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鳳岡:500畝壩區為農村“雙有機”鋪路

鳳岡:500畝壩區為農村“雙有機”鋪路

最近,鳳岡縣500畝以上壩區上演豐收大戲。

  站在進化鎮壩區最高處九龍棧道俯瞰,滿目翠綠,寬闊平坦的機耕道縱橫在壩區中。蔬菜種植地裡,蘿蔔、蒜苗、白菜、香蔥、香菜等各類精品時蔬應有盡有。田間地頭,處處是辛勤勞作的群眾,採摘、裝運、稱重,熱火朝天。

  “只要有菜,根本不愁賣。空氣清新、村民淳樸,土地肥沃,水質乾淨,鳳岡的確是搞雙有機蔬菜產業絕佳聖地,但投資環境好,政府服務到位才是我投資的真正驅動。”站在蔬菜壩區,來自山東的蔬菜老闆孫偉看著收菜的村民說。

  現在,各大城市的蔬菜銷售商只要從網上知道孫偉的蔬菜快成熟,就會到基地預訂,價格比普通蔬菜每斤還要高。只因壩區自然條件好,水源充足,通過整體改良后土質更好,一畝地一年種三季,經濟效益大概兩萬塊錢,銷路不愁。

  最近,鳳岡縣以開展主題教育為契機,以500畝以上壩區建設為抓手,以全域有機和全產業鏈有機為引領,結合當地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實施“一壩一主導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發展“雙有機”產品,縱深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強力推進脫貧攻堅清零行動,鞏固脫貧成果。

  34個壩區,打造雙有機產業鏈

  近年來,鳳岡縣一直堅持“建設生態家園、開發綠色產業”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路子。加之,鳳岡屬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平均海拔720米,年均氣溫15.2℃,森林覆蓋率達67%,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壤肥沃,富含鋅硒,是打造雙有機產業的最佳地。

  如何利用好壩區資源,推動產業革命向縱深發展,為脫貧攻堅清零行動,鞏固脫貧成果護航?鳳岡積極開展500畝以上壩區調查。縣農業農村局與縣自然資源局、統計局聯合迅速展開全面核查工作,對壩區土質、面積、交通、涉及的村、農戶數以及壩區的社會經濟情況、基礎條件等進行全面調查。經過反覆調研和核實,發現全縣500畝以上壩區為34個。

  緊接著,根據“一壩一策”的工作要求和各個壩區的自然資源稟賦,鳳岡按照“全域有機,全產業鏈有機”的產業發展規劃,組織編制了34個壩區的實施方案。

  據統計,全縣有機糧食種植為主的壩區有15個,以蔬菜種植為主的壩區12個,兼而有之的7個,其中進化鎮7個、永安鎮1個、綏陽鎮4個……

  結合貴州省加快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鳳岡縣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遵循“五步工作法”,以“四新一高”為指導,大力發展“雙有機”產品,推進500畝以上壩區建設。

  截至目前,全縣有500畝以上壩區34個,其中樣板壩區1個,達標壩區11個,一般壩區22個,壩區面積67527.6畝,可利用耕地面積54927.6畝,涉及12個鄉鎮24758戶110926人。

  聚集產業,力促產品提質增效

  “壩區建設好不好,關鍵就看產業強不強,就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我們始終堅持‘雙有機’理念,打造有機品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鳳岡縣委書記王繼松表示。

  如何聚焦優勢產業,促進提質增效?

  著眼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各基層黨組織引導基層黨員幹部履職盡責、堅持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以產業發展成效推動主題教育落實落地。堅持不懈以“2+N”產業佈局為依據,圍繞茶、牛、蔬菜(辣椒)、食用菌、藍莓、蜜蜂等12大特色優勢產業繼續穩步擴大規模,因地制宜調整壩區產業結構,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示範基地,“良心產業,有機鳳岡”公共品牌建設初顯成效。

  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龍頭企業是關鍵。目前,鳳岡縣壩區內有縣級以上龍頭企業4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17家,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農民人數3957人。

  進化鎮臨江壩區作為樣板壩區,先行先試,流轉土地2500餘畝,並採用“綠色稻+”、“煙、蔬”輪作兩種模式,高效種植蔬菜香蔥,蒜苗,養殖田蛙,實現壩區畝產達21000元以上。

  在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上,已打造“鳳岡鋅硒茶”“琊川貢米”區域公共品牌2個,“仙人嶺”“野鹿蓋”“魅力黔茶”“婁山春”“風欣”“瑪瑙山”“鄉黔妹”等企業品牌15個,完成綠色食品認證30個,有機農產品認證20個,制定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5個。

  搭建平臺,穩定增收農民笑

  鳳岡,處處是耕種的喜悅。中心村蔬菜種植基地裡,當地村民們正在忙著翻地、拉溝、打窩、施肥、移栽……不一會兒,一片片的捲心菜苗林立田間。

  這邊移栽菜苗如火如荼,那邊技術講解有聲有色。

  另一旁,十幾個貧困村民認真傾聽割草機、起壟機使用技術培訓的講解之後,便親自動手操作實踐,呈現出一幅美麗的農耕畫卷。

  這只是鳳岡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優勢的農業單品,實施農業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市場化、形象品牌化、流通信息化,促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的一個場景。

  為全方位推動主題教育落到實處,鳳岡縣明確了34名“壩長”,組建了駐壩農技專家技術團隊,採取“理論教學+田間現場實操”相結合的方式,手把教貧困村民耕種、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技術,為壩區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同時,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支持,加大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創新農銀企試點,引入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支持壩區建設,持續推進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整合各類涉農資金9194.84萬元。

  產銷對接,是農村產業革命成敗的關鍵一環。多次組織農產品進機關、進學校、進醫院、進企業等活動,發展“訂單式農業”,建立穩定購銷合作關係,實現產銷精準對接。深化推進“鳳貨出山”“鳳貨入滬”等行動,組織企業廣泛參加農展會、推介會等展銷活動,著力在打好生態牌上做文章。

  線上線下銷售雙通道。大力建設互聯網經濟,依託大數據技術,做好壩區農產品信息收集整理,及時為供需雙方提供有效信息。搭建網絡營銷平臺,入住淘寶、京東等平臺等方式銷售農特產品,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據鳳岡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剛介紹,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以來,有效帶動壩區周邊群眾24758戶實現戶均增收0.9萬元,在保障脫貧清零的同時,穩定了脫貧成果。

  “鄉村美了,腰包鼓了,百姓笑了。”村民們看見家門前的美麗環境和壩區產業結構調整,說到現在的幸福生活,臉上笑開了花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