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陝西作家陳忠實一輩子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為啥不多寫幾本長篇小說?

柳育龍


說到只寫了一部長篇《白鹿原》的陳忠實,我想起了一個逸聞故事:

在一次文學主題的宴會上,一位年輕小夥傲慢地問旁邊的一位女士:

“你發表過幾篇小說了?”

女士回答:“一篇。”

小夥不以為然地說:“我都出過幾十本暢銷書了,”又問道:“你的小說叫什麼?”

女士漫不經心地答道:“《飄》。”

時至今日,那位出過幾十本暢銷書的作家已經無人知曉,而瑪格麗特·米切爾和她的《飄》將會繼續揚名。

故事的真假也許已經無從考證,但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1X99<100X1,數量的堆砌只是過眼雲煙,質量的打磨才能流傳千古。

這種對文學的匠心精神不止在陳忠實身上,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家和長篇作品,都是這樣的“孤品”: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哈珀·李《殺死一隻知更鳥》、安娜·塞維爾《黑駿馬》、傑羅姆·大衛·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還有我們熟知的《紅樓夢》等古典名著。

長篇小說的寫作,有一種儀式感——背景資料的收集、出場人物的設定、情節發展的節奏,一點一滴都是作者的心血,一字一句間都是作者的神魂。

正如唐朝詩人張若虛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陳忠實和他的《白鹿原》,已經不需要更多數量的堆疊,便足以流傳千古。


星空與酒


12年在西安有幸見過陳忠實先生,主要是對《白鹿原》小說的寫作歷程做一個分享,整個過程持續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並沒有看過白鹿原,只是聽過,但是陳老師在講述過程中已經讓我非常著迷了,他很親切,更多的是在講他小時候的事情。我不覺得陳忠實老師只有一篇長篇小說有什麼遺憾的,很多驚世大作的作者同樣也只有一部作品,但夠精,能永遠讓人記住。這就足夠了!

作品對人性、政治、歷史以及陝西黃土塬上特有的風土人情……的描寫生動厚實,讀來令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之後,少有長篇文學作品能達到兩部作品的高度,它不論在寫實性還是文學藝術性方面,把當代中國文學的水平提升到一個令人仰望的高度。將來,無論何人暑述當代中國文學史,陳忠實先生都是難以迴避的高山。

在這裡我推薦下另一個喜歡的作家。賈平凹先生,最早是從《廢都》開始了,我發現賈平凹先生特別擅長寫女人,尤其是心理活動的描寫,代入感很強,我本人不怎麼看書,但看賈平凹的書有種上癮的感覺。




豫小沁


您好,我叫楊雪樂,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陝西作家陳忠實一輩子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為啥不多寫幾本長篇小說?

從前車馬都很慢,一生只愛一個人。寫書和愛人一樣。

傾盡畢生精力才回去愛一個人,寫書也是一樣。要不然怎麼四大名著的作者也是隻有一本長篇發表。

先說說陳忠實,他在2016年4月逝世。他早年間在農村生活,日子過得緊張,辛苦。有人說他像個農民,但是他確確實實就是個農民。

作為農民的陳忠實開始跌跌撞撞的前行,他開始寫作以後,有幸讀到《創業史》這篇文章,同時也是這篇文章讓他對柳青產生了壓倒式的崇拜,也借鑑了他許多手法。

然後陳忠實一路行走,一路奔跑,到了44歲的時候,他產生了一種緊迫感。因為37歲的路遙已經完成了第一步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備受好評。

他開始著急了,但是,他也付出了行動。

陳忠實說:“我想給我死的時候有一本墊棺作枕的書”,這不是狂傲,是安慰自己的,安慰自己一輩子喜歡文學的心。

然後陳忠實開始了寫文章鋪墊的路程。想寫作,先查資料。他從44歲開始,查閱縣誌,閱讀書籍,整理筆記,整整準備了兩年。然後在1988年開始下筆,他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本書《白鹿原》中,歷時四年,《白鹿原》創作完成。

