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華為和小米,未來誰的發展更有潛力?

貓叔情感窩


都別說了,小米最強,這個別爭辯了,敢和小米比,你們有這個實力嗎?小米十,除了品控有點小問題,除了不防水,你們那些垃圾,有小米十的馬達牛逼嗎?也不好好想想,小米系統的牛逼之處是你們這群不懂手機的能看得懂的嗎?呼籲大家都買小米十,因為小米十就是好,最新的芯片,最牛的系統,最新的屏幕和馬達,告訴你們,不買小米十,你們的腦子都壞掉了。小米現在世界第四,馬上要成世界第一了,電視領域我們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現在就差手機回到巔峰了,我們一定要支持國產,支持小米,我們要幹掉蘋果,幹掉三星,特別是我們要幹掉華為,因為就華為那種東西也配和我們小米十比?你以為他先出的5G,5G手機就成熟了?換句話說,不成熟的技術,我們小米能生產嗎,可以說,小米十才是5G的標杆,再配上最強芯片,最強馬達,最強屏幕……總之,我們的技術強的地方簡直數不勝數。所以,最後,在此呼籲大家,購買小米十,為國爭光,因為我們小米這個企業是中國最有潛力的科技企業,所以,你管他芯片那裡來的,買就對了。大家聽我的,準沒錯



Eone2020


小米和華為都是十分優秀的企業,如果硬要我選更看好誰,現階段我更看好華為。

小米和華為骨子裡的本質完全不同,小米主打的競爭優勢是性價比的競爭優勢,而華為打造的競爭優勢是差異型競爭優勢。(這裡的競爭優勢指的是企業競爭的主基調。)

當企業以性價比競爭時,它得能比競爭者更能有效地設計、生產及營銷產品,力爭做到低成本和低售價,當產品配置相差不多時,售價比對手低;當價格相差不多時,或者成本比對手低,或者配置比對手好。

而企業採取差異型競爭的目的則在於提供客戶獨特而優異的價值,經由產品的質量、專業功能或售後服務等方面表現出來。

性價比的競爭優勢門檻很低,很容易被模仿和取代,差異型競爭優勢由於其獨特性,要比性價比的競爭優勢更牢固。

先看小米。

小米初入智能手機市場時,抓住了當時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好用的手機賊貴,便宜的手機賊卡”的市場定位缺失,以性價比撕開了市場的口子,並以此取得了飛速的發展,2010年成立,四年後就坐上了國內市場第一的寶座,讓市場稱奇。

然而,性價比的競爭優勢容易被模仿,小米2016年的遭遇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在這一年,市場格局未穩,各大手機廠商都打起了價格戰。樂視最為剛猛,不僅曬出了物料清單,還以低於成本200元的價格開賣。這種補貼的效果相當顯著,樂視一年就斬獲了2000萬的銷量,恰巧的是,小米當年大概損失了2000萬臺銷量。用戶因何而來,就會因何而走。

假如小米沒有擴展生態鏈,僅以手機品類,並以性價比的戰略來佈局的話,那麼小米是非常脆弱的。競爭對手完全可以捨棄兩年的利潤,甚至虧本,將樂視的打法進行到底,先把小米拉下馬,然後再謀求盈利。

小米深知性價比的弊端,藉著小米的品牌,擴張品類,利用複雜性構建商業競爭優勢。

所以,隨著小米鋪設線下渠道、開展營銷,小米的成本優勢並不明顯。以性價比為競爭優勢,容易被模仿。

小米給出了兩種破解之策,一個是構建小米生態鏈,以品類的複雜築高壁壘;一個是加強核心技術的掌控,加強縱深領域的建設,比如打造小米澎湃SoC。

再看華為。

雖然華為也有主打性價比的產品,但無論是榮耀強調的質價比,還是華為進軍高端領域,都足以表明華為走的是差異型競爭路線。

和小米相比,華為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核心技術,其中最核心的武器有兩個,一個是麒麟處理器,一個是基帶芯片。

由於在這兩個垂直領域有縱深,所以,華為的戰略靈活性更強。

比如,當人工智能的浪潮襲來後,華為就率先在麒麟SoC上集成了NPU,提前佈局人工智能在手機端的落地。而依靠高通的小米,則不得不依靠高通的日程表。

比如,在即將到來的5G,華為在5G通信方面的優勢無疑會傳遞到智能手機上。

再比如,日前,高通在北京召開“中國技術與合作峰會”,並在會上宣佈與聯想、OPPO、vivo、小米四家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以應對博通的惡意收購。假如高通被博通併購,這對華為影響很小,而對小米影響就稍微大一些。

