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創作一幅墨色燦然的書法作品,一定要用濃墨寫嗎?有何技巧?

千千千里馬


墨法,是書法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和國畫一樣,書法也講究“墨分五體”,要充分表現出墨色的藝術性,可做好以下幾點。



1、要表現墨色的變化,關鍵在筆法。書法是筆與墨的藝術,筆和墨密不可分,筆以墨現,墨因筆生。

筆法粗糙,任筆為體,運用中鋒能力較差者,不可能表現出線條的立體感,墨色無神。


2、水的運用,在墨法中很重要。作品中,有了墨與水的參與,變化就豐富了,先蘸水後蘸墨,與先蘸墨後蘸水,作品的表現形式不一樣。

很多初學者只蘸墨,而不知用水,寫出的字燥,且缺乏變化,或者成為“烏光方”的館閣體,或者成墨豬。

3、紙張對墨色的變化也很重要。淡墨在熟紙上會有很多變化,以淡墨著稱的董其昌,就是使用熟紙。他用的松煙墨,雖然淡,但很亮,虛而有禪意。

寫大字,對水墨滲化要求高,要用生宣。而寫小楷或二王一路的小行書,要用半生半熟的紙。

王鐸是用墨的高手,可多臨他的帖來學習墨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書法用墨雖不像國畫墨法那樣變幻無窮,但也十分重要,歷來大書法家無不深究墨法,書法用墨中,可分濃墨,淡墨,幹墨,溼墨,渴墨,漲墨等,書家在作品中靈活使用。 濃墨,大多書家一般以濃墨為主,墨與紙對比度大,最見精神,較能表現雄健剛正氣度,篆,隸,楷等正書宜用濃墨,歷代書家如顏真卿,蘇軾,劉墉,康有為,現代沙孟海等都喜用濃墨,
蘇軾功甫帖,僅9字,數年前上海藏家劉益謙以800萬美元購得,徐邦達等認定為真跡,有人公開指為"清代勾填偽本",後經採現代技術設備鑑定,為自然書寫。


劉墉書法,善用硬筆短
毫,用墨濃厚,字體豐滿,外柔內剛,其官職相當過去的宰相,而被稱"濃墨宰相″,
沙孟海書法。

淡墨,以淡墨作書,表現出淡雅古逸之韻,但不宜太淡,太淡傷神采,一般用於行.草書,正書不宜。明董其昌,清王文治擅用淡墨。
董其昌書法,清淡古雅,秀逸淳和,
清王文治書法,因其科考得進士第三名一探花,被稱"淡墨探花"。


瀚墨尋夢


創作一幅墨色燦然的書法作品不一定要用濃墨。

這一“問題”主要涉及“墨法”。因為書法作品是否“墨色燦然”、氣韻生動,更多的來自於墨法、取決於墨法。

在中國書法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墨法"為弘揚中國書法的藝術性和文化性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廣大書法愛好者苦心經營和重點修煉的領域。

黃賓虹是用墨高手。他提出“五筆七墨”學說,為書法創作奠定了理論根基。在他所著的《畫法要旨》中精闢的提出了“書畫三要素”:章法、筆法和墨法。而墨法有“七要”:濃、淡、破、潑、積、焦、宿。又說:“古人書畫,墨色靈活,濃不凝滯,淡不浮薄。”運用得度,就能達到“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至高境界。而且,黃賓虹還具體交待了用墨技巧:“先以筆蘸濃墨,墨倘過豐,宜於硯臺略為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縱有水墨旁沁,終見行筆之跡,與世稱肥鈍墨豬有別。”(王中秀選編《黃賓虹論藝》)

為了方便敘述"用墨技巧",僅結合自己的實踐說說應用方法,敬請方家斧正。

先簡述一下準備工作:在筆洗中備足純淨水(或自來水);在硯臺內倒入普通墨汁磨墨成濃墨(可減少磨墨的時長);選擇好自已常用的應手毛筆;備好吸水強易滲化的生宣紙(忌用熟宣)。

接下來談談七種墨法的操作:

1,濃(積)墨法:就是用筆直接蘸濃墨書寫,出現墨色如漆的效果。需要說明的是:此法在下筆書首字的筆劃時出現的粗重筆觸即為“積墨”;

2,淡墨法:用濃墨法到筆頭墨少且初有分叉之時,就蘸取清水,呈水多墨少狀後繼續書寫,常出“墨淡而筆幹,神旺氣足,一片渾茫,能不謂之潤乎”(林散之語);

