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銅印的印面以方形為主,也有極少數的稜形和圓形銅印,印鈕的形狀變化較多,印文內容可分為官印、人名印、圖案印、收藏印、宗教印等。青州市博物館(原益都縣博物館)自1959年10月建館以來陸續徵集到一批古印,主要有官印、肖形印等。現擇若干官印及有關佛教內容的印章略作考釋。

東漢“部曲督印”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銅質方印,橋形鈕,印面2.4、鈕高1.1、厚1.2釐米,陰刻篆書“部曲督印”凡四字。仍見《後漢書·百官志》:“其領軍皆有部曲……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比六百石……”

部曲督職官從漢代創置經三國、兩晉到十六國。《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甘露二年八月詔:諸葛誕兇亂,部曲督秦絜重節守義,為誕所殺。”《晉書·趙王倫傳》:“孫秀厚待晉興,以為己部曲督。”《晉書·李特》:“特命六郡流人部曲督李含等上書請依竇融故事,推特永制封拜。”因此,部曲督是漢到十六國時期統兵打仗的軍事官員,且為部曲將軍之屬官。這方“部曲督印”根據文字之特點應為東漢時期印章。

三國“折衝將軍章”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銅質方印,龜鈕,表面鎏金。印面寬2.4、厚1.1、鈕高1.1釐米。印文為陰刻篆“折衝將軍章”凡五字。

折衝將軍設置於後漢,至三國曹魏孫吳、兩晉、十六國,迄止時間較長。《三國志·魏志·樂進傳》載,建安十一年(206),太祖上表漢帝,因功封樂進為折衝將軍。《三國志·吳志·甘寧傳》:“破朱光計功,寧拜折衝將軍。”《晉書·石苞傳》:“子石超,成都王穎之起義也,以超為折衝將軍。”《通典·晉官品》稱折衝將軍屬第五品。據此,“折衝將軍章”為東漢至十六國時期的武官印章。

魏晉“夷道令印”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銅質方印。印面長2.7、寬2.6、高1.2、厚1.2釐米,橋形鈕。陰刻篆文“夷道令印”凡四字。

據有關資料記載,夷道為古縣名,西漢設置,治所在今湖北宜都西北。唐貞觀中廢入宜都縣。東漢時期居在今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境內的許多少數民族,被統治者稱為“南蠻”,由於居住地的不同,又被稱為武陵蠻、零陵蠻、澧中蠻、漊中蠻等。他們和漢族人民雜居,同受封建統治者的控制和奴役,承擔著不同程度的封建義務。永和元年(136)東漢政府強增稅布,“武陵蠻”以常德為中心起義攻夷道,次年武陵太守李進的鎮壓下失敗。永壽三年(157),“零陵蠻”和“武陵蠻”合兵數萬,焚官府,殺官吏,荊州刺史劉度和南郡太守李肅望風而逃。起義軍此起彼伏,一直延續到東漢滅亡為止。魏晉南北朝時曾為宜都治所,管轄夷陵、夷道、佷山三縣。

《漢書·百官表》載:“萬戶以上為令,萬戶以下為長。”據此印為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縣級政府的官印。

北魏“北平郡表印”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銅質方印。鼻鈕,印面寬2.5、厚0.5、鈕高1.2釐米。印文陰刻楷書“北平郡表印”凡五字。

北平郡為古郡名,西晉時創置,統徐無、土垠、後靡、無終四縣,治所在徐無(今河北遵化東),轄境約當今河北興隆、天津市薊縣運河下游以東,河北遵化、豐潤、唐山市以西地區。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廢。北齊時又設置,轄境相當今河北長城以南、灤河流域以東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平州為北平郡。“表”應為地方政府上書朝廷奏章的一種書寫形式。

“北平郡表印”猶如刀刻,文字排列又不規整,比較草率,具有魏晉南北朝印章的特點,故此印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政府上書朝廷所用專用章。

元“佛法僧寶”印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銅質方印。印面寬6、厚0.5、鈕高2.2釐米。長方形鈕。印面鑄九疊篆文“佛法僧寶”四字。

佛教稱佛、法、僧為三寶。佛指釋迦牟尼,法指佛經,僧為僧侶。青州出土的“佛法僧寶”印是明代關於佛教內容的重要印信。

古代璽印雖然只是金石學中的一個小門類,但它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藝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璽印藝術盛於戰國至秦漢時期,源遠流長,至今仍在蓬勃發展。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8期《青州市博物館古印考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