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千村撤併 並出了啥?打破“多小散弱”格局 台州一年減少1600多個行政村

千村撤併 並出了啥?打破“多小散弱”格局 台州一年減少1600多個行政村

比誰的村子建得更美,比誰的項目進度更快,比誰的班子更有能力……

寒冬時節,記者在臺州各地鄉村走訪,處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幹事創業景象。這一變化,與去年開始的行政村規模調整不無關係。

台州曾是全省行政村最多的市之一。2017年底全市共有行政村4645個,超過全省行政村總數的1/6。其中集體經濟年收入不足10萬元的薄弱村337個。在2018年的規模調整中,全市行政村從4645個減少到3043個,其中整合建立新村1021個。

如今新一輪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已在全省各地鋪開。在最早開展這項工作的台州,村莊合併究竟對鄉村振興產生了什麼樣的作用?

“動一子而全盤皆活。行政村規模調整,調出了班子戰鬥力,調出了發展好前景,調出了治理新格局,也調出了基層好生態。”台州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台州行政村“多小散弱”,是制約鄉村振興的最大瓶頸。行政村規模調整,可以說是對從資源配置、治村方式,到興村路徑、強村班子等一系列內容的一次深度激活。

4個村並一個 盤活方山景

千村撤并 并出了啥?打破“多小散弱”格局 台州一年减少1600多个行政村

路橋區華章村開展送“廉”入戶

擁著大好資源,卻駛不上鄉村振興的快車道,這是溫嶺市大溪鎮原毛竹下村、坎頭村、上洋村、兆岙村的真實寫照。

這4個村同飲桃溪水,有著“十里桃夏”之稱。風景優美的方山景區近在眼前,但各管各的,一個景區設了3個售票處,誰都沒發展起來。2018年8月底,4個村合併成方山村後,僅過了3個月,新村兩委班子就委託設計公司制定了旅遊總規設計方案,一心一意依託方山景區發展旅遊經濟。

“謝鐸文化園、3A級旅遊廁所、生態停車場、坎頭片立面改造、精品遊廊、中央山民宿……”方山村黨委書記陳亨榮扳著手指數起村裡正在進行的項目,“村子合併後,分散的資源可以統籌共享,發展也理順了。在建的項目大大小小10多個,大家忙得腳不沾地,但個個都覺得很有奔頭,幹勁十足。”

融合,是為了更好地富起來、強起來。行政村規模調整要實現“1+1>2”,前提是必須確保資產、資金、資源的完全融合。

為此,台州市一方面全面盤清“舊賬”謀“新賬”,做到“一個層級經營決策、一套班子民主監督、一個賬戶基本結算、一個賬套核算到底”,實現“一本賬”融合。另一方面,因村施策抓項目,梳理部門項目清單、鄉鎮建議清單和新村需求清單,以縣為單位建立新村建設項目庫,面向新村集中推出一批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民生實事項目,並使村村聯動發展、產業聯片發展有了可能。今年前三季度,台州全市完成鄉村振興項目立項1168個,完成總投資逾14.8億元。

三門委託浙工大工程設計集團等單位,根據136個新村的特點,圍繞田園綜合體、特色漁村、休閒旅遊等不同主題量身定做規劃,實現新村規劃全覆蓋:對產業特色村,考慮錯位發展的同時,優化整合資源開發,打造區域品牌;對旅遊型、生態型、文化型的精品村和古村落,注重原生態保護開發,植入文創產業,打造一批美麗田園、鮮美漁村、鄉愁古村。海潤街道濤頭村的村民聯建萬畝海塘,抱團發展青蟹養殖產業,年產值可達1.7億元;橫渡鎮巖下村與杭州一家文創公司合作,創辦山海寫生基地,打造“中國星象古村”,村集體經濟每年可增收12萬元……

