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從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義文學


在二十世紀的西方,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叫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是20世紀30年代末,在法國興起的,以宣傳存在主義哲學為目的的文學流派。後來,隨著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歐美的廣泛傳播,存在主義文學對各國的當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從30年代末到70年代,這種文學潮流一直在西方盛行。

從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作家薩特和加繆。

1936年,薩特發表哲學著作《想象》。1938年發表了劇本《厭惡》,1939年又發表小說《牆》,通過文學形象表達了他對人生和“存在”的看法,。1942年,加繆的具有同樣傾向的小說《局外人》問世,引起很大反響。評論界認為薩特和加繆的小說代表著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存在主義文學的誕生。

我們以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為例。來了解一下對西方乃至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存在主義文學。

1, 存在主義文學誕生的社會環境。

存在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想,誕生在一戰之後的西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現代時期的到來,西方人進入了歷史中的非宗教階段。此時,雖然人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時發現自己的無家可歸。隨著宗教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喪失,人不但變得一無所有,而且變成一個支離破碎的存在物。

個體的人沒有了歸宿感,認為自己是這個人類社會中的“外人”,自己將自己異化。在個體迫切的需要一種理論來化解自己的異化感覺時,存在主義就應運而生了。

從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

為了表達這種哲學思想,存在主義文學隨後誕生。

薩特既是存在主義哲學家,又是存在主義的文學家。薩特的劇本《厭惡》和小說《牆》,通過文學形象表達了他對人生和“存在”的看法。在小說中,他形象又傳神地表達了人類生存中遭受的恐懼、孤獨、失望、被遺棄等感受,初步奠定了存在主義文學的基礎。

從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義文學


而從不承認自己是存在主義的加繆,他的小說《局外人》,卻被一致認為是存在主義的典範之作。該作品一經發表,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直到今天,那影響還在不斷地向下一代人延申。

2,《牆》和《局外人》表達的哲學思想

《牆》和《局外人》作為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 都寓高度哲理性於文學作品之中,而不求情節的複雜性和曲折性,著重對主人公的精神狀態展開哲理性分析。

在《牆》裡,薩特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

共和黨人帕勃洛和另外兩個人一起,被長槍黨徒逮捕並判處死刑。在行刑的前夜,三個人都不由自主地因處於死亡的臨界狀態而備受折磨,他們在地牢中度過了極度恐懼、孤獨和無依無靠的一夜。第二天早上,帕勃洛的兩個朋友被槍殺,而超越了恐懼的帕勃洛,被留下來審問戰友的下落。


從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義文學

帕勃洛知道戰友藏在哪裡,但是為了愚弄敵人,他胡亂編造一個地點,沒想到的是,敵人竟然真的在那個地方搜出了他的戰友……原來戰友為了不連累別人,剛好從先前隱藏的地方撤到了帕勃洛胡亂編造的地方。

世上竟有如此荒唐的事情!然而,就是怎麼荒唐的事,不可控制地決定了他們的生死。

這,就是存在主義者薩特的小說。通過這篇作品,薩特表達了存在主義最基本的人生思考:

  • A, 人生是荒誕的
  • B, 人是孤獨的,他人即地獄。
  • C, 死亡是偶然的。
  • D,人存在於宇宙,是無意義的。你要自己賦予它意義。
  • E, 人有選擇活法的自由。


而加繆的《局外人》,則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

主人公默爾索的母親去世了,參加葬禮時,異常冷靜的他沒有哭泣,而是照常生活下去。為此,他被人指指點點。後來,他在和朋友的一次聚會中,因為朋友和別人發生衝突,默爾索意外地捲入爭鬥,發生了命案。

而在審訊時,他卻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為由,被判為十惡不赦的罪人,並因此獲了死刑。可笑的是,來自社會各方的聲音,話語,證人在法庭上眾說紛紜,而作為當事人的他,卻難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完全成了無法做主的“局外人”。

從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義文學


這,是另一種不可思議的荒謬。

通過這篇小說,加繆也表達了他的哲思:

