豪族的子弟所佔據。

因為九品中正制,首要考察的就是家世……就將寒門子弟第一時間排除在外了。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察舉制”影響之下的中土千年歷史

“察舉制”直到隋唐舉行科舉考試之後,才逐漸消失在中土的歷史舞臺,因此九品中正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然成為朝廷中樞獲取人才的首要制度。

直至世家豪族在南北朝百年的混戰中,逐漸被打破,大量人才流落民間之後,同時科技的進步,才讓隋唐時期,民間儲備了大量的人才之後,通過科舉考試,才將門閥集團清除出中土歷史。【真正讓門閥徹底,是宋、明兩朝,不斷強力廢除宗族關係,通過軟實力、強硬手段等,將宗族關係拆分】。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題主好,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這個制度成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勢力,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但是我個人認為不光是九品中正制度導致門閥政治,還有其他因素。

士族門閥政治是皇權政治的變態、有暫時性與過渡性,這是秦漢以來專制皇權結構的一大變局。當軸士族控制皇權,操縱政柄,在一定時期內其統治居然比較穩定,朝廷政變極少出現。但是從秦漢以來傳統的政治體制說來,國家權力結構的這種變化,畢竟是不正常的,不能長久維持。

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只存在於江左的東晉時期,前此的孫吳不是,後此的南朝也不是;至於北方,並沒有出現過門閥政治。門閥士族存在並起著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歷史時期,並不都是門閥政治時期。

東晉政局由穩定到動亂,由動亂回覆新的穩定。每一次這樣的變動,居位的士族就被新的門戶代替。在皇權不振、士族專兵情況沒有改變的條件下,這種循環往復的歷史過程將一直進行下去。

大體說來,士族名士之忘身物外者易獲盛名,而處高位以保障士族利益的,卻不是這些人而是那些不廢事功特別是善於經營武力的名士。東晉以來,門閥士族中不斷有這種人物出現,門閥政治的延續實際上是靠這類人支撐。一旦到門閥士族中不再產生這種人物,門閥政治就會出現危機。


有李行天下


九品中正制度確實是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其本身也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導致東晉士族門閥統治不得不提的就是漢代的察舉制度,東漢末年的時候已經被政治其實已經被門閥士族所控制,比如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還有潁川荀氏等等,至於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是在原有的察舉上的一次優化,但實際上造成了士族門閥壟斷政權的局面。

我是夏目愛看書,為你解答!

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的轉變

在秦朝的時候施行的是商鞅變法中的軍功爵錄製,這種制度是對世卿世祿的一種進步,取消了宗室貴族所享有的特權,同時秦國也借用這種制度完成了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但是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內部就導致不太需要建立軍功,所以這種選官制度就需要變革。漢朝建立之後,由於國家幅員遼闊需要大量的官員,開創性的提出察舉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察孝廉和舉賢良,由中央和各地主管官員將發現的人才進行舉薦,然後進行考察擇優錄用,授予官職,這也是九品中正制度的前身。

察舉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優點

  • 協調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利分配,讓平民開始有參政的機會。
  • 一定程度上為中央和地方行政選拔了優秀的管理,使得中下層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有為國家建設的機會,維持吏治清明。
  • 舉賢良開始形成了尊重知識,人才的大環境。有利於教育的進步,促進教育的發展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 察孝廉樹立道德標杆,倡導人們注重品德修養,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但是隨著國家的腐敗,導致大量的人開始鑽制度的空子,地方官員開始依靠自己的察舉權力控制當地的官職,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靠山就很難被舉薦任用。其中行跡惡劣的官員就開始弄虛作假,假公濟私。

“群僚舉士者,或以頑魯應茂材,以桀逆應至孝,以貪饕應廉吏,以狡猾應直言,以輕薄應敦厚,以空虛應有道,以殘酷應寬博,以怯弱應武猛,以頑愚應治據。名家不相副,求貢不相稱,富者乘其財力,貴者隨其勢要,以錢多為賢,以剛強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聽所以數亂荒也。” ——《潛伏論.考績》

漢末的時候甚至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情況。正是由於察舉制的侷限性導致在東漢末年形成了諸多門閥士族,這就與中小地主階級以及知識分子的矛盾激化,此時的曹魏政權的掌權人曹丕決定採取九品中正制度,利用九品中正制度來緩和矛盾,同時設置了選舉標準,降低的官員任用的主觀性。

九品中正制度只是權利妥協的成果,最後演化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

九品中正制度是察舉制的改良版和權利妥協的結果,東漢末年曹操一手締造了魏國的雛形,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曹操的任用賢才的時候不拘一格,這就導致曹丕向父親學習接受陳群的建議,建立九品中正制度。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曹操死,曹丕繼為魏王,他基本上遵循曹操關於選舉的主張,並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中國史綱要》