3,破墨法:就是筆蘸濃墨,書寫到筆尖墨竭即快速地點蘸清水,以筆尖之水去破筆肚剩餘的濃墨後繼續書寫,且不用在硯邊調筆;

4,潑墨法:毛筆飽蘸濃墨後立即蜻蜓點水般地從筆洗中蘸清水進行書寫,中途不停頓,一氣呵成至筆枯;這就是黃賓虹講的“常以濃墨蘸水,以筆調之,使其墨色活潑,飽書於紙上,初雖多呈墨團,但熟視之,則邊沿雖行潤出,其筆跡畢現,力透紙背,而墨能收斂,故甚古厚,雖存多年,望之尤新”;

5,焦墨法:就是“濃墨枯筆”。當連續書寫使筆下線條逐漸變得乾枯,出現毛刺、枯藤的飛白筆跡;

6,宿墨法:就是用硯臺中的隔夜濃墨書寫之法。

結束語:七種墨法在一幅書法作品中不是各自孤立的,必須綜合運用;其中關鍵物介是:清水;墨法的實踐基礎是筆法,沒有相應的書法功底別奢談墨法。



川北武夫白永慶


墨分五色。並不是只能分出五種色階出來的,而是慨括性地將墨色的濃淡,分到了五種色階可以了的意思。

至於提問濃墨、什麼色階的墨色進行書寫、創作這個也是隨作者喜歡與不喜歡的問題了。隨各人意了。

但是,中國的祖先非常智慧,創造了墨黑色,白色宣紙,這樣產生出了強烈對比度。黑白分明,相當搶眼。給人一種清雅之感覺。

顏色:紅、黃、藍,三原色,按比例對等混合而成就黑色了。就是我們祖先發明瞭墨。

每一位藝術追求愛好者、藝術專業者的的喜好、習慣、學識、修練程度等等……,通過這些因素而起了作用,可能書寫、創作出來的就是他的作品,即產品。再給廣大人們欣賞、學習等等。如果硬是要用其他墨色進行創作作品,也是無可非議的,只是看人們欣不欣賞之事了。

總而言之,一件作品,代表了作者整個一切。就是代表其作者本人的第二個內心外貌;也是作者內在修養心跡。


石千石519


創作一幅書法作品,用比較濃的墨來書寫會使這幅書法作品看起來更加精神,尤其是在寫楷書的時候,用濃墨來書寫,筆畫會顯得更加有力量,更加厚重。我寫字就比較喜歡用比較濃的墨來書寫。

但是不一定所有的字都用濃墨來創作,有些書法作品用淡墨一樣可以寫的非常有意境。

同樣一幅書法作品,用濃墨和淡墨寫出來是兩種不同的效果,但是這兩種不同的效果,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展現的風格不同,風格並沒有高下之分。有高下的是寫出這種風格的人。

只要你在書法上的功夫夠深,那麼不管用濃墨還是淡墨、朱墨、金粉,都能寫出優秀的書法作品。比如明代的董其昌就非常善於用淡墨,並且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

我個人比較喜歡用濃墨的主要原因是我平常寫楷書、魏碑以及隸書比較多,養成了這樣一個用濃墨的習慣,但是如果你善於寫非常飄逸的行草書,那麼用淡墨其實是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種水墨的感覺,用在書法裡其實效果還是非常好的,有時候能夠展現非常美妙的水墨意境,這一點濃墨是做不到的。


不二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輩目前只有仰望的份。但它的魅力太過巨大,讓人魂牽夢繞,總想探視,偷窺一下,略慰芳心罷了。

筆,墨,紙,硯,被稱為文房四寶,可見在書法創作中,它們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我們國家在歷史的長河裡淘選出的四寶名品,都有它的優點和特色,用起來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我小時用過一得閣的墨,用起來確實感覺不一樣,所以好墨在書法創作中可以為創作者增光添彩。

創作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不一定要用濃墨,既然書法是藝術,藝術的表現手法也沒有一定之規,可濃,可淡,可枯,可潤,可焦,可豔,全在創作者意念控制下的毫毛遊走之間,胸有成竹,意在筆先,大家作品也不是我輩評說的了的。那種濃墨的遒勁,那種淡墨的舒雅,那種時而大江東去浪淘盡,那種時而小橋流水現眼前的感覺,全憑書法大家的出神入化的筆墨表達,我們也就看個熱鬧罷了,因為那是他一生智慧的積累和表達。

