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啟功早年字,為何筆法更豐富?

ataman


啟功早年的字,為何筆法更豐富?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奇怪。很多的書法家其實都是這樣,早年的書法風格多變,用筆也比較豐富,到老了之後,用筆、結字反而趨於平淡。

我們說字如其人,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年輕的時候很有朝氣,性格特徵也比較鮮明。反應在書法之上,則是裝飾性用筆較多,因此給人感覺筆法相對比較豐富。而經歷了青年時期的激情,中年時期的辛勞,到了老年之後,經歷的事情多了,性子也被磨的沒有多少稜角了,這個時候反應在書法上面,給人感覺就是不激不歷,少了一些煙火氣,所以筆法看似就很簡單,其實這個時候也是最顯功力的,大道至簡。

從一個書法家成長的角度來說,早期是以學習古代名家法帖為主,這個時候就像海綿一樣,主要就是拼命的吸收各家所長,所以早期的書法作品會看到很多名家的用筆痕跡。

上圖是啟功先生二十歲左右的書法作品,我們能看到的是很明顯的唐楷的用筆,這主要是顏真卿《多寶塔》的風格,以及唐人寫經小楷的風格。用筆橫畫較細,豎畫較粗,撇捺伸展。

而上圖這幅字,是啟功先生三十多歲時的作品,以及看到了明顯的趙孟頫和董其昌的風格,離我們熟悉的“啟體”還有一定的距離。

上圖是啟功先生臨摹《張猛龍碑》作品,這個時候的臨摹已經不再是對原帖的還原,而是有了自己的取捨,取法自己所需,取我所用。

上面這幅作品是啟功先生文革時期的作品,作品中已經看到了啟功先生取法柳公權《玄秘塔》的痕跡,結體遒勁,筆法也很豐富。

書家一般快到晚年的時候,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這個時候書家要做的就是“取捨”,取自己所需,捨棄一些多餘的東西。

上面這幅手稿,是啟功先生即將步入花甲之年所書,已經有了我們熟悉的“啟體”的風格。

到了晚年時候,啟功先生身體也不是很好,特別是眼疾的影響較大,這個時候應酬之作也比較多。晚年時期的作品,是我們非常熟知的“啟體”風格,用筆確實簡化了很多,但在結字上更加老練。筆法上只是有些粗細的變化,很多裝飾性的用筆都沒有了,書法整體歸於平淡。


翰墨今香


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題主的書法見識不一般!

以前一直看啟老的自創書法,也習慣了啟老的自創書法。有一天一個條友展現啟老年輕時的作品時,我一直不相信,我固執地認為那不是啟老的書法。

因為,我覺得啟老年輕的書法的筆法更高超,雖說是臨摹永禪師的痕跡過重,但是,單就書法而言,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啟老年輕時的作品,而放棄啟老的後期作品!

我妄測一回啟老的思路,因為整個社會都提倡寫自己的書法,甚至,偏激地認為不寫自己的書法就夠不上家!啟老在性格方面也較隨和,所以呢!也就勉強地創了自己的書法,沒想到,竟然引起社會的極大推崇。無奈啊!啟老也只能寫這種無奈的書法。

其實,真心地位啟老惋惜,一個應該有大成就的人,就這樣被社會扭曲了!


一笑貫長天


我是一人。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

在學習書法的初期,當然會博採眾長,或者直接點說就是這個練練,那個也練練。經過取捨成為自己的字體啟功體。

啟功(1912—2005),自稱“姓啟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

啟功先生可以是近百年最有特色的書法家,最終成型的啟功體。

在啟功體成形之前,啟功年前的時候,他的字是這樣的。

相傳上圖是啟功二十多歲的手稿,這個時候二十多歲。

啟功臨寫過王羲之的《十七帖》,啟功臨寫的非常認真。

啟功先生還臨寫過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這時候已經神似形不似了。

一人有感

一個書法家最終他的字寫成什麼樣,在他的控筆能力和欣賞偏好下,經過個人取捨之後而成。

以前啟功接受某個採訪,說他年輕的時候,被人說過幾次字不行。

每個人的字都有偏好,都有取捨,不要想著十全十美。尤其是成體的字,通常情況都有明顯的優點和缺點。

王羲之畢竟只有一個,書聖王羲之畢竟只有一個。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2020年2月11日滬。



一人筆記


啟功早年的字為什麼筆法更豐富?