那是1991年,正趕上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他覺得他的春天要來了。當他把稿子交給出版社的時候,陳忠實說:“我連生命都交給你們了”。

不到一個月,他接到了出版社的回信,高度讚揚這本小說,緊接著,1994年《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52歲的陳忠實,年過半百,終於獲得了自己的最高榮譽。作家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無論什麼時候,自己的作品都有人看。《白鹿原》一路走來,一路上跌跌撞撞,一直有人在解讀,這本書,會讓我們用盡一輩子的時光去解讀,去認識。

感謝你的閱讀,你的關注,就是我繼續下去的動力。


Y—楊家二小姐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很多名家出名是因為一部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後面即使再寫也寫不出能夠超出它的代表作品水平與影響力,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應有的地位,陳忠實就是這樣一個人。一部代表作品《白鹿原》出現後,再也沒有大作了,甚至被認為是“江郎才盡”,但在他去世的2016年4月30日,中央領導送了花圈,可謂哀榮至極。

當年作家陳忠實《白鹿原》作品橫空出世,一時洛陽紙貴,現在都被定為大學必讀書目,我想這部作品就像是一幅史詩,再現場了50年來鄉村的歷史鉅變。書中白鹿原鄉村歷史變遷讓我也看到了馬爾可斯《百年孤獨》裡馬孔多鎮的影子,愛恨情仇,鳳凰涅槃一樣再重生。

可以說陳忠實一部《白鹿原》,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耗費了人生主要感情,此後再也沒有寫出類似這樣的長篇小說,才有人說他寫完這部作品後是“江郎才盡”了。而我認為這純屬正常,一個作家他的最高水平就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品動用了他人生主要的文學儲備,寫完後腦子都感覺空了,如果後面再寫只能是狗尾續貂了。再寫,自己也不會滿意,還不如不寫。


窗外的白楊


真正的作家搞文學創作並不是跟寫網文似的可以做到每天日更多少萬字,作家們寫作那是要耗費極大心血和時間的,尤其像陳忠實那一代的老作家創作時代網絡不發達,都是用筆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當然即使那時候有電腦他們也不一定習慣用電腦寫作,估計還是得用手寫;《白鹿原》從準備到完稿用了六年之久,真的是做到了精益求精。《白鹿原》是陳忠實的代表作,也是非常有影響的鉅著,近五十萬言,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陳忠實正是憑藉這部恢弘鉅著奠定了他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窮其一生只為創作一部長篇鉅著,真的是用生命在寫作。陳忠實並不是天才型的作家可以信馬由韁的進行創作,他寫作需要做足充分的準備和思考然後才會下筆,正因如此他的《白鹿原》才顯得如此厚重與精彩。

以陳忠實先生的身體狀況與精力甚至才力即使提供再好的素材恐怕也很難寫出能與《白鹿原》一樣等量齊觀的長篇小說了。那些渴望看到他第二部《白鹿原》的人要麼是不瞭解《白鹿原》創作之艱辛要麼是別有用心,難怪作家本人會罵“你懂個錘子”這樣的話了。一個作家耗費心力、嘔心瀝血為讀者奉獻出了一部傑出的文學鉅著,夫復何求呢?

一個作家用生命鑄就一部史詩已經足夠偉大,足以永載史冊了,無論對作家還是讀者而言已經無憾了。


鄭非夢妙文


一部偉大的作品肯定有很多機緣,一位作家如果能有一部傳世的作品,就相當不容易了。

一部作品問世,肯定有很多原因。素材、作者的境界和思想、文學修養和時代背景等等很多因素集中體現之後,才會創造出偉大的作品。作者和故事本身的碰撞尤為重要,這可能也要有像愛情一樣的機緣。有人窮盡一生也無法寫出一部偉大的小說,只因沒有等到那個適合他的故事。

