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文房四寶之硯

硯的歷史  
  硯為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以粗見雛形。剛開始時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後來因為不方便,無法寫大字,人類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磚、銅、鐵等。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現在經歷多代考驗仍以石質為最佳。


  硯,是磨墨用的。要求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無渣。硯也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不過,作畫用硯,也不一定那麼講究,一般選擇那種石質好,硯池深、稍大有蓋的,研磨時發墨快、水份不易揮發的就可以了。


文房四寶之硯


硯的種類  
 端硯:
  歙硯和端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歷代皆採端溪,到南唐李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採用次之的歙。
  端硯為硯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山下際潮水,距江濱三、四里處,逐漸升高分下巖、中巖、上巖、龍巖、蚌坑等採石之所;下巖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巖之品質最佳。
  但浸在水裡的下巖想開採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潭水無出口,須七十個人排排座,一個個將裝水的甕往上傳至巖口,如此做個月餘,潭水始得涸,才能進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
  但若非如此,下巖之石所做的硯豈能如此發墨,「天欲降大事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嘛。但下巖到北宋時已開採淨盡,明後另闢的新坑或中、上巖,品質就沒有那好了。
  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徵,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定品質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


  其實所謂「眼」便是硯上石紋,倒不一定和品質相關了。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加硯的可欣賞性,但若生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
  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品質有關,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端硯的優點,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
 歙硯:
  與端硯並稱,因產於古歙州﹝今安徽婺源縣﹞而得名。
  端硯之發實是巧合,在唐開元時,獵人葉氏追逐野獸至長城裡,見那兒的石頭瑩潔可愛,便帶了幾塊出來,琢磨成硯。數世之後,他的後人,將硯贈與州令,州令十分喜愛,找人再去開採,於是便傳揚開來。至南唐元宗時,因聖上著意翰墨,歙守又獻硯,皇上大喜,提拔他為官。
  歙硯因為李主而揚名天下,名聲甚至大過了端硯。歙硯的正式開採至南唐才開始,它的地點也是浸在水中,質地也因此而潤澤。
  歙硯有「紋」,如同其硯之眼,所謂的羅紋硯,即稱其石紋如羅穀葫者。紋有粗細之分,而細紋為硯之奇才,粗粗羅紋亦為上品,皆足以和端溪下巖媲美。而眉子硯,則是石紋如人,畫眉而得名,與羅紋硯無異。

  歙硯之特性亦如端硯,而歙重於發墨,做大字,端重於細潤停水,寫小字。


文房四寶之硯


硯的選擇方法  
 以石質為主:
  硯材固多,銅、玉、磚、瓦、陶、石皆是,另有多金者以玉為硯,堪稱上品。但多金人少,其切合實用且兼具各種特別者當推石硯,而其他都不合用一些。
 潤澤有光:  
  硯石最貴潤澤,端、歙俱以此著稱,因若不潤則墨中水分易被吸收,導致濃度太高,滯筆難運。端、歙石長年浸於溪中,故潤澤有光,潤澤與否可以目光辨之。
 肌理細膩:
  硯石紋理精細,則表面平滑,易於磨墨,磨出來的墨亦勻細可佳;這種硯不但發墨,且不損筆亳,端、歙二種硯皆為此中之最。若表面不平,上硯有聲,墨必粗劣不勻,且損筆鋒。這可以視覺、觸覺、觀查得知,並不難明白。
 質堅而差軟:
  石質以堅硬為尚──廢話,您能想像在一團棉花果凍上磨墨嗎?──而石若過堅,扣之聲響者亦較堅而差軟,扣之聲低者為差。故硯石宜潤,潤則無剛硬之性,即所謂「差軟」,石堅而差軟,乃有溫潤之性,故能發墨久不乏。選硯時扣之聲高者質堅較劣,低而有韻者,石差軟較優。


文房四寶之硯


硯的使用方法  
 平時儲水:
  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硯」。
 使用須換清水:
  可別偷懶直接以養硯研水磨墨,也別以為用茶、糖水磨出來的墨會「別有特色」,這些東西和墨相混會使墨色大減,也不能發墨。熱水傷潤損墨,切記避免。


 用後刷洗:
  硯石使用之後,必須將餘墨滌去,不可使之凝於硯上。不然殘墨乾則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傷筆亳,且會損害硯面。若與新墨相混,則無下墨或發墨之利。
  洗的時侯可以用絲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堅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傷害光滑美麗可愛大方的硯面哦。如果須要帶出場的話,最好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以免殘屑留存,與墨相混。
 新墨輕磨:
  新墨稜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損傷硯面,使用時輕輕磨就可以了。
 將墨取出:
  研墨之後,即須將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則墨與硯膠黏難脫,易損硯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別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潤之,將墨在原處旋轉,待其鬆脫後再取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