調整前,黃巖區原山前村擁有物流基地、汽車4s店、菜市場三駕增收“馬車”,總資產2000多萬元,年收入300多萬元,而官莊梁村總資產只有100萬元,年收入40萬元,兩村差距巨大。合併成山前村後,兩村積極尋找資源契合點,結合原山前村的資金優勢和官莊梁村的土地優勢,爭取到了80畝小微園項目。“合併時,原山前村一些村民還有不少顧慮,現在發現融合的好處後也就放寬心了。”山前村黨總支書記張勝榮介紹,小微園區項目啟動後,一個星期完成135戶土地情況調查,6天完成土地丈量,兩天完成補償款發放。“項目建成後,預計村集體資產達4億元,年收入突破3500萬元,人均收入達5.98萬元,村民將共享發展紅利。”張勝榮說。

千村撤并 并出了啥?打破“多小散弱”格局 台州一年减少1600多个行政村

和合客廳議事 並村更並心

“當務之急是要落實好新村黨群服務中心。”

“龍王廟旁的空地,利用起來建個廣場,讓村民休閒多個好去處。”

“現在亂停車影響村貌,要加強管理。”

……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諸葛亮會”在玉環市蘆浦鎮蘆北村黨群服務中心舉行,群眾代表、鄉賢等20多人齊聚一堂,為新村發展出謀劃策。

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戶空巢化,是困擾當前各地農村發展的三大難題。行政村規模調整雖然有效解決了農村空心化問題,但後兩難依然存在,同時還容易出現“並村不併心”的新問題,給如何科學、民主治村帶來了嚴峻考驗。蘆北村黨支部書記王委清對此深有感觸:“我們蘆北村由大沙、小沙調整而成,兩村比鄰而居,但因歷史原因,關係並不好,老百姓之間常因一些小事鬧矛盾。兩村合併後,如何讓全村上下心齊人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在蘆浦鎮的指導下,蘆北村想出了一個新法子——“和合客廳”。這是一個三級議事平臺:每週一次新村事務聯席會議,新村班子全員參加,商討村裡的重點發展項目、村務管理事宜等;每半月一次“諸葛亮會”,邀請群眾代表、鄉賢、“五老”人士等村裡的威望人士進客廳,對村裡的重要發展事宜提意見、出點子,當好村班子決策的“軍師”;每月一次“和合客廳”開放日,回鄉創業大學生、黨員、群眾、優秀新玉環人代表等共聚客廳,暢談近期村裡大小事,進一步聽民意達共識。

“這個客廳好,什麼事都有商有量。”40歲的村民鄭英雪作為群眾代表參加了當天的議事。如今的蘆北村,新藍圖已經展開:敲定新村黨群服務中心選址、建設蘆北公園、擴建大沙公園……用王委清的話說,就是“心齊了,幹什麼事都容易了”。

並村,更要並心。為做好村調“後半篇文章”,台州連續推出了《新村(社區)“和合連心、融合發展”二十條意見》《關於進一步提升行政村規模調整後續工作質量的若干意見》,通過組織引領、制度先行、發展為本,持之以恆抓好後續工作,打造農村治理的新格局。村子面積變大了,治理不僅要民主,也要規範。台州努力使村規民約成為新村“黏合劑”,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確保新村治理有序、運行平穩。

一走進溫嶺市大溪鎮桃夏村,書寫著村規民約的村牌就映入了眼簾。“新村合併後,這是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兒。”村黨總支書記張東昇告訴記者,通過修訂完善村規民約來樹立良好的民風、村風,就像在村民們心裡豎了杆旗子,幹事說話前都習慣去想一想,是否遵守了村規民約,有利於促進村民更好更快地融合成一塊。

千村撤并 并出了啥?打破“多小散弱”格局 台州一年减少1600多个行政村

一座“連心”橋 見證好班子

仙居縣官路鎮原寺前萬村和官路村,隔溪而對,一座大橋成了兩村往來的必經之路。2017年的一場洪水,沖毀了年久失修的大橋,但由於兩個村的村兩委班子不給力,重建之路漫漫無期。直到2018年11月,經過兩村合併後的緣溪村新兩委班子努力,大橋順利開工。今年8月的超強颱風“利奇馬”,帶來了一場更兇猛的洪水,也見證了新班子的戰鬥力——

為確保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村幹部們不顧自家被淹,晝夜奮戰,有的凌晨4時就蹲守在還沒造好的大橋旁,有的帶頭搶救被水淹的工程電纜線,有的帶頭轉移被水淹的新農村建設木料……