陳忠實在寫白鹿原以前,寫過不少隨筆和中短篇小說,後來,在藍田縣誌裡發現了很多素材,並以此創造了長篇小說《白鹿原》的創作。

小說的創作耗時六年。《白鹿原》出版以後,因其尖銳的歷史政治觀點及大膽的性愛描述,在文學評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和爭論。有人認為書中的性愛描寫稱得上是“驚世駭俗”,甚至因此將其與賈平凹的《廢都》相提並論;有人認為《白鹿原》的情色描寫是比較有節制的,小說中有關性的描寫並不是為了描寫性本身,都符合小說本身的需要。也有人認為小說中的情色描寫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也應該屬於成人級的。

批評界,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作為大時代背景下的歷史現實主義小說,肯定有其重要的意義。

小說內大量的陝西本土語言,外地人讀起來可能會有障礙,而裡面的關中本土的思想文化和習俗,也是外面的人不一定能輕易理會的。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作品。

可以說,小說招致的批評也主要是因為“陝西楞娃”而衍生出的對文學內容的處理方法問題所導致。

一部五十萬字的作品,耗時六年創作,耗費的心力可想而知。歷時寫完《白鹿原》之後,好評如潮,暢銷不斷,那時陳忠實已經50歲,估計創作熱情也已經不多。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而這樣的一部書,也基本耗盡了他一生的積累,想要表達的都已經全部表達清楚了,也就沒有再寫其他的必要了。


瘋哥哥l


陝西作家陳忠實一輩子就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為啥不多寫幾部長篇小說?答案是:一位作家是否傑出,從來都不是以作品的數量來衡量的!陳忠實雖然一輩子只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但他完全稱得上是一位傑出的作家。

世界上的作家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作家,高產,一輩子能寫幾十部長篇小說,且不乏精品之作;第二類作家,雖然“低產”,但一寫就是傑作;第三類作家,高產,但多是平庸之作。陳忠實屬於第二類作家。

這樣的作家,之所以“低產”,是因為他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也許是一輩子)來寫這部小說,當他做這項工作時,他必定是無比認真、嚴肅和虔誠的,即使是要耗盡一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也在所不惜!

他不是在製造速成品,不是在製造一次性消費,而是在為人類創造富有魅力、光彩奪目的永恆的藝術品!

雖然只有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但陳忠實已在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上立下了一座豐碑!


至善如水



陳忠實的《白鹿原》,是作者濃縮一生的精華,在充分做了思想上、條件上和藝術上以及文本方面的儲備以後的泣血之作。

作品圍繞渭河平原五十年的世事變遷,展開了觸目驚心、五彩斑斕的敘述,將那一歷史時期的翻雲覆雨、國仇家恨等等通過一個原上的農民群體的陣痛與顫慄、哺育與反詰,真實地再現了那段史實,寫得蕩氣迴腸,雄渾浩蕩。

陳忠實說,他是要準備著將這部書死後帶入棺材作為枕頭的,必須付得起畢生的心血,承得住生命的代價——無疑,陳忠實做到了,且做得超凡脫俗,十分完美。

陳忠實在準備創作之初,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蒐集了若干歷史資料和生活素材,包括地方誌、黨史、文史資料等;系統研究、學習了中國近代史,窮究民族、宗教等問題的核心內涵;瀏覽和誦讀了世界各種文學流派的創意、結構以及表達技巧等項,是一次身心的全情投入,也是一次人格的淬火與歷練,更是一次自我涅槃的浴火重生。

以如此厚重的筆調寫出來的《白鹿原》,被稱之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重要收穫之一,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小說藝術的最高水平。無論是思想容量還是審美境界,都獨樹一幟,具有獨特的不可取代性,屢次得獲大獎,摘取了中國文學獎項的最高桂冠。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三十本書中唯一入選的當代長篇小說;被中國出版集團列入中國文庫;入選當代大學生必讀的文學名錄;2018年又入選了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的小說。

就連一向矜持而高傲的西方學者們,也由衷的讚譽說:《白鹿原》無論是在深度上還是技巧上,都是當代最好的小說,比之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並不遜色。

以如此卓絕的才情,畢生一部足矣!

