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募穴是怎麼確定的?有何特點?

募穴之“募”實際應作“幕”,原意是幕布,用來比擬腹膜、胸膜之“膜”。誤作募集之“募”,由此引起滑伯仁等醫家的誤解。《內經》中多與“原”連稱,寫作“募原”或“膜原”。

募穴是怎麼確定的?有何特點?

《靈樞·百病始生》說的“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素問·舉痛論》的“腸胃之間,膜原之下”,所指概念是一樣的。“膜原”一名是從“肓之原”演變而來,“肓之原”意指肓膜之原,指的是臍下氣海部。後來將腸胃與腹膜之間稱作“募(膜)原”,進而由此定出六腑以及五臟的募穴。募穴是最接近於臟腑的穴。“募(膜)原”之“原”不應拆開來解釋作四肢部的十二原穴。張景嶽注作“太淵為原之類”,不合原意。募穴只分布在胸腹部,是隨臟腑的所在部位而定。王冰說的胸腹曰募,背脊曰俞”,也就是《難經》所說的“募皆在陰,而俞在”一前一後,都是以臟腑為主。由於募穴最接近髒,故臟腑病痛多反應在相關的募穴上。募穴的所在也表明古人關於髒部位的認識。位於任脈上的臟腑募穴是單穴,位於兩旁的募穴,不論其臟腑是否雙側均定為雙穴,以與經脈的對稱性一致。

募穴是怎麼確定的?有何特點?

募穴是以鄰近臟腑的部位為主,只有正中和兩側之分,除了肺募中府、肝募期門、膽募日月各屬其本經之外,其餘各募穴都不屬本經。因而各募穴只能說是各臟腑之募,而不能說是各經之募穴。用經名來稱說募穴是不適合的。

募穴接近臟腑,針刺時須防止誤傷。一般對於六腑病,尤其是胃腸病較多用募穴,對於五臟病則多取背俞穴,這也是《難經》所說“陰(髒)病行陽(背),陽(腑)病行陰(腹)”的取穴大法

募穴是怎麼確定的?有何特點?

三焦募石門,別名丹田,後人常用氣海而不用石門。心包募古代缺乏記載,近人據“膻中者君主之官”列此為募穴。據心臟的症候,以膻中為募穴是合理的。巨闕作為心募,多反映胃部的病症俗稱此處為“心口”或“心窩”。其下方就是上脘穴。募穴作為臟腑在胸腹的代表穴,在此基礎上,《難經》八會穴將脾募章門稱作“髒會”,胃募中脘稱作“腑會”,是因脾胃為臟腑之主。交會穴中又以關元、中極為足三陰與任脈交會穴,是因足三陰同主小腹部病症的關係。由此表明任脈各穴的重要作用。

以臟腑為中心,後通於背俞,前應於募穴,構成前後相應的關係;胸腹腔之間以橫膈為界隔,腹腔則以肓膜為被膜,其中“膈之原”鳩尾與膈俞前後對應,“肓之原”氣海與氣海俞前後對應。綜合關係見下圖:

募穴是怎麼確定的?有何特點?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