最後,無論是哪種競爭優勢,都需要全面保持警惕。性價比競爭優勢的命門在於,企業必須維持產品的基本質量和服務,避免陷入價格戰而抵消成本優勢,避免過分強調價格而導致產品質量不過關。而注重差異競爭優勢的企業也應該注意:與競爭者的成本差異不宜過大,以免能接受產品高價格的顧客太少。

當然,無論是以性價比為競爭優勢的小米,還是走差異化競爭路線的華為,我都希望兩家企業能保持競爭優勢,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己的魅力。


梅花園陳述


客觀地說,我就客觀地回答。

華為基於強大的技術積累與不斷創新所以在不斷強大,未來將會繼續建立其在通訊領域、手機領域的強大技術優勢,這是一個實業為主的公司,所以叫做技術公司。華為的未來我們只能估算一半左右,另外一半,由於人工智能剛剛起步,而華為正在大力開發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切,這一半,要看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才能定奪。

小米事實上不是科技公司,充其量就是個互聯網公司。互聯網也能產生偉大的企業,參照阿里巴巴。小米的夢想就是打造一個生態圈,這個圈從目前小米的商品構成來看,非常大。如果小米踏踏實實做好產品質量並對消費者用心服務,小米的未來不可估量。

兩者誰走得更好?現在不好說。如果華為藉助手機領域的優勢來做生態圈構建的話,我相信華為比小米走得更好。這是目前能看到的東西。


思前走後


華為和小米相比,誰的未來發展趨勢更猛?這兩個企業本來體量不一樣,發展的歷史不一樣,要放在一起比較未來誰的發展趨勢更猛,確實是不太好判斷,也不太公平。但作為不同模式發展起來的企業放在一起,也許可以探討未來我們社會發展的脈絡。

華為的發展史可以說是很多國內企業的發展史的縮影,從代理產品起家,當摸熟悉了產品以後,自立門戶開發產品逐步推廣到市場,通過各種途徑擴大自己的份額。不過華為與其它企業相比,更為注重技術的研發、更為注重擁有核心技術、更猛的市場拓展、更為激勵員工的合理分配機制、更能激發企業內部潛力的管理方式等等,這也許是華為在不斷海外拓展的過程中,外部的見識與內部深刻思考所帶來的結果。

小米的發展軌跡與華為卻不同。由一個本來的成功者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通過觀察和思考找到了風口。在市場上找準了藍海,自我開發產品,並且利用互聯網這個龐大無比的網絡以及新穎的營銷方式,一舉打響名聲。一夜之間讓全國大地知道了還有一個小米可以讓我們以這樣低廉的價格享受到智能機的方便,在那個全是三星、LG、蘋果、索尼等國外高價品牌手機的圍剿中,生生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並且並不滿足的是,小米想要建立自己的智能消費生活生態鏈,於是小米手機連通萬物如電飯煲、淨水器、冰箱、洗衣機等等新穎的生活方式也慢慢闖進了我們的生活。


這兩家企業主要交集還是在於手機。在其它各自不同的領域都可算是佼佼者,但作為未來對我們生活直接影響更深入的,我認為是小米,小米更為讓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活的日常。

華為還是會繼續以技術立企,並且會在技術領域更為發力,成為科技領域的翹楚,成為很多科技人仰望的標杆。但越到後來,越是深水區,發展越是比較困難。比如通信技術與方案可能換代更為緩慢,當然作為未來萬物互聯、智慧城市等等也會有爆發,其業務級別比如是企業級、城市級等,要求的技術更深,投入更大。華為的發展會影響整個城市,整個社會,但競爭同樣也很厲害。


而作為小米其主要業務形態是針對消費者級別,如果消費市場得以引導到小米所倡導的生態中,也許爆發也會很快。這表示隨時圍繞在我們家庭生活的方式發生很深刻的變化,一個APP可以把所有家庭的電子產品連接,可以一個APP管理所有電子產品,不分地點不分時間。所以小米的發展模式對於技術的要求,相對於華為來說沒有這麼高也沒有這麼深,最重要的是要造好各種產品贏得家庭消費者的心。但這要向傳統家電行業企業嘴裡搶食,也並非易事。

