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細說駢文:是精雕細琢的美玉,還是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中國文學史上,有一種它介乎韻文和散文之間,曾經流行了上千年的文體。它行文對仗,有一定聲律和講求藻飾,它就是駢文。

《說文》對“駢”的解釋是:“駢,駕二馬也”。從字面的意思來看,“駢”是兩匹馬並駕拉車,因此有對偶之意。那麼用以“駢”來命名一種文體,可以看出駢體的結構是以兩兩相對的對偶句組成為主。“駢文”的基本特徵是源於辭賦,多以抒情見長;句讀整齊,對偶工麗,聲調和諧,讀起來十分悅耳。

細說駢文:是精雕細琢的美玉,還是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駢文特別適宜朗誦

中國的漢字是由千千萬萬個單字組成的。每個單字都有其特定的意思。而文章中用對偶、重疊、雙聲、疊韻等手法來修飾,可以加強語氣,有助於增加聲情之美。語言功能的多樣性正是漢語的神奇韻味,用各種修辭手法加工於漢字之上,很容易創造整齊對偶的精美句子。這是駢文產生的語言基礎。

一、駢文的由來

駢文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真正意義的中國文學,始於先秦時期。當然,這一時期的文學還處在一種初創期,所以先秦著作往往是在政論、哲學和辯論的基礎上,體現出來最初的文學性。這時的百家諸子的作品,多以自然為主,對修辭手法運用很少。先賢們的文章鉅著,或記事,或論辯,或闡述道理,都是有著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的文字都是心中所想,是天然率性而得。這時的文章,很少有刻意去尋求對仗和的疊韻,文風大多古樸自然。

但是,不刻意去追求對仗和疊韻,並不代表先秦時的文章是一杯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這個時期出現的《詩經》和《易經》中,就有一些華麗的辭藻和對仗的語句。

後人認為“夫經語皆樸,惟《詩》、《易》獨華。《詩》之比物也雜,故辭婉而妍;《易》之造象也幽,故辭驚而創。此駢語之出乎。”


細說駢文:是精雕細琢的美玉,還是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這段話的意思,說的是後世的駢文與先秦時的文學有些一定的繼承關係,駢文中出現的不少特點,都可以在先秦文學中找到痕跡。特別是以華麗著稱的楚辭,對後來駢文的影響更大。屈原的《離騷》、宋玉的《九辯》中,都有大量的對仗句型,詞藻也極為華麗。這些對仗句已出現了多種對偶方法,並不僅僅限於單純的句與句的對仗,而是出現了句對、字對、隔字對、雙聲對、疊字對、隔句對等多種方式。在音韻上也講究押韻、聲律和諧。所以後人中多有認為屈原是駢文始祖的,認為“屈子之詞,其殆儷體之先聲乎?”

二、駢文的理論基礎

駢文追求的是文章中每一個句子都有與之相對稱、相呼應的句子,這種對協調互補,追求穩定平衡和陰陽和諧的追求,是“中庸之道”的產物。

中國的“中庸之道”思想,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很大,古代作家在創作中追求的是典雅之美、溫柔之美、中和之美含蓄之美,力求文章讀起來琅琅上口,給人以美的聯想,讓人心平氣和,靜心愉悅。在文章的語言組織上,追求的是不做無病之呻吟,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語言上力求精練。而這些要求,都是駢文能夠具有的。


細說駢文:是精雕細琢的美玉,還是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司馬相如

漢代是中國古代文學大發展的一個時期。這時文人們已將文章和學術研究分離開來,出現了經傳、諸子、詩賦、術數、兵書、方伎等類別,出現了詩、賦、對問、檄、章、表等多種文學體裁,也出現了專門的專業作家。這些以寫作為生的作家,為了自己寫出的作品能得到社會上下的一致認可,對文章形式美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他們十分注重文章的可讀性與朗讀時能否朗朗上口,文章中對聲韻和對偶運用較多