早年的啟功,書法正處於成長時期,會對古代名家作品進行大量的臨習,所謂的“筆法豐富”,並不真正屬於他本身的,是模仿他人的。不單是啟功,我們每個學習書法的人都是這樣的。


當我們處於學習期的時候,自己的書風還沒有形成,如果把我們成長期的臨帖習作收集起來,各家各派,風格各異的筆法也會十分的豐富,這些東西實際上並沒有完全融入成自己的東西。而當我們的書法風格漸漸形成,有了自己書寫的風格套路,筆法趨於穩定,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己的用筆套路,沒有成長期的那種集百家之長的筆法變化。

啟功的書法風格,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和我們熟悉的“啟體”一樣。他也要經歷成長期。他也是在臨寫別人的經典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他早年的筆法多變,道理和我們的一樣,多變的筆法是在學習吸收。當他成熟了以後,筆法套路就完全是自己的東西,筆法變化自然不會再再和早年一樣的變化多端。



子衿書法


啟功早年字“毛刺”很多,也就是說用筆的起收非常明顯,而晚年的字則相對光滑乾淨。

啟功早年字裡有很多古人的東西,可以從裡面看到褚、柳、趙甚至六朝寫經。可以看出啟功向傳統下了很大功夫。

啟功到晚年和很多人書家一樣,越到晚年筆法越單一。如趙孟頫、董其昌等。年輕時拼命學百家法,字裡字外都是要充分運用,並且力圖完整的表現出來,而經過幾十年硯池浸淫,老來歸於平淡,其筆法之大象也就泯於無形了。


吳自強書畫藝術


學習書法的過程有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在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





在早起的臨摹學習階段臨摹時掌握的技法越細膩豐富,我們的臨摹可能效果越大,學到的東西越多。技法繁是正常的,說明學習方法是正確的我。 當我們的技法純熟和豐富到一定程度或階段,就會開始出現一個簡化的過程,簡化,實際上並不是把過去的技法減去一部分,而是一位技法運用到嫻熟,化為了無,這個無是表面的無,其質仍然存在。就像我們常說的筆斷意連那樣,筆是斷的但意仍然存在,做到這一點,必須技法豐富而純熟,然後才能為之。如果熟而簡,其結果,筆斷意連的意必然淺簡薄,缺少那種厚重的意味。這有些像齊白石的大寫意繪畫。一筆下去,氣象萬千,又或如郵票那樣,與尺寸之間,表現大千萬象。記得鄭板橋曾經有一聯語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這種現在在繪畫中就像素描的繁和大寫意的簡一般意思。




這時我們學習書法或其他藝術門類都會要經歷的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由約到博由博到約,雖然都是博或約,前後大不一樣,境界不同。


翰墨書道


氣功的字開始不咋樣在一幫皇族書法家的提攜下進步很快五十多歲已基本形成風格。他人書協也是老人們吸收進去的。他早年的字並不成熟有點像而今的王剛、姜昆、趙忠祥之流的字毫無特色。問題是誰見過他早年(二十歲以前)的字。沒見過就別說。我見過,我有資格說不過那時啟功總去前輩那裡學字徵求意見文革中還抱著大字報去徵求意見使他的字在章法上有很大的進步。後來自己又肯下功夫所以晚年他的字獨樹一幟於他早年的學習請教和刻苦練習分不開。我不同意啟功早年的字筆法更豐富的說法我以為啟功早年的字並不成熟屬於生澀初始階段。


正一品1


他的字不行,沒他的畫好,氣息不錯,可惜沒有深入下去


用戶788502637690


年老就走下坡路了,很正常


用戶8228381749871


啟功的書法,我是在一種雜誌上,第一次敬閱到的,那是一款稿費到條簽名,內容記不全了,只是初次見到此字,感重深羨,韻意不凡。無聲看了多遍,知其功運深遠,透習他已年至耄耋,乃禮筆簽名,謙藹和親的老人,字寫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