今年10月,大橋順利開通。鎮黨委書記楊明深有感觸地說:“一座‘連心’橋,見證了一個好班子的重要性與戰鬥力。”

強村,先強班子。“加快深度融合,黨組織要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台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台州把建強新村組織班子、配強新村幹部作為推動新村發展的關鍵之舉。為此台州出臺《台州市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備案管理辦法(試行)》,通過組織、紀檢、政法等18個部門聯審聯查,選好配強新村過渡期組織班子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全市1064名新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佔41.1%,較2017年村級換屆高出11.7%。與此同時,還對所有村民委員會主任實行縣級備案管理。

新的村黨組織書記,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外見過世面、能帶頭幹事創業的黨員鄉賢。緣溪村黨支部書記張鎮炎,就是交接了自己在四川多年的生意後回村的。三門縣健跳鎮雙港村黨總支副書記何昌星,是一名任職29年之久的“老支書”,還是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在他的帶領下,雙港村先後被評為省級文明村、省級廉政示範村。調整期間,他主動提出由更年輕的、外出闖蕩過的黨員黃鸝任村黨總支書記。“目前,健康莊園遊客中心項目政策處理已基本完成,雙港村鹽灶區塊美麗鄉村精品村項目也已獲批。”黃酈表示,下一步他們要打造一橫一縱的交通網,助推雙港村走上由點到塊、連片發展的快速路。

為加強村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台州還派出1350多名“第一書記”,助力新班子建設,助推新村發展。天台縣科山村由原上科山村和原晚山張村合併而成。並村之初,因為擔心集體資產被分攤,兩村互生嫌隙。為解決這一大難題,村“第一書記”、天台縣行政審批局局長姚峰足足用了1個月時間,天天蹲村調研走訪,先後召開9次村民代表座談會,終於找到了破題方法。他幫大家一起算政策賬、算未來賬,盤活新村資產100餘萬元,徹底打消群眾心中的顧慮,成功實現了新村資產、資金、資源完全融合。

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或以強帶弱共同發展,或弱弱組合攜手蝶變,或強強聯手規模倍增……行政村規模調整的各種疊加效應,正在臺州各地顯現,鄉村振興的活力競相迸發。據統計,目前,台州全市所有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超過10萬元。

千村撤并 并出了啥?打破“多小散弱”格局 台州一年减少1600多个行政村

【記者手記】

關鍵在於激活內在動力

徐子淵

還記得很多年前第一次到農村採訪,“舊髒亂”是那時候鄉村給我的第一印象。走進村子,人煙稀少是第二印象:除了幾位坐在門口擇菜的老人,村裡幾乎不見青壯年。我常想:難道只能這樣延續下去?雖然行政村撤併後村民數量多了,但新問題依然不少:如何讓村民心無芥蒂地認同新村?如何讓村兩委班子齊心幹事?如何讓村子發展的動力變為現實?

行政村撤併一年後,再次走進鄉村,我驚喜地發現,這些困難正在一一被解決,鄉村的田野上正在發生美麗的“蝶變”——

許多村子的村容村貌大變樣,分類垃圾桶擺放整齊,以前散落在村子裡的垃圾不見了,捂著鼻子走過垃圾桶旁的場景也消失了。更可喜的是,人人都成了村裡的監督員,維護著村裡的乾淨整潔。

在村子變美的同時,村民們越來越少提及原村的名字。返鄉村民漸漸多了起來,大家都在心裡逐漸認同新村,盼著在家門口就能過上好日子。

與此同時,村幹部們更積極了,天天跑項目、籌資金、建新村,為的就是搶抓機遇,讓村子發展得更快更好。

以前,有的村有資源沒資金,有的村集體經濟雄厚,卻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有的村想改變,卻少了一個眼光獨到的領頭人……很多鎮、村幹部告訴我,行政村規模調整的意義,不僅在於規模的變化,更在於鄉村的內在動力被激活。不論是強村帶弱村、強村與強村,還是弱村與弱村,通過撤併的精心設計,使資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使原先的一些弱項得到補強。最重要的是,村民對村子的發展有了信心。

有信心,就有希望。新農村必將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