,“一經一緯,一宮一商,皆列錦繡為質”。也正是在這種創作風潮之下,“駢文”的種子在漢賦中逐漸發芽,“駢文”即將迎來一個多彩的時代。

三、漢魏時期的駢文

公認的歷史上駢文始作俑者是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他的《子虛賦》、《長門賦》是漢賦中的經典,也是第一位大量運用駢句,用極為靡奢的詞句,極盡誇張和想象,字字珠磯,華麗妍奇,文風瑰麗。經過他別具匠心的鋪排,他的賦形成了“虎嘯而穀風冽,龍興而致雲氣”的風格,開創了駢體文的先河。


細說駢文:是精雕細琢的美玉,還是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建安七子

在司馬相如的影響下,駢儷化滲透到漢代的各種文體中。除賦之外,史傳、奏疏、論說等等文學體裁,都顯示出了詞采飛揚,凝練莊重,對仗工整的駢儷化風格和特點。

魏晉時期,是一個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歷史時期,但又是一個文學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學家的文章,形式多樣,文現撒脫,以氣運文,駢散兼馭,文章結構流暢諧婉,追求辭藻、講究字句的整齊對仗。在曹植、陳琳等人的文章風格帶動下,文人的創作形成了追求形式華美、用典繁多,甚至通篇皆是駢偶的矯枉過正之舉。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過分追求語句的對仗和“每句必駢”,其實是走向了一個相反的極端。


細說駢文:是精雕細琢的美玉,還是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駢文大家——曹植

魏晉駢文是在經學衰微、玄學興盛以及佛教傳播進入中國後,文學逐漸擺脫了儒家的束縛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這些駢文的作者基本上都是當時的士族階層。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關心政治,也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過著醉生夢死的奢侈生活,他們文章的主題並不是反映社會現象,揭露社會黑暗,而是展示內心世界,展示自己的“才思”和文學功底。他們過分追求文章的藝術形式,追求文章的寫作技巧,“析句彌密,聯字合趣,剖毫析釐”,實質上文章空洞無物,只是“以聲色相矜,以藻繪相飾,靡曼纖冶,致失本真”。他們的作法,實際上將駢文帶入了一個死衚衕。

四、駢文的四個特徵

作為一種文學體裁,駢文的特徵有個方面。

一是行文對仗。這種行文中的對仗,有寬嚴兩種。大體對得上的是寬對;每個字都要求對得上,對得好的是工對。

二是四六句為主。所謂四六句,指的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四個字,第二部分六個字。這是駢文的基本句型。


細說駢文:是精雕細琢的美玉,還是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文心雕龍》作者劉勰

三是用典故多。駢文特別注重用典故,通過用典使文章精練、典雅、含蓄、委婉,達到意婉而盡,藻麗而富、氣暢衙凝的效果。

駢文的典故包括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名人名句等等,《文心雕龍》中說:“駢文之典,一用古事,二用成辭。用古事者,援古事以證今情也;用成辭者,引彼語以明此義也。”

四是詞藻華麗,“綺縠紛披”。一篇好駢文,裡面的每個字句都像是經過雕琢一般,這本來不算是壞事,但後來駢文過於追求這種表面文章,甚至出現了許多“競一字之奇,爭一句之巧”的怪事。作家不把創作重心放在內容上,而放在一個個奇巧的詞藻上,捨本逐末,形成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一篇好的駢文能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深遠,讓人陶醉其中。但是駢文後來的發展方向朝著僵化、浮豔、形式主義而去,最終自掘墳墓,使自己發展的路子越來越窄。

五、駢文與散文之爭

駢文佔據文學市場之後,中國文學越來越向形式和技巧的進行追求,無論是詩歌、論文還是雜文小品文,都朝著聲律化和駢偶化方向發展。駢文統制文壇的後果是使得文壇千篇一律,文章都整齊劃一,雖然用詞用句更為華麗,雕琢得十分精美,但只重典故,全借古語引申今情,文章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文學的差異性沒有了,文章的氣勢也沒有了。