要問用墨技巧,無它,勤學苦練,嘔心瀝血,效法自然之道,盡畢生之力,關鍵是,也不一定摸得門進去。[偷笑]所以,今天書法大家廖若星辰。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需要繼承和發揚,更需靜下心來,潛心研習,哪是能和學個技巧,賣個皮毛,急功近利之徒論道的。


登泰山而曉魯


墨對於書法作品來說,墨色佳,自然對書法增色不少,但更重要的是書法造詣。如果讓一個不懂書法的人用濃墨書寫,無論如何是麼不出真正出色的書法作品的。


墨色燦然,更需要是書寫者的書法造詣。特別是題主所說的墨色燦然,其意思不一定就是指的是濃墨書寫。就像王羲之的《蘭亭序》有未必是用如漆濃墨書就。

仍然是“燦然”四溢,墨色逼人。談到書法用墨問題,嚴格來說,用墨要適宜,楷書以濃墨為主,行草書墨可以適當稀一些,甚至採用磨墨和墨汁結合的辦法。不過對於初學書法者來說,的確以濃墨為宜,因為濃墨更容易練筆力。翰墨書道曾幾何時就是無意中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用加水的淡墨練字,結果用元書紙或報紙臨摹時,自我感覺良好,可是以在宣紙上書寫,簡直是一塌糊塗,根本九沒有書法的樣子,要麼洇成一片一旦墨略微濃一點點,筆力就不夠了,點畫鬥無法正常書寫,後來發現了這個問題,開始努力糾偏,至少用了三年多時間才基本上糾正了過來。所以建議初學者用墨一定要易宜濃不宜淡。筆力練出來了,無論濃淡,則無不如意。




翰墨書道






為龍書法


創作一副墨色燦然的書法作品,一定要用濃墨寫嗎?

答曰:不一定。因為1⃣️墨分五色。作品要用那幾種墨色來表現呢?怎樣才能把作品的文學內容,作者的本意、情感全面的表達出來呢?這就需要書寫人,根據自己對文意和作者所處歷史背景,而要抒發的情感、意境的理解,發揮個人的特常、想像力,運用豐富的墨色來充分的表現出來,以達到最佳效果。所以說,任何一件作品都不可能只用一種墨色創作完成。而且書寫者情緒的變化必然導致書寫速度的變化,出現行筆快慢,轉折的疾遅、頓挫的輕重等現象;此時:由於毛筆在書寫過程中的特性,也就決定了墨色會岀現幹濕、濃淡、潤的變化。2⃣️作品的創作基本材料的選用,一般都是操作者個人說了算的。墨的使用也是一樣。用濃墨或微濃墨與用微淡或淡墨創作出來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差異較大,其理解、認識也是不同,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作品的背後都有一個文化思想和理念作為意思內涵的支撐。所以墨色的運用,也是間接的反映出作者的素質,文化的底蘊厚度;直接反映出作者對墨色的理解和使用水平。因此,能夠靈活的運用墨色的特性、特點,科學的使用墨色為作品添彩,是明智人的選擇。


福新6


首先題主的問題的核心是:創作書法作品,是否一定用【濃墨】。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對於用墨的問題,其實古人早就有了一些論述。我們不妨來看看古人們都是怎麼說的。

舉個栗子

說墨要黑的

比如宋代蘇東坡曾說:“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

意思是:形容墨黑而光清,即像小孩的眼睛一樣。


說用墨濃淡的

比如歐陽詢《八訣》中說:“墨淡則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

意思是:墨淡了傷神采,墨濃了阻塞毛筆的筆毫


說用墨燥與潤的

比如姜夔《續書譜·用墨》雲:“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

意思是:寫楷書,研墨很重要,不研墨墨會燥;寫行草書,潤燥都需要;濃墨阻塞毛筆,這樣毛筆容易枯。


發現了嗎,其實古人關注用墨的時候,並不只是關注墨本身。

說用墨淡的,濃的,燥的,潤的,都有。

所以栗子君認為,一件作品的關鍵,不在於是否用【濃墨】
而在於,你的墨色,是否能夠讓作品協調,甚至增色。


什麼叫讓作品協調呢?

你用研的墨、濃墨、淡墨、枯墨、潤墨、宿墨都可以。

關鍵是,把握好一個度。

墨太淡,傷神;墨太濃,滯筆;墨太枯,乾澀;墨太潤,無骨。

如果能夠濃淡相適、幹潤相濟,在紙上寫出節奏與變化來,相信與您想要的效果就會相當接近了。


您好,我是練字栗子君,20年書學經驗,一枚畢業於書法專業院校的優質青年。

不定時分享學習書法的體會與經驗,歡迎向我提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