曹丕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讓自己的皇位坐穩。在九品中正制度中評定人物的時候按照世家,道德,才能這三個標準,這樣的目的就是給世家大族以特權,同時為寒門弟子爭取低品的官職,所以這是權利的妥協。同時九品中正制度還將原來地方的舉薦權收歸中央,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評定,這樣的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制度更加的完善。

在這種權力的妥協中也直接註定了曹魏的命數,九品中正制度也標誌著原來做官的人仍然能後做官,而且每一層之間都不再流動,這也直接導致後期出現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奇怪現象。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這和曹操的唯才是舉是完全不一樣的,可以說曹丕學到了皮毛,九品中正制度也成為了門閥士族的保護傘。

九品中正制度的成熟,門閥士族掌控政權

司馬懿掌權之後也同樣處理不了門閥士族的壓力,於是在為後世掃清道路的想法之下,也不得不向士族低頭討好。在原來九品中正制度的基礎之上加設州級中正,在當時州級中正的人大多來源於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度真正的開始淪為門閥士族謀取利益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度成熟,成為晉朝士族的門閥政治。

元帝正會,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辭,中宗引之彌苦。王公曰:“使太陽與萬物同暉,臣下何以瞻仰? ——世說新語.寵禮

門閥士族的崛起直接導致皇權的弱化,在東晉的時候最為明顯。當時的東晉五大門閥勢力包括: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龍亢桓氏,潁川庾氏,太原王氏。其中琅琊王氏最為著名,當時的人稱:“王與馬,共天下”,而這一切最大的根源就是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可以說門閥士族是九品中正制度的必然產物,也是察舉制度的歷史遺留問題。

總結:

九品中正制度確實導致了東晉士族門閥政治,但是這一切在漢朝察舉制的時候就埋下伏筆,歷史的進步就是在錯誤中不斷的改善。九品中正制度是對察舉制度的改善,同時也為之後的科舉制度提供了借鑑。門閥士族也在隋唐時期一步步被科舉制度所弱化,所以說門閥勢力只是制度的表象,背後的選官制度才是核心,九品中正制度成就了東晉的門閥政治。

科舉完善的唐朝,一名詩人感嘆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像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這樣的大家族終究會隨著九品中正制度的廢棄而頹敗。

我是夏目愛看書,歡迎點評和斧正!


夏目愛看書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存在了約400年。興起於曹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後來導致門閥政治的出現,被隋朝文帝廢除。

漢朝時期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名為「察舉制」。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

察舉制主要是依靠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級官員, 從平民或低級官吏當中按照一定的標準選拔在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當時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入朝為官。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帝王昏庸,政治黑暗,農民起義接連爆發,導致群雄割據。東漢名存實亡。

曹操為了招攬人才,發出《求賢令》提出“唯才是舉”,這種棄德唯才不問出身的做法,從而得到了寒門學子的大量支持。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豪門貴族,穩定了政局,也為立下曹魏奠定人才基礎。

曹丕繼位後,沒有他老爹曹操的魄力,為了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於是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

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三國志·魏志·陳群傳》:“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九品中正制主要是

  1. 設置中正,這是九品中正制的關鍵環節。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主要職責就是對自己本地的人才進行品評,中正官也是有等級之分的。每個州設立大中正官,而郡則設立小中正官。
  2. 九品,指大、小中正產生後,由中央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根據家世(出生背景)、行狀(個人品行才能)來確定品級。

魏國初期,最初中正官是由下級官員推薦出來,比如說州的大中正官是有各郡長推薦出來,這麼一來權力就落在了基層,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品評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

司馬懿掌權後,由於本身就是世族的代表,開始大力提拔世族官員,來穩固自己的權利。朝政從此由世族門閥佔據主導。

所以到了晉朝建立以後,大中正官的選拔,則是由三公中的司徒選拔,而小中正官則是由司徒選拔出來的大中正官進行推薦。

晉以後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到了隋代,隨著對世族門閥的打擊,此制終被廢除,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試選士的科舉制度。


談史論今10086


壹零壹肆來回答。

可以說九品中正制確實是促進了士族門閥政治的發展。

那麼什麼是九品中正制呢?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曹操採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後來各參與方基本遵從這種不成文規定。曹丕於黃初元年(220年)命陳群制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確立於曹魏時期,在兩晉時期發展到頂峰,到了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確立後,九品中正制隨之衰亡。門閥制度淵源於東漢,正式形成於西晉,到東晉時發展到鼎盛期。到南北朝,門閥地主逐漸轉向衰落。到了隋唐以後,由於中央執行了一系列打擊門閥地主的政策,從而使整個門閥地主趨於崩潰。