  • A, 人生是荒誕的。
  • B, 人活在世上是孤獨的。
  • C, 人存在於世,有被排斥和異化的感覺
  • D,死亡是偶然的,自己做不了主。
  • E, 人應該清醒地自己,和社會抗爭。

可見,不管是薩特還是加繆,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人生荒誕;活著孤獨、恐懼、苦悶;生死自己不能自控;人應該自己選擇人生,尋找生活的意義等主題——這,正好就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

3,存在主義文學對後世的影響

存在主義作為哲學派別,最初是由法國天主教哲學家加布裡埃爾馬塞爾提出。存在主義是一個很廣泛的哲學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三大類。

薩特是無神論的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

而存在主義文學作為一個文學派別的話,是以薩特、西蒙娜·德·波伏娃、加繆為代表的。雖然加繆作為文學家,並不喜歡自己的作品被歸類為某種“主義”,但是他的作品正好反咉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所以,評論家們都把加繆的作品歸於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有幾個很明顯的特徵:

從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義文學


主觀意識決定存在的意義,但承認有獨立於意識的存在。

人的價值高於一切,並自由選擇價值。

貶低藝術的認識作用。

悲觀而積極的處世態度。

人並無先天本質。

三位一體。在文學創作中,存在主義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讀者的三位一體觀。)

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雖然把文學分成某種派別,某種主義是不靠譜的。後來的作家誰也不會把自己歸於存在主義。但是在小說中表達哲學思想的手法,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來的作家們。

從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義文學


世界的荒誕性,人的孤獨感,死亡的偶然性,也都成立文學競相表達的主題。連三位一體的寫作觀,也被很多現代作家繼承了。

比如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他本人很反對對把文學作品歸為某種“主義”,他認為為先在作品中預設某種理論是荒謬的。但是,他的作品卻跟存在主義極為想象:都弱化了小說的情節,而在故事中表達大量的哲思。

米蘭昆德拉說:“人生是一張不能成畫的草圖。”這本身就有存在主義的影子在裡面。而且他在《玩笑》,《笑忘錄》中,表達了很多人生荒謬,自我孤獨,人生不可控制的思想——可見,存在主義文學,對他是有影響的。

從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義文學


而博爾赫斯則幾乎是用小說來講哲學的,這一點跟存在主義的波伏娃很像,波伏娃的《人都是要死的》,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一場存在主義的生存論試驗,她用小說的方式來探討人如果不死會怎樣的哲學問題。博爾赫斯也是用這樣的方法,而他探討的哲學主題更多樣:時間、死亡、夢幻、記憶……他的小說裡充滿了和這些主題相關的指向,完全是對人類“存在”問題的多角度思考。

從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義文學


就連今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漢德克,他的作品也是這樣的風格:弱化情節,表達哲思,在《守門員的焦慮》和《無慾的悲歌》裡,幾乎都沒有要緊的情節,而每個段落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獨立的哲思……這,跟存在主義文學也很像。

也許,把文學歸結為某種派別和主義是沒有必要的,是畫蛇添足。然而,存在主義的文學還是給現代文學開闢了新路,它的思想不見得全對,但是帶給了人們在文學中哲思的習慣。

客觀地說,人生在有些時候確實是荒誕的,但有些時候有規律可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人有時是孤獨的,他人即地獄,但我麼也會因為他人而獲得幸福,比如愛情和友誼;人是自由的,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但是有時沒得選擇,比如出生,比如動亂——所以,存在主義的思想有正確的部分,也有侷限的部分。

從薩特的《牆》和加繆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義文學


木心先生說:

“看清生活的荒誕是智者最起碼的水準,看清了,微微一笑。”

“人生好在無意義,我們才可以賦予它各種意義。”

“他人即地獄,但他人也是天堂。比如愛情,窄門一個人進不去,但是兩個人可以。“

這智慧,似乎都是對存在主義的思想,做了昇華或者批判後得來的——拋棄侷限,發揚它積極的思想,才是對待過去了的思潮的正確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