如果單純從手機看,華為這樣有資金及技術實力的企業,應該說增長可能會更猛。但未來的短期內,一旦我們的消費及生活方式得以改變,可能小米的智能消費生態會得以更為迅猛發展。不過華為畢竟體量大過小米太多,增長一點兒就會讓小米以更高的增長率來追。


更多分享及互動,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東風高揚】。


東風高揚


作為一個米粉我不得不說 華為更有競爭力,華為做手機的戰略更長遠,佈局更細緻周密,核心技術掌握手中 反觀小米,就企業策略個人認為高性價比是竟爭力,但高性價指的不僅僅是價格,更核心的質量,小米目前還不具備華為一樣的研發實力,但小米剛成立幾年,其mix創新還是驚豔了世界,但這些創新還不足以奠定小米地位,小米一定要擺脫硬件組裝廠的低質價廉的印象,目前競爭對象用水軍不斷渲柒小米低質價廉價,小米必須牢記質量才是基礎,精品戰略必須嚴格執行。


李青松74435581


"未來″至少是過了5年那時候吧,誰"更有潛力″就是5年之後誰的能力或者力量更大。

潛力是當前性或者叫截至當前的,相對於未來而言。華為到時候是33年+5年,小米是10年+5年,各自都已經具有了新的更大的潛力,只是還都處於沒有發揮出來的狀態,僅是積蓄著,預備著之後釋放。

1 應有狀態

(1)整體潛力

總體來看,5年截止時,華為已有的潛力照樣不會是小米當時所能比的。

如同現在,即便不再增長,小米再過10年也不可能達到。

(2)具體潛力

5年到了的時候,2家的具體潛力和力量應該分別是如下的程度、狀態。

——主要技術

2家都有5G技術、手機芯片、手機應用、手機操作系統及其生態。小米已有的這4樣很可能仍然清一色是別人的,華為則很可能全部是自家的。

——技術積累

都增加了技術積累,而由於5年裡華為在經費和人才的投入上還是遠遠多於小米,產出的技術和創新還有專利也就大大多於小米,說不定整體科技能力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主要產品

通信產品,自然只是華為才有。

手機,都有中低端的,採用的都還是性價比打法,性價比的中低端手機市場無論在國內和在國外也都還是最大的一塊。華為當然照樣還有高端手機,小米卻很可能仍是沒有,至少沒有與華為同樣的真香高端機。

物聯網產品,小米可能仍舊是排名先於、銷量高於、種類多於、市場大於華為,但都會不明顯了,而在技術含量上低於華為的情況會比現在明顯得多。

——經濟力量

在經濟力量上,華為的增長幅度將進一步大於小米,在以營收為準的世界500強新排名上,2家實際上的距離更遠了。

——品牌影響

華為通信品牌、手機品牌的影響,整體上都會進一步廣於、深於、長於小米。

——高層管理

雖然大概率任正非已經退休了,換成了孟晚舟,華為高層管理團隊的整體能力仍舊遠遠強於小米,不可能降得那麼快、降下那麼多。

2 影響因素

(1)內部

華為的科技在5年裡,包括主要技術、技術積累、主要產品,不會受到什麼影響,整體科技潛力就如同前面所寫的。因為,華為對高科技定位不會偏,對科技自研、自立和領先的追求不會變,自己不跑偏、不蛻變,施加不利影響的外部也無可奈何。

小米的科技潛力也只能會是上面的狀態,也只是因為從現在看,自我定位說來也是科技,實際行動上的追求卻又並不執著、精準,又不專一,還要做互聯網公司,科技研發投入的力度還不夠大。外人倒是有不少人希望——影響小米改變,但還沒有看到小米按希望做。

(2)外部

華為的經濟力量和品牌影響會由於國外的市場特別是高端市場比現在大出或者叫恢復不太多,而沒有完全達到上面所寫的狀態,主要還是在國內市場上顯示出力量、發揮著影響,儘管很可能距離完全達到沒有多遠了。

小米的手機品牌不會受到來自於國外的不利影響,反而會進一步擴大影響範圍,在國內則會由於華為的榮耀,還Ⅴ、O等的影響擴大而縮小,相應地,國內市場份額也就被進一步擠壓了,不過呢,整體經濟力量不大可能受到明顯影響,因為有海外市場的營收。