那麼,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門閥政治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九品中正制在前期對門閥士族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主要靠設置“中正”這一官職。在魏晉時對中正官的授予權掌握在中央的司徒府,充當司徒的人大多來自於門閥士族,所以司徒在地方州、郡所設置的中正官也大多都來自於門閥士族。而且,在九品中正制度下,各地中正官對本地的士人根據其家世、道德、才能進行評議,定出品第,再將名單交到司徒府審核,最後由司徒府將審核後的名單送到吏部,吏部根據這份名單來選拔官吏。這樣,這些門閥士族就牢牢地掌握了國家大小官員的選舉權。

隨著九品中正制的發展,門閥士族逐漸地掌握了官員的選舉權,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門閥士族的政治特權與經濟實力。門閥制度在西晉時期正式形成。門閥制度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通過法律的形式對門閥士族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優越的社會地位予以確認的制度。其最根本的特徵就是,“在法律上按門第、家庭系統的社會等級世襲特權”。 門閥制度的確立,為此後門閥士族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東晉時期,隨著皇權垂拱、門閥當政現象的出現與發展,門閥政治形成。在這種形勢下,門閥士族的勢力繼續發展壯大,又促進了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九品中正制的實行與發展,極大地推動了門閥士族的發展壯大;反過來,門閥士族的發展壯大,又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推向高潮,九品中正制在兩晉時期發展到頂峰。


壹零壹肆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值的影響深遠,首先是能為統治集團甄選到品德優秀的人才。九品中正制之前選拔人才的途徑主要是察舉制,這種制度由世族操控,推舉出來的人才往往隸屬於某個利益集團,當官的目的在於培植勢力,並不在乎被推舉之人是否德才兼備。而九品中正制就不同了,它祛除了察舉制的弊端,考察人才的品德,設定具體評價標準來確定品級。

其次是有利於統治集團維護統治秩序。在推行九品中正制之前,各州郡長官有權利建立自己的統治小集團,他們將中央的權力分解,根據各自利益來選擇官員。中央沒有權利去評判由州郡舉薦的官員,只能聽之任之。實施九品中正制,可以將選拔官員的權力收歸中央,選擇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

最後是開闢了下層學子進入上層建築的通道。中正官根據品德、品行、家世來評判一個人的能力,也就是評價這個人的綜合實力。家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子的視野和見解,在他進入到統治集團內部以後可以迅速找到與自己利益貼合的團體,不會因為不穩定的因素而背叛朝廷。道德和才能決定了這個人的修為和素質,可以提高統治階級的整體水平。

九品中正制實施之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統治階級和世族大夫之間的矛盾,有利於上下齊心,共同維護王朝的安定和團結,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九品中正制的優點九品中正制的優點在於設置了比較科學的選拔人才的體系,系統化的體系應用在實際操作當中方便中央自上而下的管理。同時,九品中正制也有效安撫了世族的不滿情緒,維護了統治階級利益的統一性。特別是在曹丕剛剛建立魏朝初期,穩固了人心,維護了朝廷上下團結一心的穩定局面,是順應時代潮流的重大舉措。

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年代的思想還未完全開化,上流社會講究門第講究出身。這是因為社會資源全部都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比如教育資源,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進入到學堂上學,只有世族子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他們憑藉出身高貴,可以去全國各地遊歷,增長見識。世族子弟接受教育的深度和廣度要遠遠優於其他階層的人。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九品中正制能夠確保統治階級內部的純潔性,保證選拔人才的水平。

在初期剛開始實行的時候,九品中正制度促進了時代的進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各樣的問題便暴露出來。九品中正制走了以前選官制度的老路,後期的九品中正制度開始發生變化,被一些名門望族位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控制。他們跟以前一樣,壟斷了朝廷選拔人才的通道,將好的職位全部留給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或者是親近的人。九品中正制度一步步走向腐敗,這就使得社會下層沒有身份背景的寒門書生跟以前一樣,沒有辦法參與政治,切斷了他們的政治之路,使得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社會底層,永無出頭之日。


御前帶刀侍衛


門閥政治是指中國東晉時期出現的士族與皇權的共治的歷史現象,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

東晉百年的門閥政治中,曾經居於權力中心的士族只有幾家。其中潁川庾氏受桓溫誅戮;龍亢桓氏在桓玄敗後死絕;太原王氏世稱華胄,它的兩支也都在政爭中覆滅。只有琅邪王氏和陳郡謝氏,在長時間的複雜衝突中,沒有受到集中的毀滅性的打擊。所以王、謝家族人物就成為替新朝奉璽緩的工具而受到特別的重視,家族發展得以延綿久長,至於南朝之末。

後代所稱五朝門第,遂以王、謝為其代表。這種情況是由東晉的政局造成的,而不是說魏晉以來的門閥士族中,本來就以王、謝的門第最高。

門閥士族,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級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個階層專稱。東漢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莊園經濟為基礎,累世經學,時代高官,“門生故吏遍天下”。門閥制度形成的標誌是九品中正制的實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