至於那些動輒幾部、十幾部乃至幾十部長篇的作家們,那些書貌似迎合了當代一部分觀眾讀者的認可,但隨著歲月的遷延傳續,幾乎都銷聲匿跡,被風捲殘雲般掃入了文史的垃圾堆,也是文壇上一件極為可悲的事。


龍吟148119260


談及陳忠實一輩子只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讀者惋惜他為何不多寫幾本,筆者想起了丁玲的“一本書主義”。

1951年9月,蘇聯作家愛倫堡和智利詩人聶魯達訪華,關於“鞋子”和“作品”有過一番議論。

愛倫堡對丁玲說,鞋子要一百雙差不多的,不要只有一雙好的。作品相反,不要一百篇差不多的,只要有一篇好的也行。

愛倫堡的觀點是指作家必須寫一部立得住傳得下去的書,要有一本足以支撐自己的書,即“作品不能光圖數量而忽視質量”。

丁玲贊同愛倫堡的比喻,並多次轉述他的觀點,其用意是勉勵青年作家寫出好文章,不要為了追求數量粗製濫造。

但是,丁玲的這種觀點,在被人故意曲解和斷章取義之後,上升到了“一本書主義”的高度,成為丁玲57年被打成“右派”的罪證之一。

古今中外的作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追求作品數量,二是講究作品質量。

縱觀文學史,往往是嘔心瀝血只寫了一部作品的作家卻能流芳百世,在文學史上佔得一席之地。如吾國的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外國的《呼嘯山莊》《追憶似水年華》《飄》等等,它們的作者均以一本小說流芳百世,在文學史上大放異彩。

回到陳忠實為什麼一生只寫了本《白鹿原》,當有人建議他利用收集的素材多寫幾本長篇時,他懟道:你懂個錘子!

他表示自己百年後《白鹿原》要陪葬當枕頭,可見他對《白鹿原》的寫作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也讓人們印證了丁玲的“一本書主義”的重要。

一孔之見,歡迎交流!


白話石說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與其寫一百部空洞的作品,不如寫出一部流傳後世的經典著作更能體現他的價值。


正如有人問陳忠實大師說,到底想弄啥?值得下這麼大功夫查那麼多的資料嗎?陳大師回答他說,我想給我死的時候有一本墊棺作枕的書!


陳大師是受到古巴作家卡朋鐵爾《王國》的影響開始構思《白鹿原》,在經過長達兩年多在老家原上的考察,及查閱大量的資料後才開始動筆,又歷時三年多才完成。


《白鹿原》雖然是虛構的,但人物、地理、事件等基本都是有原型可考,鄉約鄉規風土人情都是真實的。尤其是主人公白家軒,對陳大師的採訪中他說,是以他的曾祖父為原型進行刻畫的,裡面的很多描述甚至就是當年人們對他曾祖父的回憶。


由此可見,陳大師對待自己的作品是何等的嚴謹。要質量肯定就會降低數量,就如卡梅隆這樣的影視大神一樣,多少年才可能出一部作品,作品一出必是經典。


《白鹿原》成了近代長篇小說的一個很難逾越的高峰,不管是影視作品還是話劇舞臺都對它愛如珍寶。絕不像有些作家所謂提筆成文,其實是在一個意向裡完全靠想象虛構,讓人讀不出味道,留不下深刻印象。


我想,陳大師不是不多想寫幾部,而是因為這種嚴謹的態度,讓他在選擇素材上受到了很大的侷限,沒有好的素材,好的故事,任可不動筆,也不會將就湊合敷衍成書。


這一點兒,恐怕很多人不能理解,誤以為他江郎才盡,才會被人問及如上這個問題,為什麼不多寫幾部。以陳大師陝西人的樸實直爽性格,當然不屑於辯解,罵一句你懂個錘子,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