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從“松果”分拆出“大魚” 小米自研芯片折騰為哪般?

C114訊 4月3日評論(安迪)小米集團組織部本週發佈的組織架構調整郵件披露,為了配合公司AIoT戰略加速落地,推動芯片研發業務更快發展,小米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團隊進行重組,其中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科技,並開始獨立融資。

本次調整之後,小米持有南京大魚科技25%股權,南京大魚團隊集體持股75%。南京大魚半導體將專注於半導體領域的IoT芯片與解決方案的研發,而松果將繼續專注手機SoC芯片研發。

從“松果”分拆出“大魚” 小米自研芯片折騰為哪般?


雷軍帶領下的小米在自研芯片方面又折騰了一把,究竟意欲何為?

保持增長的主動求變

松果電子成立於2014年,作為小米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芯片研發。2017年2月28日,小米發佈了自主研發芯片松果“澎湃S1”,此舉被業內認為是中國芯片極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由此,小米也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全球範圍內有同時生產芯片和手機能力的第四家終端廠商。

2018年10月26日晚上11點23分,小米官方正式宣佈:小米手機2018年出貨量正式突破一億臺,提前兩個月完成當年目標。市場研究機構IDC發佈的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報告數據顯示,小米2018年出貨量1.226億臺超越OPPO位居第四,但與第三名華為出貨量相差八千多萬臺,若想超越困難極大。

如何繼續保持增長?小米在穩固手機出貨量的基礎上,試圖利用自身優勢求變。在今年初舉行的小米集團年會上,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宣佈,2019年,小米正式啟動“手機+AIoT”雙引擎,這就是小米未來五年的核心戰略。

AIoT戰略重要實踐

IDC報告預計,到2020年,物聯網的全球市場規模將擴大近兩倍,達到1.7萬億美元。另據Gartner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260億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1.9萬億美元。IDC同時指出,2018年人工智能技術支出將達到21.86億美金;到2022年人工智能技術支出將超過75億美金;2017-2022年,這5年間的年負荷增長率達到43.7%。

在雷軍看來,“AI+IoT”是未來的風口,也是小米核心戰略之一,今天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應用已經被廣泛應用,大到電視,小到燈泡、鬧鐘,都可以用AI實現控制,“AI+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帶來了生活的便利,讓人們感受到了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雷軍今年初宣佈,從2019年起,對於小米而言,AIoT就是“All in IoT”!從現在開始5年內,我們將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過100億元!

而本次從松果分拆出來新成立的大魚科技,就將專注於半導體領域的IoT芯片與解決方案的技術研發,這也是小米將AIoT升格為集團戰略之後的一次重要實踐。

資本市場獲益可反哺研發短板

“小米給予大魚團隊控股地位並鼓勵獨立融資,是小米在研發技術投入領域中持續走向深水區的最新探索。”雷軍表示,除了對大魚“扶上馬、送一程”之外,對於芯片研發,小米還將在更多維度上進行更大、更多樣、更長遠的持續投入。

而長期以來,小米在研發投入上的比例一直被業界吐槽。小米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小米研發投入超過了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83.3%,過去三年年複合增長率66.2%(2016年21億元、2017年32億元)。雖然雷軍認為這對於一家成立不到9年的創業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舉動。但是按照2018全年小米實現總營收1749億元人民幣來計算,小米研發投入佔其全年營收的比例還是相對較小,未來在研發投入方面仍然需要加強,這也是雷軍以及他帶領下的小米能否實現一個個新的小目標的關鍵。

需要指出的是,在松果“澎湃S1”推出之後,小米自研手機芯片卻鮮有聲音,並且之後小米手機尤其是旗艦機型基本都是採用高通驍龍芯片。也不必吐槽,大家應該都知道,自研手機芯片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投資未必有回報,即使產生成果,週期一般也很漫長,不是誰都能做的。

而小米將大魚從松果中分拆出來,並給予授予大魚員工團隊控股權75%的股權,不僅將極大的激發創業團隊的創業熱情,還有助於大魚吸引更多的戰略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獲益。

事實上,此前小米用類似的股權架構佈局投資生態鏈企業,已經孵化出多個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其中部分公司成功上市。一旦大魚在資本市場取得成功,所獲得的資金也將反哺小米在自研手機SoC芯片方面的研發。當然,小米這次在自研芯片戰場的變陣,能否真正做出點名堂來,還要且看且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