結束語:

5年一過,接下來就是各自發揮潛力了。華為和小米分別38歲、15歲之後,發展狀況會怎麼樣?由於之前潛力是一大一小,之後的現實能力和力量就也是一大一小,2家相比之下,發展就是一好一差,但各自都還會受到不利因素的影響,導致2家發展都會出現某些地方小、慢的情況,也就是現實的能力和力量受阻、被減,卻又會是大者仍然大、小者仍然小,不至於讓2家變得同樣大小甚至於反過來。

對於更遠的未來而言,華為要避免、小米要達到同樣大小以至於反過來,主要因素都是自己,決定性的因素。


肇俊武


肯定是小米。有些人總是說華為的技術有多牛,小米的技術有多差,其實這些人都是不懂技術的。華為在當前為什麼看起來成功?其實並不是技術,而是環境和恰當的位置造就的。以前是中國發展水平很低中國人員技術能力差別人很多,華為因為國際化導致它超越別人一大截;現在中國發展水平慢慢趕上其他發達國家,現在大家公司都站在同一個水平,華為先發優勢成為他的劣勢,它很難保持說一不二的定價優勢,中國越發展華為就會越難受。在這樣的階段將會產生更多挑戰公司,從而將企業更新換代,將中國企業技術服務水平提高一個更高的層次。


feiren127


客觀的來講,小米和華為兩家企業走的路線不一樣,僅僅比較兩家的手機產品,來判斷這兩家公司,誰能走的好,就會很片面。

小米最初成立,是以手機為切入點,雷軍當時做手機的思路,就是把手機的上下游企業做高效的串通,在小米手機上實現產業鏈的最具競爭力的組合,以此來打動消費者。小米的思路在過去幾年也帶動了很多企業進入手機領域,也用類似的思路、方式做起了手機。

手機行業發展到今天,競爭已經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在工業設計、科技領先度等方面都從行業跟隨發展到了行業引領的角色,中國手機廠商在全球市場佔有率就是很好的證明。

華為和小米的發展也是尤為突出。

其實華為做手機由來已久,在很多人還不知道華為這個品牌的時候,實際上華為就在做手機了,那時候華為做的是白牌手機,也就是說,華為的手機上面的logo不是華為,而是跟華為定製手機的運營商,手機上的logo是個運營商logo。

在2G手機時代,歐美運營商定製手機是很慣用的方式,他們用補貼的方式送給用戶手機,運營商賺取話費,華為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做手機的。

後來,大家都懂的,iPhone出現了,諾基亞倒了,摩托羅拉也不行了,手機行業面臨新一輪的洗牌機會。

於是,小米起來了,華為也開始打出了“華為”“榮耀”“麥芒”的品牌,開始走品牌化手機的道路。

回到問題本身,華為和小米的比較,這兩家企業的發展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小米的產品體系分為三個大類:手機、電視和路由器,以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路由器作為智能家居的入口。小米這幾年下來,以小米手機自身的成功模式,複製出了很多小米生態鏈企業,零配件選用市場內的頂級配件,產品設計力求做到精細,產品的品類選擇外國貨和國貨質量差距大的產品,所以,小米生態鏈的發展模式贏得了很多用戶,在中端市場做出了很不錯的成績。

而華為的發展則是以自身的ICT技術為基礎的。大家都知道,華為是做通信設備起家的,從通信起家的華為,這些年打敗的競爭對手是相當不少,在中國,讓思科一蹶不振,在全球市場,也使得愛立信這樣的傳統通信廠商越做越頹敗。

憑藉華為對通信行業的理解,華為進軍IT行業也是所向披靡,在雲計算、大數據等方面的研發、市場擴張上也一路披靡。

華為在手機領域的進步更是可圈可點,所以,也才有上面的問題。

我覺得,華為和小米雖然是在手機上有激烈的競爭,但兩家企業的發展路徑卻是大不相同,不能做簡單的類比。


來自科技行者團隊的知識產權老師


科技行者


按現在的市場繁華上看,,,

華為高過了小米!


鞍山二姐


這兩家沒有可比性,華為是世界量級的通訊公司,研發能力強,專利持有數量多。小米是新興科技公司(營銷公司更貼切),主營手機業務,研發能力和專利數量遠遠落後華為,不過他們正在努力轉型為研發創新性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