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的黑娃與白孝文的結局為何有如此差異?

韋福勝


《白鹿原》這個題材是所有演員的滑鐵盧,當紅張嘉譯攜何冰下了這麼大的功夫,劇都如泥牛入海悄無聲息了。在唏噓之餘(筆者是張嘉譯鐵粉),偶然看到原來《白鹿原》還有電影版,而且還是好多年前就有了,更想不到的是主角又是筆者一偶像——張豐毅!感嘆啊,他倆戲沒問題,那就是導演?編劇?其他原因?原著!筆者曾經細細拜讀過《白鹿原》,哇,內容精彩。有說法是書中人物百十口子,要濃縮到幾十分鐘的電影、幾十集的電視劇裡不易,裁剪過後面故事脈絡面目全非?這很值得研究啊……


酣在小酒館220


我個人認為:白孝文其實是本書中的一個機會主義者;一個極度自私的人;一個需要的批判的對象;從早期的白鹿原讀書;當侯任族長,到後來中鹿子霖的計,被小娥拖下水,吸毒,賣地賣房,第一任老婆過世,外出討飯,吃舍飯,到鹿子霖推薦當營長;後來起義,當縣長,殺黑娃;是本書中著力刻畫的一個人物;其實他並沒任何黨派概念;是非觀念;通篇只有利已主義,一切只要對自己有利都能去做;一切人都可以背叛,父親,老婆,孩子,情人,上司,朋友,老師,親戚,都不在話下;

而黑娃:是本書著力描寫的一個對象,從前期打長工,救贖小娥,也完成自己的救贖;鬧家協,當土匪,搶鹿子霖殺其父,搶白嘉軒致殘他,從當初的快意恩仇;到後來白鹿原重新讀書;被鹿兆鵬最終勸說起義,其實從一開始他都有強烈的是非觀念,最先認識白嘉軒嘴臉就是黑娃。但最終對白孝文輕信而致命。





格林斯徐


這與我們常規認為的結局不同。我們一貫的想法是好人有好報,壞人終將受到懲罰。但作者卻沒這樣寫,因為他寫的是真實的生活,並不是我們喜歡看的童話故事。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就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通俗的講就是天地看萬物都是公平的,一切都任其自然的發展,並不區分什麼善惡和好壞,好人可能遭到厄運,壞人依然如此,這就是“自然法道”。

白孝文的結果,不是道德的結果,不是仗義的結果,不是作者的原因,而是自然法道的結果。




流雲影視hhs


白鹿原大結局是:白孝文對黑娃栽贓陷害,白嘉軒對白孝文大義滅親白孝文陷害黑娃後,白嘉軒為了替黑娃討回公道,找白孝武通知鹿兆鵬,把被他們關在屋子裡的白孝文抓了起來,臨走時哭著重複唸叨著“這輩子,這輩子”,看著那可憐樣真為他惋惜。而原著中白孝文出現在對黑娃、嶽維山、田福賢進行了舉行處決活動上後沒有作交代,甚至最後有一段還提到白嘉軒為有個縣長兒子而自豪,鹿兆鵬也沒有再次出現在白鹿原上。可以說電視劇版《白鹿原》白孝文的結局與原著完全相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