細說駢文:是精雕細琢的美玉,還是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韓愈

正是因為駢文的這種不足,引起了唐代韓愈和柳宗元等人的批判。韓柳認為,駢文只會引導人尋章摘句,是“雕蟲之藝”,從而引發了唐代以批判駢文為主的古文運動。

韓愈等人認為“自有晉以來,文章競為浮華,遂成風俗。”因此要重振文風,改變幾百年來的浮豔文風,風使文章重回“志思蓄憤”的本質。

柳宗元說過,駢文的最大危害是“因辭害意”。在他看來,文章要以意為先,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自古文章只有兩類,一類是教化之文,一類是審美之文。文壇駢文盛行的危害在於不管作者的寫作目的,只以文章的形式和語句來判定文章的優劣,必然會導致作者去過分追求形式,必然只能產生出浮華空洞的文章。

在唐代古文運動之前,駢文幾乎承包了所有文體的功能,不論是抒情文,敘述文還是議論文,都存在“捏句成雙,修短取均之態。應以一言以說者,輒化為二言;應三句成文者,必分為四句。瀰漫重杳,不知所裁”。

細說駢文:是精雕細琢的美玉,還是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隋文帝楊堅

隋唐之際,越來越多的人對駢文的危害有了清醒的認識。隋文帝楊堅就反對駢文,認為寫這東西對國家並無任何好處,所以開皇四年取士時,對那些試卷上滿是“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的駢文作者一律不予錄取,目的也是想扭轉一下文壇的風氣,讓更為務實的士人進入國家體制之內,更好的發揮作用。

六、駢文的衰落

初盛唐之時,駢文仍居文壇統治地位。這一時期上官儀創立的“上官體”駢文,在形式上嚴守四六,極少散句,平仄協調,音節和諧,詞藻更華美。

初唐四傑中的王勃是公認的駢文大家。他的《膝王閣序》通篇以四六句描寫騰王閣的景觀,以景寓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文筆洗練,結構恢宏,留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駢文喜歡用典,句式對偶工麗,每句話必有出處,但是在實際效果上,存在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弊端。從初唐到中唐,駢文應用於公私文翰之中,而政府部門並不是每個人都純熟地掌握駢文技巧,駢文體在應用上的缺點越來越多。駢文與散文鬥爭的結果是爆發了以韓愈、柳宗元為首的一批人掀起的文學復古運動。他們提倡“文以載道”,反對內容空虛,唯美傾向嚴重、束縛思想表達的駢儷文體;主張向秦漢以前的奇句單行的散文學習;提倡儒學,反對佛老。


細說駢文:是精雕細琢的美玉,還是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從韓愈的古文運動,到宋代歐陽修的第二次古文運動中的幾百年間,駢文與古文在文壇並駕齊驅。因為駢文做為主導文壇幾百年的一種文體,在讀書人的心目中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人們習慣了以四六句的駢文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甚至韓愈自己也寫過不少駢體文。

宋代歐陽修的古文運動與唐朝的是有一定區別的。他並沒有一棍子打死駢文,而是要求駢文也要有教化功能,也要將儒家之道說清楚。在這種形勢下,出現了一個過渡的文體——“宋四六”。它是駢文的一種改良,也是後世八股文的始祖。“宋四六”與駢文的區別在於,它比較注重議論,論事比較直白,文字精練,合情合理。

七、如何評價駢文

經過兩次文壇的復古運動,駢文開始從文壇的主導地位上退出來,散文成為文壇新的寵兒。但是駢文並沒有消亡,它改頭換面,成為應試之體,以“八股文”的形式,繼續在古代文化史上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八股文於四書五經中取題,必須用古人的語氣寫作,不允許自由發揮。每一個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它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要求對仗排偶,講究格律、步驟,有著和駢文一樣的"文意根於題、措事類策,談理似論,取材如賦博、持律如詩嚴"的特徵。


細說駢文:是精雕細琢的美玉,還是一股畸形的文學潮流?

科舉考八股

八股文沿續了駢文的優點和缺點,考生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扼殺了作者的創意,使得八股文與駢文一樣容易內容空洞,專講形式,成了文字遊戲。

但是客觀的說,駢文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典雅、雍容、莊重、工穩,含蓄而又典雅,善用典、講藻飾、以古喻今,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它由於一些缺點成為昨日黃花,但在今天的楹聯和古體詩歌創作中,還有它的身影。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將其一棍子打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